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收缩压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5例诊断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得肺动脉收缩压,并与肺动脉造影扫描及计算机体层摄影结果对照。结景超声测肺动脉收缩压重度增高9例,中度增高5例,轻度增高7例,正常4例。直接检出下肢深静脉、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右室内栓子(为血栓或癌栓)9例,右心增大的有7例,4例心脏和肺动脉大致正常。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右房、右室、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近段或下肢深静脉内检出栓子结合肺动脉收缩压增高可直接提示肺动脉栓塞,根据肺动脉收缩压增高和右心增大表现并结合临床表现间接提示肺栓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急性期DVT可引发致命性肺栓塞(PE);而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等远期并发症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下腔静脉滤器(VCF)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明显减少致命性PE的发生,而置管溶栓可以在急性期有效清除血栓,保护深静脉瓣膜,较传统抗凝及系统溶栓的临床疗效更好.笔者采用VCF保护下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3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乔玉文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52-1653
目的:探讨无创心血管超声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综合诊断的3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11例肺动脉内血栓直接征象,29例右心系统形态改变,29例肺动脉收缩压升高。周围血管超声检出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20例。结论:综合用超声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各种检查方法,以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腔静脉滤器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动脉栓塞(PE)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由于肺动脉栓塞的病死率较高,近年来DVT—PE受到国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置放术的成功开展已成为预防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的有效途径,本文含我们应用腔静脉滤器的工作体会,就腔静脉滤器VCF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肺动脉造影或核磁共振证实确诊肺栓塞患者18例,行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右心及肺动脉血栓回声及右心结构和功能状况、三尖瓣返流程度及肺动脉压以及下肢深静脉有无血栓栓塞.结果:18例患者中超声检查直接检出肺动脉内血栓回声4例(22.2%);有右心房、右心室增大12例,右室壁运动幅度减低8例,频谱多普勒显示三尖瓣返流峰值速度明显增大10例,肺动脉高压10例.溶栓后48h多数患者右心功能即有明显改善,一周即恢复正常;18例患者中检查出有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72.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肺动脉内血栓直接检出率较低,但多数患者能检查到右心系统功能异常,在肺栓塞溶栓治疗疗效观察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及下肢静脉高频超声联合检查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超声心动图、下肢静脉高频超声对 31例临床疑诊的急、慢性肺栓塞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  31例疑诊患者经临床综合确诊 15例。在确诊的 15例肺栓塞患者中 ,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右心系统扩大 14例、肺动脉增宽 13例、室间隔运动异常 9例、三尖瓣反流 14例、肺动脉收缩压增高 13例、肺动脉主干内血栓 1例 ;下肢静脉高频超声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6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及下肢静脉高频超声联合检查技术对肺栓塞的筛查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宜常规同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7.
高艳灵  郭静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8):790-79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基层医院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综合诊断并经溶栓治疗证实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21例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心系统血栓3例,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表现21例,检测出肺动脉高压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结论超声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可动态监测及测量许多指标,同时可观察下肢深静脉栓子的有无及分布情况,应为基层医院急性肺栓塞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基层医院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综合诊断并经溶栓治疗证实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21例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心系统血栓3例,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表现21例,检测出肺动脉高压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结论超声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可动态监测及测量许多指标,同时可观察下肢深静脉栓子的有无及分布情况,应为基层医院急性肺栓塞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肺栓塞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肺栓塞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中有4例超声心动图直接发现征象,5例结果正常,其余表现为急性肺源性心脏病与肺动脉高压的间接征象表现。下肢静脉检查中8例发现深静脉血栓,5例表现为静脉血流淤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急性肺栓塞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夏东洲  丁秀琴 《当代医学》2010,16(11):151-152
目的探讨DSA急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皮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并溶栓导管留置临床应用的必要性。材料和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急诊DVT患者30例行下肢静脉造影,彩超确诊后经皮放置VCF并留置溶栓导管溶栓。结果全部30例患者VCF均放置成功,经溶栓导管溶栓1周后,DVT消失或明显缓解,无一例发生肺栓塞。结论DSA急诊DVT经皮VCF置入并容栓导管留置是对DVT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杜绝了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系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8年11月间治疗的1455例下肢DVT的临床资料,直接患肢深静脉溶栓1379例,其中下腔静脉滤器植入22例(临时性滤器6例,永久性滤器16例)。下腔静脉植入并手术治疗76例(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髂静脉成型),其中下腔静脉植入临时性滤器5例,永久性滤器61例。结果随访3个月~15年,溶栓组显效705例,有效648例,无效26例。手术组显效6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手术组显效率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但总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肺拴塞死亡18例。98支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有2例临时滤器移位至下腔静脉近心端,其他无移位。临时滤器体内置放2周~4周取出,8例永久性滤器植入14个月后滤器中发现血栓形成并机化。