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部玻璃体脱离发生于老年人,且与许多眼病有关。它在包括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后部玻璃体脱离的发生机理仍不清楚,其原因部分是由于缺乏动物实验模型,另外一方面,玻璃体附着于内界膜的基础也不清楚。尽管人们还不了解玻璃体与视网膜的附着,但有理由认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裂孔是主要致盲性眼病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封闭裂孔是其治疗原则.尽管手术疗法已能使现今大多数视网膜脱离成功复位,但视网膜裂孔发生的原因、能否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视网膜复位后满意的视力恢复等基本问题,仍然困扰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防治.近年研究提示,视网膜裂孔的形成与玻璃体液化、后玻璃体脱离过程中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附着牵拉有关.完全性后玻璃体脱离可在玻璃体基底部后缘形成裂孔,而部分性后玻璃体脱离则可引起后部裂孔,尤其是表现为视网膜外层缝隙样增厚(中心凹劈裂)和玻璃体黄斑牵拉等特征性的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已知黄斑的微结构改变、视网膜萎缩、前膜形成等是视网膜复位后视力不良的原因.因此,应加深对玻璃体病变和牵拉机制的认识,探索其临床评估与防治途径,促进视网膜复位后的视力恢复,将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Aabe.  TM  王景昭 《国际眼科纵览》1989,13(5):278-281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因玻璃体及视网膜前后细胞增殖的混合,产生多方向牵引,造成了处理问题的复杂。在98例非糖尿病性及非外伤性PVR中,因前部PVR而引起视网膜脱离有58例。采用玻璃体基底部多次放射状切开术,松解由玻璃体基底部及其邻近表面的前部增殖所产生的环形牵引。玻璃体基底部和前部视网膜的前移,由于切开了移位的玻璃体前后界面而消除。描述了在气液交换后,用长效气体或硅油压塞,以松解残存的牵引。仅有后部增殖的33眼中,23眼(70%)视网膜完全复位。有明显前增殖的47眼中仅27眼(570)复位。巩膜峭后视网膜复位者分别为27/33(82%)及37/47(79%)。虽然前部增殖眼的成功率较低,但随临床经验不断丰富,这两组的复位率已相当按近。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积血的形态结构与玻璃体的后脱离的图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翁乃清  魏文斌等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6):425-427,T001
目的 探讨玻璃体积血的形态结构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74例(79只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术前超声检查、术中手术显微镜观察患者的玻璃体形态特点,分析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后脱离,根据图像的形态特征可归纳为完全后脱离和部分后脱离两种。部分后脱离又分为“V”型、“L”型及后部玻璃体劈裂型,劈裂型多见于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增生期。结论 了解和掌握玻璃体后脱离及玻璃体劈裂的形态特点,可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由玻璃体基底部、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构成。玻璃体基底部借Ⅱ型胶原垂直插入内界膜形成紧密连接,玻璃体后皮质区则经“分子胶”模型、新糖蛋白模型及核纤层蛋白细胞模型形成相对松散的连接。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基底部后缘会逐渐向后延伸形成新的紧密连接,而玻璃体后皮质区则会由于内界膜增厚、基质降解酶浓度升高、自由基累积等致使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粘连作用减弱,甚至形成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黄斑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均被证实与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状态密切相关。正确认识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超微结构及年龄相关性改变是了解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积血的形态结构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图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eng N  Wei W  Zh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6):425-427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形态结构和治疗特点.方法对74例(79只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术前超声检查、术中手术显微镜观察患者的玻璃体形态特点,分析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后脱离,根据图像的形态特征可归纳为完全后脱离和部分后脱离两种.部分后脱离又分为"V"型、"L"型及后部玻璃体劈裂型,劈裂型多见于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增生期.结论了解和掌握玻璃体后脱离及玻璃体劈裂的形态特点,可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包括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内界膜, 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外基质, 它们之间形成类似基膜复合体的结构。儿童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与成人有显著不同, 主要表现在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异常紧密、基底部后缘紧邻锯齿缘、内界膜菲薄等。随着年龄增长, 玻璃体基底部向后移位, 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减弱, 视网膜内界膜增厚、弹性下降, 并出现玻璃体后脱离等改变。深刻认识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真正理解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后部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异物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后部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异物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26例(26眼)眼穿孔伤后部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异物进行玻璃体切除,后部异物处机化包裹切开或视网膜切开摘出异物,联合眼内激光、C3F8或硅油内填充治疗.结果异物摘出率为92.3%,视力>0.01者占73%,>O.1者占19.2%,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脱离15.4%,异物未摘出7.6%.结论玻璃体手术结合眼内激光与内填充是治疗视网膜内与视网膜下异物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后部视网膜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出现,视力预后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导致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基本病理过程表现为在视网膜和后极部玻璃体表面的细胞膜增殖、收缩,向心性牵拉玻璃体基底部周边视网膜,视网膜前膜收缩引起后极部视网膜发生固定皱折,最严重的视网膜前膜和玻璃体基底部收缩常发生在下象限,使得视网膜明显皱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病人进行了追踪观察,重点检查了玻璃体状态,发现有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者,视网膜均复位,而无玻璃体后脱离者,术后再次视网膜脱离,并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简称PVR)或黄斑皱褶。观察结果表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复位呈正相关关系。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2,8:154-155)  相似文献   

