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式吸唾管干预机械通气患者口腔分泌物的护理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ICU 118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68例。实验组采用改良式吸唾管持续低负压吸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管吸引,两组患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例数、口腔粘膜损伤及护理工作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式吸唾管持续低负压吸引,能彻底清除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腔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有效预防VAP的发生,避免损伤口腔粘膜及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循证护理对建立了人工气道的患者的应用效果,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东省茂名农垦医院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2016年9月-2017年3月期间的39例为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2017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的39例为循证护理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人工气道留置时间。结果常规护理组肺部感染率为28.21%,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为(14.50±1.86)d,而循证护理组肺部感染率为7.69%,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为(8.73±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建立了人工气道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使患者肺部感染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减少了患者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将90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改进的护理措施:①持续气道湿化;②加强胸部体疗后吸痰;③增加口腔护理次数;④规范吸痰顺序;⑤使用鼻空肠管鼻饲;⑥加强环境卫生。比较两组病例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有13例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有25例发生肺部感染。干预组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改进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B)吸痰结合浅部吸痰方式对ICU人工气道患者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江南大学附属医院ICU并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吸痰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行FB吸痰与浅部吸痰相结合的吸痰护理管理患者为研究组,行常规吸痰护理管理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第1、7天动脉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以及患者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建立人工气道第1天,两组患者P动脉血气05);建立人工气道第7天研究组患者PaO2与SaO2以及气道峰压显著升高,PaCO2与气道平台压、平均气道压、吸气阻力显著降低,且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510%5))。(均研P究0组0发5)生。气结道论黏膜采损用伤F与B肺吸部痰感结染合发浅生部率吸(1痰6护27理%方、1案8对60 I%C)U均人显工著气低道于患对者照进组行(干67预44可%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改良气管套管内吸痰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护理要点.方法 将72例留置气管套管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常规组,每组36例.改良组采用右手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方法吸痰,常规组则按常规采用止血钳夹持吸痰管方法吸痰,并对两组吸痰效果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改良组有3例肺部感染,占8.3%.有效率从52.8%上升至91.7%;常规组有17例肺部感染,占47.2%.结论 通过改良气管套管内吸痰的方法,简化了操作程序,保证了吸痰系统的无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靳莉莉  李静 《中国校医》2017,(5):351-352
目的观察人工气道专业护理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病例选自于2014年5月—2015年6月本院ICU病房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共7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工气道专业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所需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人工气道所需费用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气道专业护理明显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减少人工气道所需费用,且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介人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9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品管圈工作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同时段痰痂形成率、日吸痰次数、意外脱管率以及血氧饱和度异常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人工气道阻塞、肺部感染以及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介人品管圈工作模式有利于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意外脱管率,减少吸痰次数,改善急救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在ICU气管切开患者协助吸痰对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61例需要气管切开置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气管切开置管患者均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对照组应用普通式气管切开套管,观察组应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使用吸痰器的次数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9.32%,对照组为36.36%,观察组每天使用吸疾次数为(5.0±1.85)次,对照组为(14.0±1.7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应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切开置管吸痰,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ICU人工气道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ICU 人工气道患者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ICU一般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意外脱管及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无意外脱管病例出现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低。结论 ICU人工气道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冲吸式口腔干预对住院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医院ICU住院患者8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棉球擦拭进行口腔处理,干预组给予患者冲吸式口腔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第三天起干预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降钙素原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干预组IL-6、IL-8、IL-1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肺部感染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吸式口腔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手术室护生的带教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生带教的方法与规范管理的效果。方法根据手术室工作的特点和护生情况制订带教方案并公开化和明确化,建立健全的带教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操作示范、手术的配合、职业防护的教育及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等。结果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增强,整体提高带教质量,护生转科前的理论考核平均分为94分,技能操作考核平均为90.6分,护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的满意度为98%。结论制定可行的带教方案能使护生实现温故而知新,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角色转变,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46例重型肝炎合并口腔真菌感染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合并口腔真菌感染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46例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患者,采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涂抹、雾化吸入,观察口腔护理效果. 结果 46例患者中39例口腔真菌感染痊愈. 结论合理的口腔护理可促进口腔真菌感染愈合,有效减少了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何舜瑜 《现代医院》2012,12(3):91-93
目的探讨《日行事历表》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自行设计的《日行事历表》应用于护长的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比较使用前后科室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护理病历质量、患者满意度三方面的效果。结果使用《日行事历表》后本科室护士的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合格率明显高于使用前,护理病历合格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较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长应用《日行事历表》进行护理管理,能够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创建。  相似文献   

14.
张改云 《现代保健》2011,(35):56-57
目的 探讨本院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现状并提出防护措施.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本院400余名护理人员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高,主要包括锐器刺伤、化学药物伤害、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心理伤害、物理性损伤;锐器刺伤、化学药物伤害、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及心理伤害多发生在低年资护理人员,物理性损伤多发生在高年资护理人员.结论 各级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长期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及培训,保障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因素及健康维护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作者指出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损伤的高危群体。产生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缺乏职业损伤及其防范知识;影响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诸因素,如化疗专用的溶药设备、洁净操作台或相对密闭的溶药环境不健全;乙型肝炎等医院内易感性等疾病增加,被血液、体液等污染的医疗锐器刺伤是护理人员职业感染的主要途径;护理人员工作职业特点对健康不利的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大。为维护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应加入医院感染、职业损伤和健康维护的在校理论教育内容,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采取防范职业损伤的措施,如化疗药物中心配药、使用一次性手套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人性化护理打造便捷就医服务流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湛献能  黄红萍  熊焰 《现代医院》2009,9(10):104-105
目的通过发挥医院护理人员的优势,推进"流程便捷化、环境温馨化、服务人性化"便民利民措施,为患者提供温馨、便捷、安全的服务。方法开展多项创新服务项目,贯穿于院前-院时-院后的连续服务中,以营造人性化服务的整体氛围。结果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护士素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结论实行人性护理服务,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服务全过程中给予护理服务对象人性关怀,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感染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秋丽 《职业与健康》2010,26(18):2065-2067
目的探讨对职业性慢性苯中毒(occupational chronic benzene poisoning,OCBP)患者感染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对2005年8月—2010年2月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35例职业性苯中毒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并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35例患者入院3和6个月内未发生感染并发症者分别为12和5例。已发感染者治疗护理1周后感染明显好转,1个月后感染得以控制。结论采用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可预防OCBP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控制已有感染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病人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做调查并研究相关对策.方法:运用〈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表对本院387 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本院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1.00-3.60 分,平均(2.31±0.50) 分,明显低于量表常模和护士群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本院临床科室、急诊科、ICU 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和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婚姻状况、不同聘用形式、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月薪的护士之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较低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营造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护理文化,加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加成功的直接体验,并建立竞争机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发扬率先垂范、引领的榜样作用.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奖励机制,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工作环境,缓解工作压力.组织心理学知识的系列培训,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防止发生职业倦怠,培养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  相似文献   

19.
Tuberculosis (TB) is considered an occupational disease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HCWs). Direct contact with TB patients leads to an increased risk to become latently infect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latent M. tuberculosis minfection among nursing professionals of a hospital in Rio Grande do Sul, Brazil, assessed by tuberculin skin test (TST). From November 2009 to May 2010, latent 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was assessed by TST in 55 nursing professionals. Epidemiological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using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 A positive TST result (> or = 10 mm) was observed in 47.3% of the HCWs test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ST positivity when duration of employment or professional category (technician or nurs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reinforce the need for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latent 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among nursing professionals at the hospital wher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