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 (AMI)根据有无 Q波形成分为有Q波心肌梗塞 (MI)和无 Q波 MI。无 Q波 MI表现为 ST段下移与 T波倒置 ,并呈演进性变化 ,持续 2 4小时以上 ,伴有心肌酶谱尤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MB)升高。临床上有一些胸痛患者 ,其心电图表现酷似无 Q波 MI,但心肌酶谱与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 T(c TNT)均无升高 ,这可能是一种心肌顿抑现象 ,而不是 AMI。近年来 ,我们遇到 2 1例此类患者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均为男性 ,年龄 34~ 65岁 ,平均 47.6± 9.6岁。入院前均有持续性胸痛病史 ,持续时间 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OPCAB围手术期心肌顿抑的心电图特点及意义。方法记录22例OPCAB围手术期心肌顿抑者的心电图及cTnl。结果4例发生QRS波低电压,4例一过性Q波增大或R波消失,14例T波倒置,5例心房颤动(Af),4例ST段压低,7例ST段抬高,1例R波增高,3例倒置T波呈一过性直立。结论OPCAB围手术期心肌顿抑者可发生QRS波低电压、一过性Q波、T波倒置等典型改变,亦可存在Af、一过性ST段抬高或压低等改变,因此全面准确及时的认识对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2岁。发作性心慌、胸闷1周余,来院就诊。体检:BP 120/80mmHg,P 98/次min。呼吸均匀,肝脾不大,常规12导联心电图示:(图略)心率94次/min,QRS V_1呈QS型V_2呈rS型、ST段T波均正常,加做V_3R呈Qr型,ST段抬高达0.5mm,T波明显倒置。又加做V_4R、V_5R、V_6R均出现Q波并伴有ST抬高,T波倒置。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右室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胸痹心痛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胸痹心痛患者例数200例,对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是否患有冠心病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胸痹心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8年2月-2018年10月,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一组(100例无冠心病患者),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中医证型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200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诊断后,冠心病患者100例、无冠心病患者100例。心电图中显示,在ST段低平、ST段抬高、Q波中观察组冠心病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无冠心病患者,在心电图正常、房颤、T波倒置、LBBB、RBBB中观察组冠心病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P0.05);气虚证患者在检查结果中显示ST段抬高比例低、ST段下移比例高;阴虚证患者在异常Q波中比例较高、在ST段抬高中比例较低;阳虚证患者在异常Q波中具有较高比例、在T波低平、ST段抬高中所占比较低;气滞证患者在T波倒置和ST段下移中具有较高所占比、在ST段抬高中所占比较低;血淤证患者在异常Q波中具有较高比例、ST段抬高中所占比较低;痰浊证患者在ST段下移、异常Q波中所占比较高、在T波倒置中所占比较低;寒凝证患者在ST段下移、异常Q波中具有较高比例、在T波倒置中比例较低;在上述所有证型中,阳虚证患者异常Q波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痹心痛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改变具有相关性,在不同中医证型下,胸痹心痛患者存在不同心电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出血引起心电图改变发生率据统计为90%左右。心电图改变常表现为ST段下移,宽大倒置T波,Q—T间期延长,U波倒置。以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为表现较为少见,且易误诊为心肌梗死,应引起足够重视,现报告典型病例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1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是否存在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将其分为研究组(n=13)与对照组(n=30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研究组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图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年龄、左心室射血指数低于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三酰甘油、血清氯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所有患者为窦性心律,QRS波时限、PR间期、QTc间期、心率正常,症状发生后首次出现de Winter心电图平均时间为107 min。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占69.23%,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的平均时间113 min。13例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患者V_1导联正常,而V_2~V_6导联出现J点后ST段压低,伴正向高大对称的T波改变;V_3~V_5导联均存在ST压低,最压低为V_3导联;V_2~V_6导联均存在高大直立T波,V_3导联T波最高;还发现当患者出现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时,后壁、右室导联ST段、T波正常或ST段、T波轻度压低,倒置,且行治疗后ST段均回至基线;随病情发展,9例患者胸前导联可在短时间内由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R波递增不良、T波倒置形成的急性前壁STEMI心电图,以V_1~V_4导联主表现;4例患者胸前导联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R波递增不良。结论 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可发展为ST段抬高、形成病理Q波、R波不良递增,是出现早期急性STEMI的心肌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46岁。1985年1月31日下午因情绪激动后感胸闷,心前区不适。20时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向左肩放射,服硝酸甘油无效。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10.64/6.65kPa(80/50mmHg)。心电图:V_1r波明显降低,ST段抬高;V_2呈W型,ST段明显抬高与高大的T波融合在一起;V_6ST段亦斜上型抬高,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死(早期)?(图略)。8小时后(次日晨3时55分)心电图(图Ⅰ上行):V_(1-3)呈QS型,V_4呈qrs型,q≥0.04s;ST_(v_(1-4))均明显抬高。亦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3小时后(次日9时30分)心电图(图Ⅰ第二行):V_(1-3)仍呈QS型;但V_4q波消失呈RS型,抬高的ST段回至等电位线;同时V_(6-8)出现异常Q波,ST段明显抬  相似文献   

8.