11.
作者治疗4例广泛性视网膜脱离合并黄斑裂孔的病人,经排出视网膜下积液后,检查玻璃体视网膜后部无粘连者,可将空气注入玻璃体腔内,然后让病人保持俯伏位,不使用玻璃体切割术,黄斑光凝或黄斑扣带术;经随访4—10个月,全部病人均保持视网膜复位。1982年Gonvers和Machemer报告6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效果良好,用气体置换一部分液体后,令病人俯伏位,没有用黄斑光凝或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能有两点作用:①除去玻璃体牵引带;②为空气或气填塞制造一个大空隙。因而,假设视网膜脱离广泛且与玻璃体无粘连者,则不必用玻璃体切割术,可放出视网膜下积液,容许大量空气经睫状体扁平部注入玻璃体腔内。  相似文献   

12.
前言不少波及眼球后部(玻璃体或视网膜)的穿孔性或撕裂性外伤,往往因顽固的玻璃体出血或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入玻璃体内,形成纤维素条,不但可引起不能为常用的巩膜扣带术修复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甚至可丧失眼球。但通过睫状体平部进行玻璃体切除,可在改善视力方面获得良效。这种手术对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及糖尿病性玻璃体出血等引起的视力障碍,也可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必要性。 方法:对28例28眼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改变,并分析玻璃体积血与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关系。 结果:不同原因所导致的玻璃体积血28例中,7例术前B超未发现视网膜脱离,而在术中发现3例裂孔,4例伴裂孔周围浅脱;28例患者术后视力(包括术后随访最佳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数指/眼前以上者27例(96%),≥0.05者20例(71%),≥0.3者5例(18%),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安全有效,且能尽早发现视网膜裂孔及浅脱离,阻止视网膜脱离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作者研究了126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130眼。对最初检查无黄斑裂孔的49只对侧眼进行随访。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97例。平均年龄66终(43~83岁)。为探讨玻璃体情况和对侧眼的预后因素,随访了原检查无黄斑裂孔的49只对侧眼,至少1年以上(平均47个月,最长的18年)。每个患者作间接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用El Bayadi-Kajiura前置镜作活体显微镜检查。除2例外所有患者均作了有助于黄斑裂孔诊断的荧光血管造影术。 180只黄斑裂孔患眼最初检查,79眼(61%)无玻璃体后部脱离。10眼(8%)玻璃体后部部分脱离,41眼(32%)玻璃体后部呈完全脱离。无玻璃体后部脱离的79眼中有55眼(70%),有玻璃体后部脱离的51眼中有23眼(45%),检查时发现盖(Opercpla),两者差异显著(P<0.05)。49只对侧眼检查发现,28眼无玻璃体后部脱离,19  相似文献   

15.
自Balyeat(1937)首次报告以来,已有很多有关特应性皮炎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的病例报告,在这些病例中,视网膜裂孔常发生于眼底周边部,靠近玻璃体基底部和睫状体平坦部,很少位于中纬部或后极部眼底。位于睫状体平坦部的裂孔多很难发现。对于此种病例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也所知甚少。作者报告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l例在眼底中纬部有新月形裂孔,另1例有相似的裂孔发生在眼底的后极部,此新月形裂扎两侧边缘有玻璃体视网膜粘连,未见视网膜变性和脉络膜异常。此外,在例1尚发现有下方锯齿缘小的离断,在新月形裂孔与锯齿缘…  相似文献   

16.
后部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伴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部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伴视网膜脱离西安市第四医院眼底病研究室石一宁铁道部第一工程局西安中心医院眼科雷功祖我们自1991年6月-1995年12月间遇到4例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伴视网膜脱离,并进行了玻璃体切除及视网膜复位术。因与以往国内报告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视网膜裂孔伴玻璃体积血的早期误诊原因,探讨对急性视网膜裂孔伴玻璃体积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早期给予急性玻璃体积血的患者药物治疗,一旦发现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及时根据病情给予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结果急性玻璃体积血患者早期给予药物治疗,612天发现其中12例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术后1年随访,12例患者视力均较手术前有所提高,其中3例患者在取出硅油后再次出现视网膜脱离,二次行硅油填充术,至今尚未取出硅油。结论对于Ⅱ级以上的急性玻璃体积血,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早期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玻璃体积血吸收情况和视网膜情况,一旦发现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应尽快给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分析了450例全玻璃体切除术中,经手术及术后眼底劳光血管造影证实伴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和不同程度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96例重度玻璃体积血与其术前B超形态学改为和PVR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提示重度玻璃体积血伴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PVR,已发生或将发生牵拉性视多膜脱离的B超形态改变主要有5种,即玻璃体腔后部絮状混浊,后部横膜,附着于赤道部的悬吊膜,“V”形膜,及不规则纵行膜。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纯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2 1例 2 1眼 ,采用单纯巩膜扣带术 ,术中放出少许硅油调整至正常眼压。结果2 0眼视网膜复位 ,1眼 2月后视网膜脱离复发 ,行硅油取出、膜剥离再次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复位。 2 1例最终视力较术前提高 ,随访 3~ 2 4个月 ,视网膜复位好。结论 单纯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中的部分病例具有一定价值 ,特别是对未合并广泛前部和 (或 )后部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下方象限或周边部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一定需再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范围巩膜破裂伤缝合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方法 32例小范围巩膜皮裂伤术后视网膜脱离行二次玻璃体切除术中发现其原因。结果 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有三:一是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牵引笥视网膜脱离;二是第一次手术失误;三是资源性处理不当。结论 二次玻璃体切除是解决小范围巩膜破裂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段。第一次术中巩膜冷凝/电凝对预防视网膜脱离无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