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睾腺瘤样瘤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正兴  黄鹏 《九江医学》1997,12(4):225-225
  相似文献   

2.
<正> 附睾疾病以炎症为多,肿瘤少见,我们收治两例附睾腺瘤样瘤报告如下。例1 李某某,男性,30岁,农民,住院号2185。患者一年前偶而发现阴囊内有1包块,每遇劳累后感到下坠,隐隐疼痛,肿块如蚕豆大,右侧触痛较左侧明显,曾在某医院长期按炎症治疗无效,我院门诊以附睾结核收治。查体发现两侧附睾头部均可触及2×2×0.8cm~3硬结,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轻度触痛,精索、睾丸均未见异常,以双侧附  相似文献   

3.
<正> 附睾腺瘤样瘤(Adenomatoid tumorof epididymis)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国内仅有几例个案报道。笔者近年来在临检中遇到两例无1例为术前确诊,现结合复习文献的7例一并报告讨论如下:例1 男性,54岁,已婚,干部。右侧阴囊内隐痛四年余,三次以附睾结核之诊断住院行抗痨治疗。血沉及其它化验均无异常,抗痨治疗无明显疗效。1983年2月22日第四次入院。体查:两侧睾丸及左侧附睾正常,右侧附睾尾部有一直径1.0cm 的圆形硬结,有压痛,与皮肤无粘连。1983年3月7日手术切除肿物。病理检查:右附睾尾部见一直径1.0cm 的圆形结节,包膜完整,质硬,剖面中心为灰白色,细腻,四周为红褐色。镜检:在大量纤维结缔组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8岁。左侧睾丸包块5年,初似豌豆大,不痛,逐渐长大。体检:左睾丸可扪及包块1cm×1cm,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临床诊断:左侧附睾结核,手术所见:附睾头明显肿大,形成15cm×1.5cm×1cm包块,表面凹凸不平,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检查:目检切除之左附睾35cm×1.5cm×1.5cm大小,头部见一圆形肿物,直径15cm,无明显包膜。镜检:肿瘤有两种主要成分,即上皮细胞和纤维间质,上皮细胞排列成实心性条索和腺管状,绝大多数腺管扩张,内衬扁平上皮细胞,其形态极似毛细淋巴管,管腔间可见小堆或索状排列的粘液空泡细胞,管…  相似文献   

5.
附睾腺瘤样瘤少见,本院发现4例,年龄为21~49岁,平均36岁。其中农民2例,职员1例,医师1例。临床表现为阴囊内逐渐增大之无痛性肿块。日常生活无影响,在体力劳动时有下坠感。病程最长1年,最短5个月。体检:肿块表面光滑,活动,质地稍硬,与阴囊皮肤无粘连。手术所见:肿物均位于附睾尾部,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行肿物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1)巨检:肿物外观呈灰白色,包膜完整,最大直径3cm,最小直径1cm,平均17cm。切面呈实性,灰白色,略带淡黄色。(2)镜检:瘤细胞呈柱状,立方状,锥状或扁平状,胞浆丰富,嗜酸性,部分瘤细胞胞浆中含大小不一空泡。…  相似文献   

6.
<正> 患者男性,30岁。因左侧阴囊轻度胀痛1年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左侧附睾尾部可触及10×8×8mm实性肿块,表面光滑,质中度硬,无压痛,输精管无增粗及结节,肛门指诊前列腺及精囊未见异常。泌尿系统其它物理检查无异常发现。浅表淋巴结无异常肿大。有关实验室检查亦无特殊。术前诊断为左附睾结核。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附睾探查术。术中见附睾尾部一肿物,表面呈灰白色,包膜完整,肿物与睾丸界线明显,无明显浸润,行左侧附睾切除术。病理报告:左附睾腺样瘤。  相似文献   

7.
超声诊断附睾腺瘤样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32岁,于2002年1月24日因阴囊肿物来我院就诊。患者6年前发现左睾丸有一黄豆大小肿物,不伴任何症状,故未予治疗。近1年来,自觉肿物逐渐增大,约鸽卵大小,感轻度不适,无发热,无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局部体检:左附睾尾部触及2.5cm×3.0cm肿物,实性、质硬,表面光滑,触痛(+)。超声检查:双侧睾丸发育正常,右侧附睾及左侧附睾头、  相似文献   

