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聋健合一”的康复教育模式已推行多年,教育机会应该是均等的,“聋健合一”不是康复效果好的聋孩子的“专利”,而是每位聋孩子都能享有的权利。广州市聋人学校附属海印南苑幼儿园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聋健合一的教育活动,努力完善融合教育模式。通过聋健同训、混龄活动、社会交往、社区活动、聋健家长交流等途径,让每个聋儿有丰富的交往渠道,从而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开展多种分组一合作教学模式,有效促进聋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缩短聋儿合作交往能力培养的过程。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对8名聋儿一日活动行为举止进行全程记录.分析,寻找不同分组一合作教学模式,培养聋儿合作交往能力。结果开展多种分组一合作教学模式能增加聋健幼儿合作交往的机率,激发聋儿合作交往的欲望,帮助聋儿掌握合作交往的行为准则,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健听幼儿形成爱心和责任心。结论在分组一合作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注重聋儿教师.普幼教师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围绕“聋健融合”的目标创设新型教育模式,对于聋健双方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是将听障儿童安置于普通幼儿园,并在普通幼儿园的环境中进行康复、融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如何让听障儿童真正融入普通幼儿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听障儿童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帮助听障儿童融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生活和游戏的方法,同时强调要提供听力补偿和语言康复等特殊教育服务,使得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整合为一个系统.本文还探讨了融合教育对于听障儿童、健听儿童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早期康复训练后回归主流的儿童直接进入普幼或普小出现的一些“倒流”的现象,我们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聋健合一”的实践,让儿童感受到一种平等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从实践中发现:“聋健合一”有利于受训儿童自信心的加强;“聋健合一”提高了受训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聋健合一”提高了受训儿童的交往能力。并引发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常见事物及其上位概念名称,考查青少年聋生分类学概念中上下位概念联系的特点.方法 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聋生为被试,以智力匹配的小学高年级健听生为对照组,采用单词自由联想和上下位概念联系判断任务,测量单词自由联想的主联想强度与概念联系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并对数据做方差分析.结果 聋生和健听生在单词自由联想中都显示了分类学概念中上下位概念联系的不对称,但聋生的上下位概念联系的强度比健听生弱.聋生对上下位概念联系的判断显著快,但典型性意识弱于健听生,结论青少年聋生和健听生的分类学概念联系基本类似,只在强度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学前听障与健听儿童五项认知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学前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差异。方法对13个省475名学前健听儿童与267名听障儿童进行五项认知能力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学前健听儿童各年龄段在五项认知能力上均有极显著性差异;②学前听障儿童各年龄段五项认知能力总体发展趋势向上,但发展相对迟缓,具体表现为某些年龄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差异不显著;③总体来说,学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明显低于健听儿童,随年龄增加,差异出现并逐渐增大。结论通过对两类儿童测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基本掌握了学前健听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听障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为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及有针对性的认知康复训I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1977年,一个名叫汉弗莱斯的美国大学生在其毕业论文中,杜撰了一个英文单词"audism",借以表达健听人士对聋人持有的高人一等的态度,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1992年,这个单词成为聋教育和聋文化领域一部经典著作的核心主题,这一著作就是美国西北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哈伦.兰恩出版的长达300多页的专著(仁慈的面具分解了聋人社区),这本论著通过对美国聋人社会、文化、历史和康复技术应用等的全面分析,深刻诠释了"audism"这个术语丰富且具有争议的内涵以及外延.自此"audism"从一学术术语演变成了聋人争取其社会和生活平等权利的代名词,从一个学术观点转换成了聋人社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派系.学习和研究听力康复和聋教育,尤其是研究美国当代聋文化,是无法绕开这个术语的,因此,在本期听力学小词典,笔者将为读者介绍这个术语的来源及释义.  相似文献   

8.
