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致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这些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疟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抗组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抗肿瘤药物、胃肠道药物,以及非抗心律失常的心血管药物。他们通过对心脏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心肌离子和分子功能,从而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致心律失常发生。处理措施包括停药、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处理以及抗心律失常和辅助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且其检测手段日益完善,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合有关专家报告和个人经验体会,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作一简述。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与诊断标准Zipes认为,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是药物使患者的心肌电生理状态恶化,加重正 相似文献
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患者中应用时,在特定病程中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更加恶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机生命,增加病死率.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侯应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21(1):14-16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机制可能有自发心律失常的易化、潜在心律失常基质的显露与新的心律失常基质的产生等。可表现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诊断时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影响,也要结合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并存致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以及对比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熟知药物特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是预防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键。一旦确认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停药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6.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又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后者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文献报道几乎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促发致心律失常作用。1989年开始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用恩卡胺(encamide)或氟卡胺(flecainide)治疗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6%~36%,平均约15%。由于此类药物有时不仅未能收到抗心律失常效果,反而诱发或促致心律失常,故有人称之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以示严谨,并提醒人们要重视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下列情况可考虑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①用药后原来的心律失常加重或恶化,包括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速的心室率加快、非持续性室速转变为持续性室速、单形性室速转变为尖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9.
戚文航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1,18(2):86-90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中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不少见,本文对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发生率、发病机理及目前所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率、发生机理、识方法及处理原则,对临床正确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日多、使用日广,确实取得较好效果,然而其本身“可能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尚无统一定义,妨碍了系统研究。尽管如此,众多定义都包含了上述基本含意。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抑制传导系统的传导性和自律性从而引起缓慢心律失常。然而抗 相似文献
12.
13.
任自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9)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这是用药过程中应该十分警惕的。本文简介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表现、处理和预防。1 定义所谓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后患者原来的心律失常恶化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绝大部分抗心律失常药对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都有抑制作用,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这是根据药理作用可以预料的,不属致心律失常范畴。这里所说的原来的和新出现的心律失常都是指快速心律失常,比如早搏、室速、室上速等。由于患者用药前心律失常本身的频率、… 相似文献
14.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用治疗量抑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者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作用。自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结果公布后.AAD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被认为是AAD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受到广泛重视,现证实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型的AAD,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与检测方法和药物特性有关,采用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生理检查方法检出AAD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20%, 相似文献
15.
季汉华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4,(4)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常孤立发生且尚未进行详尽评价。作者仅讨论常用制剂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可能的机制及诱因。抗生素几种抗生素已表明有促心律失常作用。wharton报道2例AIDS病人,给予喷他脒后在无心脏病或非心脏因素影响时发生了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其促心律失常机理可能与其结构上同普鲁卡因胺相似及其组织和心肌贮存水平高有关,重复给药可再出现,提示该作用系促心律失常性质。金刚烷胺在1例超量服用的青年妇女引起了Tdp,其机制与突触前儿茶酚胺摄取的过度抑制有 相似文献
16.
林传骧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89,(3)
<正> 自“奎尼丁晕厥”这一现象被提出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即为人们所关注。临床上见到的是几乎任何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举例见下表。据文献报道药物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大多数是由Ia类如奎尼丁、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等所引起。虽然有多种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7.
1988年4月23日美国Oklahoma大学Karen Friday医生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作了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加重或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学术报告。一.定义: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病人心律失常及/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称其为加重(proarrhythmic)或致(arrhythmigenic)心律失常作用。二.I_A(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和双异丙吡胺)和Ⅲ类(乙胺碘呋酮和sotalol)药物可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而Ⅰ_B与I_C类很少引起这种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生于治疗水平或更低的药物血浓度,出现在长心动周期或间歇之后,此时不但QT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8.
19.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高,将成为新世纪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新流行疾病,尽管有关Af的基础、临床的研究近年来都有很大进步,但迄今为止在Af的有效治疗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如何在高危人群中采取措施预防它的发生可谓基本空白,纵然,近年来不断有高血压、心衰等大型临床试验或研究的发表,但很少把Af的发生列入为预设终点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20.
谢莉蓉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6,(3)
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引起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报道,奎尼丁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还有资料提示其他常规用药和新药也有这一副作用。作者用程序电刺激法(PES)研究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