魏敏  王美红  朱训刚 《山东医药》2013,53(29):100-101
冠状动脉综合征(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组危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常呈缺血性T波改变,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大多有坏死性Q波;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表现为ST段下移和缺血性T波.2006年3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心电图呈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菌痢致一过性异常Q波临床较少见,现将我院所遇2例报告如下。二例患者入院时情况见附表。本文2例均明确诊断为急性菌痢,入院后予以PPA、氨苄青霉素、补液等治疗,但均于次日突然出现心悸、胸闷、唇绀,急查ECG例1、ⅡⅢ、aVF是QS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2~0.4mV;例2 V_1~V_4呈QS波,STv_(1~4)呈弓背向上抬高0.2~0.4mV,血清酶谱均正常。经积极抗感染及加强心肌保护等治疗措施,2例分别于第3天及第4天后临床症状缓解,ECG上QS波消失,ST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尿激酶(UK)溶栓后冠脉再通的心电图演变。方法 根据冠脉再通指标。定时对18例溶栓成功。观察溶栓前后的心电演变。结果 (1)ST段抬高导联下降50%时间1/3-2.0(平均0.82)h;ST段回到等电位线时间1-12(平均5.14)h。(2)T波:溶栓前2例TI皮低平、浅倒逐日加深,原T高耸溶栓后转为倒置时间0.5-72(平均38.2)h,18例溶栓成功在第30d时ST段抬高导联均有T倒置。(3)Q波:原11例ST段抬高导联无Q,7例未出现Q;7例呈现Qr中溶栓后Q波扩展、无变化,缩小各3例,1例消失,6例有再灌注心肌损伤,13例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 溶栓可挽救濒临死亡心肌,冠脉再通有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引起典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93年1月~1997年5月共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508例,发现由心肌桥造成的典型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其中心肌桥近端冠脉粥样硬化3例,现报告如下。6例心电图均见异常,其中异常Q波2例,各房室肥大1例,ST段压低1例,T波倒置2例。症状发作时均记录到反映受心肌桥压迫的冠脉供血区导联的ST段或T波变化,3例为ST段压低,2例为ST段弓背样抬高,1例为原倒置的T波倒置加深。改良Bruce法活动平板试验,5例阳性,1例阴性。超声心动图示2例为肥厚型非梗阻型心肌病,4例正常。3例行潘生丁试验,均示受心肌桥压迫冠脉供血处心肌缺血;3例行静息显象,…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内腔变小为特征,其心电图表现是:ST—T改变:大部分出现ST段下移,T波低平、倒置。左室高电压、左室肥厚。出现病理性Q波,少数病人可在V_4~V_6或近Ⅱ、Ⅲ、aVF中出现深Q波。室间隔Q波(Ⅰ、aVL、V_5、V_6)的消失。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间隔肥厚深Q多在Ⅱ、Ⅲ、aVF导联出现。对于Q波的变认:因某些肢体导联和左胸导联中可出现Q波,但其时间应小于0.03s,深度应小于后继R波的1/4。正常人V_5、V_6导联中可出现q波。当额面电轴有偏时,Ⅲ和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ECG)胸前导联T波倒置常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提示前壁严重缺血。而急性肺栓塞(APE)时也常出现T波倒置,且高危APE病人可出现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因此与ACS鉴别困难。本研究比较APE和ACS病人胸前导联T波倒置的ECG表现。方法与结果:比较40例APE和87例ACS序贯病人的临床特征和ECG结果。纳入标准:(1)排除使ECG ST段改变的其他情况;(2)无明显的心肺疾病史;(3)入院时ECG相邻2个或2个以上胸前导联(V1~V4)T波倒置≥1.0mm。除外标准:入院ECG相邻2个胸前导联新出现ST段抬高≥2.0mm或Q波型心肌梗死的病人。有APE临…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MI)时,早期的心电图改变为T波呈对称性直立高耸,随即迅速出现斜形升高的ST段并与直立的T波连成“单向曲线”,通常在MI发生后数min至数h出现病理Q波。经数d至数W后升高的ST段开始逐渐回至等电位线。T波呈对称性倒置并较深尖。达最大深度后又渐变浅,最后变为固定浅倒或直立低平,全过程可达数W至数月之久。部分患者的T波可长期倒置,不再恢复,病理性Q波或QS波最为恒定,即一经出现常持久存在。仅个别患者随着梗死区的修复,Q波可变窄,甚至消失。 1 MI心电图分期 ①早期(超急性期)发病初期,无病理Q波出现,表现为T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作为暂时性心肌缺血的人体模型,以评价“对应性”ST 段压低和 T 波改变的心电图特点及其意义。