口语是聋人融入主流社会的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语言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最便利、最快捷、最有效的工具。聋人手语的表达顺序有自己的特点,与汉语的基本语法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即使聋人和健听人都在使用汉 语词语,但也难以交往沟通。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聋校应该在培养聋生形成用口语表达习惯的同时,引导聋生用口语的表达方式去改造手语的表达顺序。只有这样,聋健之间 才能消除隔阂,聋人才能真正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目前学前融合教育课程的主要形式,在兼顾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学前适宜支持性融合教育课程。该课程以通过适宜支持让所有儿童平等参与、共享教育、融合发展为核心理念,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性,顺应每位儿童的发展和学习需要,为其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提供适宜支持。在实施中通过评估了解儿童发展水平,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策略、评价调整、制订并实施班级适宜支持课程计划,以及特殊需要儿童个别化适宜支持计划,促进所有儿童平等参与、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血流仪对突聋患者的眼动脉血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突聋发病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 Acuson 12 8XP/ 10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检测34例突聋患者及 15例正常人的眼动脉血流参数。结果 :突聋患者 2 8例 (82 .4% )患侧眼动脉的血流速度低于健侧眼动脉和对照组 ,血管阻力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提示突聋患者患侧眼动脉的低流速、低灌注、高阻力型血流状态改变 ,可能与突聋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听障儿童康复机构实施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人员观念有偏差、办学条件受限制、教学实施欠规范等问题。笔者建议通过提高认识、规范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技能、深化教改等方式,提高听障儿童康复机构学前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听障儿童的随班就读具有两种教育理念:“全纳教育”理念和“康复教育”理念。20多年来,“全纳教育”理念一直影响着我国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全纳教育思想虽有进步的一面,但它忽视了康复对残疾儿童教育的特殊意义,使随班就读教育扩大化,且一直承受着“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康复教育”理念一直被教育界所忽视,但许多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的成功案例都与康复有关。听障儿童在克服交往障碍的康复过程中,实现聋健融合,有力地支持了他们心理的发展和学业的提高,直至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听障儿童随班就读问题是理念问题,“康复教育”理念才是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成功的正确理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学龄前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正确率与康复时间的关系,为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方法选取3~5岁康复半年以上的听障儿童104名和健听儿童36名,以《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词表》为测试材料,分析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结果①康复时间1年以上的听障儿童鼻音的发音与健听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②康复时间1.5年以上的听障儿童边音的发音与健听儿童没有显著差异;③康复时间2年以上听障儿童的塞音正确率同健听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④所有康复时间段听障儿童的擦音和塞擦音正确率均与健听儿童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学龄前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的声母习得有一定时间顺序,可能与声母的音高、发音的难度、发音的可见性、发音动作的发育有关。建议听障儿童进行声母康复训练时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提高听障儿童声母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学龄前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在班级中的同伴关系,分析其社会适应状况。方法采用同伴提名法,对18名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小班4名,中班7名,大班7名)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进行3次社会交往类型评估。结果3次评估中,听障儿童最多的社会交往类型均为“一般型”,其他交往类型较少;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类型随时间推移呈现一定的变化。班级中听障儿童群体的存在影响了其整体被接纳的程度。“交往技能”的高低、是否遵守“规则规范”、“权威影响”等因素直接影响听障儿童是否被班级同伴所接纳。结论从同伴关系的角度来看,学龄前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基本能被班级其他成员接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聋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构建了“立足康复兼顾全面”的花朵式聋儿语言康复教育模式,探讨了聋儿语言康复教育不同阶段的内容、形式及参与人员等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该模式的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沟通交往中最重要的途径。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就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句法结构的习得是学龄前儿童在语言发展关键期所需掌握的关键内容。听障儿童由于先天听力损失,其语言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略显滞后。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健听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用具和教学评估四方面探索其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启示,以期提高听障儿童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康复后听障儿童后续教育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489例听障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以及语言交往状况等进行调查.结果 大多数康复后听障儿童(89.7%)接受了后续教育,听障儿童在接受后续教育后听觉言语能力有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增强,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也存在入学难、学习难、就业难等实际问题.结论 对康复后听障儿童实施后续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后续教育有效地巩固了学前康复教育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以及家长和孩子的发展需求,0~3岁亲子园在幼儿教育机构中应运而生。同时,在昕障儿童康复教育机构中也逐渐开办了亲子班。笔者对这两种机构亲子活动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以及家长与孩子对教学的反应进行了对比观察,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方法选取3~6岁学龄前听障儿童26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150人,女童117人;3岁组62人,4岁组74人,5岁组68人,6岁组63人,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五项认知能力测验系统(多媒体软件版),对各年龄组儿童进行目标辨认、空间次序、逻辑类比、图形推理、动作系列的发展情况测试,所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各年龄组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评估得分看,年龄的主效应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目标辨认、空间次序、逻辑类比、图形推理、动作系列等各项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各年龄组听障儿童得分均低于文献报道的健听儿童;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学龄前听障儿童各年龄段五项认知能力总体发展趋势向上,但发展较健听儿童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