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下肢DVT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3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一般情况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纤维蛋白原、PT、APTT、TT、D-二聚体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卧床时间、APTT是影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卧床时间、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APTT均是导致患者出现DVT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以及控制这些相应的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M患者PE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8例DM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和(或)^99m/Tc—MAA深静脉显像、肺灌注显像,同期获取血液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28例DM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3%),8例并发PE(13.8%);有DVT的DM的PE发病率(28.6%)明显高于无DVT患者(0)(x^2=7.69,P〈0.01),髂股深静脉DVT患者的PE发病率(44.4%)明显高于腘静脉以下DVT患者(0)(x^2=4.24,P〈0.05),有胸部症状的DM的PE发病率(50.0%)明显高于无胸部症状者(4.4%)(x^2=13.06,P〈0.01);年龄、病程、糖尿病类型、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胆固醇、下肢症状、急性并发症10因素各自的PE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x^2≤2.96,P〉0.05)。结论有髂股深静脉DVT的DM容易并发PE,有胸部症状的DM为PE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峰值对早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对早期预后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峰值与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入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286例,根据住院期间不同治疗方式分为:〈6h行PCI治疗者为组1(11=100);6~12h行PCI治疗者为组2(n=96);采取药物治疗者为组3(n=90)。入选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取2mL静脉血分别放入2个抗凝管中测定cTnI,测定cTnI,入院立刻给予测定一次,之后每2~4h测定一次,达到峰值后,每2~3d测定一次,直到cTnI恢复正常。2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者的cTnI峰值及各区间分组的死亡率。结果:(1)组1、组2、组3的心功能异常者cTnI峰值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cTnI峰值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1与组2、组3比较LV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随着cTnI峰值的升高而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峰值与LVEF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cTnI的峰值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的峰值越高其早期预后越差,心功能越差,死亡率越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的峰值测定有利于对高危患者进行临床指导及治疗。6h内行介入治疗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状况.方法:对35例伴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行CDFI检查,确诊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并测量股静脉的管径和血流速度.术后3~10d复查.结果:11例术前伴发DVT;23例术前未发生DVT,与术后相比术前股静脉内径增宽,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平静呼吸时股静脉平均最大血流速度降低(P<0.01).结论:对出现下肢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应常规行术前CDFI检查,不仅可以及时诊断DVT,还可以提示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淤滞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2月连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调查DVT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入组患者579例,共检出急性DVT 114例(19.69%).DVT组与对照组年龄、DVT病史、DVT家族史、血管疾病史、深静脉穿刺史、瘫痪、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FIB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是脑卒中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DVT发病率高,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是DVT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7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PE)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自2008年1月~2010年4月,对7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施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其中临时性滤器6例,永久性滤器73例,男性35例,女性47例;年龄22~85岁,平均51.4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右下肢16例,左下肢57例,双下肢4例,下腔静脉2例。经健侧股静脉路径滤器置入73例,经颈静脉路径置入6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将滤器置入到肾静脉开口水平下的下腔静脉。结果:本组病例全部释放成功。出院前均行腹部X线片检查滤器位置和形态。术后随访2~25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并防止再发肺栓塞所致死亡。  相似文献   

18.
肺栓塞(PE)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危险的并发症,是临床上猝死的常见和重要原因。据文献报道,肺栓塞患者的栓子大多来源于DVT,占50%~90%。所以应对DVT患者给予足够的重视。该文对近一年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两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护理进行记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消栓饮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建立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兔模型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消栓饮组给予消栓饮灌胃,低分子肝素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周。检测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各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均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检测结果比较,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消栓饮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对大白兔DVT模型有较好的抗凝作用,能有效地防治下肢DVT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低分子肝素相类似。  相似文献   

20.
李岩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4):37-39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d、白介素-6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为临床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早期治疗提出新的靶点。方法35只1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C组,n=5),模型组(DVT组)分为:模型D2、D6、D8、D12、D24组,每组各6只。造模方法是手术结扎右侧股静脉。对照组及模型组分别于造模后2、6、8、12、24h取血。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结果大鼠DVT组各时间点IL-6和TNFα血清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DVT组中随血栓形成IL-6血清浓度不断升高,在血栓形成12h时,IL-6血清浓度达到高峰。血栓形成前期即结扎大鼠右侧股静脉2h后TNFα血清浓度开始升高,后随着血栓形成TNF-α血清浓度不断升高,至血栓形成12h时达到高峰,除D8组与D1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TNFα水平随DVT的形成过程而发生变化,可作为观察血栓形成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