在20例患者(其中19例为单支血管病变)冠脉成形术前及术中连续记录12导联心电图。在14例左前降支阻塞的患者中有12例Ⅰ、aVL 和至少2个胸前导联呈缺血性改变(T 波高尖和/或 ST 段抬高)。而且至少有2个下壁导联呈“对应性”改变(ST 段压低和/或 T 波倒置)。1例患者在 V_4—V_6导联出现 ST 段压低但不伴有下壁导联的心电图改变。而另1例患者唯一的心电图改变是下壁导联的 ST 段压低伴有 T 波的部分倒置。在6例右冠脉阻塞患者中有4例至少2个下壁导联呈缺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9岁。因心前区剧痛伴大汗淋漓2h,于1998年5月12日拟“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入院时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心率96次/min,V_1~V_6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1~0.4mV,V_1~V_3出现病理性Q波,以给予杜冷丁止痛,尿激酶静脉溶栓,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及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稍缓解,疼痛消失。随后渐出现ECG动态演变过程:如S-T段下移。V_4~V_6导联出现病理Q波,T波倒置等。于次日14时出现“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给予利多卡因50mg静注,早搏消失后给予利多卡因2mg/min静脉滴注维持。约35h后,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  相似文献   

17.
“巨R波形”ST段抬高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根据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移位及T波改变 ,将心肌梗死 (MI)分为急性、亚急性和陈旧性 3个时期。近年发现 ,MI早期心电图多不能显示 (MI)典型图形 ,往往只有ST T改变。本文旨在探讨超急性期MI罕见的“巨R波形”ST段抬高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1 “巨R波形”(GRWS)ST段抬高的特性1993年Madias首先提出GRWSST段抬高的概念 ,其常见于MI超急性期 ,尤其是前壁MI[1] ,偶见于下壁[2 ] 。此外 ,还可见于心肌急性严重缺血时 ,如不稳定型、变异型心绞痛[3] 、运动负荷试验、心房起搏及PTCA术中[4、5] 。GRWSST段抬高的心电…  相似文献   

18.
例1 男,20岁(为医科院校学生)。既往健康,因运动弯腰时突感不适,自述感觉有心律失常发生而晕厥,几分钟后清醒来院就诊。查体:心律整,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肝脾未及,前胸及面部有晕厥后摔倒的擦伤痕迹。心电图特征改变为(图1):QRS波V_1、V_2导联呈rSr′型,ST段下斜型抬高伴T波倒置,V_2导联ST段似马鞍状,V_3导联呈rS型,V_4~V_6导联呈RS型。各导联S波宽钝>0.04s,V_1~V_3导联ST上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急性单纯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变化,对10条犬实验性闭胸式急性单纯右心室梗死模型(病理解剖证实单纯右心室心肌游离壁梗死,范围31.4%±5.5%)定时描记体表心电图。结果显示:右胸导联(V_(5R)、V_(4R)、V_(3R)V_(1R)ST段显著抬高,R波振幅降低或形成Q波,而V_5和Ⅱ、Ⅲ、aVF导联ST段呈相应程度下移;ST段变化于右冠状动脉堵闭后15min达高峰值。揭示犬右胸前导联与下壁导联存在有对应关系,为临床上右心室与下壁心肌梗死并存的心电图变化提出了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蒋晓岚 《心电学杂志》1997,16(2):106-106
患者男,62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伴低热3天入院。胸痛呈闷压样,吸气时加重。20年前有肺结核病史。体检:T37.8℃,BP13.3/10.0kPa(100/75mmHg),未闻心包摩擦音。实验室检查:WBC15.2×10~9/L,N0.90,L0.10,心肌酶谱正常。入院第3天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心包腔液性暗区。心包穿刺抽出血性液体10ml。临床诊断:急性心包炎(结核性?)。心电图(附图)除aVR、aVL导联ST段压低以外,其余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0.5—4mm,Ⅱ、Ⅲ、aVF、V_2一V_6导联T波较高耸。P-P间期匀齐,心房率120次/min,R-R间期不等,长R-R间期中夹有下传受阻的P波,嗣后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脱漏,房室传导呈3:2或4:3。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损伤,符合急性心包炎。继续观察心电图变化,入院第7天胸导联ST段基本回降至等电位线,Ⅱ、Ⅲ、aVF仍抬高1—1.5mm。第10天房室传导恢复正常,V_2—V_6导联T波倒置。第26天ST_(Ⅱ、Ⅲ、aVF)才降至等电位线,T波变倒置,但始终未出现异常Q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