8.
<正> 附睾疾病以非特异性炎症和结核居多,肿瘤甚少。自1975年以来共收治附睾腺样瘤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年龄30~51岁,平均40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6个月。均无肺结核史。主要症状为阴囊内肿块,可伴有阴囊坠胀及轻度疼痛。肿块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右附睾1例,左附睾5例。附睾头部4例,头  相似文献   

9.
附睾腺瘤样瘤较少见,现将我院1963~1985年底经病理诊断证实的7例报告分析如下。一、资料分析 2.临床症状:7例附睾部位出现结节或肿块。局部压痛者5例,胀感2例。 3.术前诊断:7例中,术前诊断为附睾囊肿者3例,附睾结核2例,附睾炎1例,睾丸鞘膜积液1例。本组7例的主要临床及病理资料见表。 1.发病年龄:最小18岁,最大48岁,平均38.3岁。多见于中年。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0岁。入院11年前无意发现双侧阴囊内肿物,无痛疼及发热。曾诊断为双侧附睾结核,服用抗痨药物治疗无效。近年来左侧肿物渐增大,劳累后伴有酸胀下坠感。体检:左侧附睾尾部有一约4cm×4cm×3cm,右侧附睾尾部有一1.0cm×0.6cm×0.6cm肿物,两肿物质地均较硬,表面光滑,界限清楚,与睾丸及阴囊皮肤无粘连,压痛不明显,透光试验阴性,术前诊断为双侧附睾结核。于1989年3月行左附睾及肿物切除术,病理诊  相似文献   

11.
附睾腺瘤样瘤临床少见,良性.我院2007年1月收治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6岁,因发现左侧阴囊内肿物2月,疼痛2周而就诊.无尿频、尿急和尿痛,无血尿、外伤、和结核等病史.  相似文献   

12.
附睾腺瘤样瘤临床少见,良性.我院2007年1月收治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6岁,因发现左侧阴囊内肿物2月,疼痛2周而就诊.无尿频、尿急和尿痛,无血尿、外伤、和结核等病史.  相似文献   

13.
腺瘤样瘤(Adenomatoid tumor)是一种形态特殊,起源尚不十分明确,好发于男、女性生殖器官的良性肿瘤。近几十年来国外已有不少病例报道,但国内除张仁元(1983)报道一组病例外,仅见零星病例报告。现将我科在外检中所遇5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临床病理报告临床资料:详见附表。  相似文献   

14.
腺瘤样瘤为男女生殖系统中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对它的组织来源一直是争议的问题,曾有人认为它来自脉管内皮,但多数认为是间皮及Mullerman管源性。 角蛋白keratin为胞浆中中间丝蛋白之一,它为上皮细胞及其肿瘤特异的标记物,不同分子量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染不同类型的上皮。一般认为间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女,54岁,以上腹触疼反复黑便,贫血加重两个月于1995年6月14日入院。病人入院前两年开始腹胀,尤以进食后加重并出现血便贫血按溃疡病治疗渐好转。近3个月来持续黑便、贫血加重而住院。X线检查十二指肠降部显示一个4.0cm×5.0cm椭圆形充盈缺损,轮廓光滑,肠壁柔软,肿块比较固定,表面有两个小龛影诊断:十二指肠降部良性肿瘤。电子胃镜检查,可见降部内侧5.5cm×6.0cm肿块,粘膜隆起表面光滑,有两个0.5cm糜烂面,突入肠腔。诊断为十二指肠降部良性肿瘤。活检为十二  相似文献   

16.
胡艳萍  李雪  崔莉  刘凤阁  刘彤  许丽娟 《中外医疗》2008,27(32):137-138
目的 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鉴别诊断,并结合免疫组结果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分析9例附睾腺瘤样瘤的大体、镜下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讨论. 结果 9例附睾腺瘤样瘤直径0.5~5.9cm,形态学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形成细小腔隙或腺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并不同程度地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衬覆上皮Calretinin、MC及AE1/AE3、 Vimentin阳性,EMA有5例阳性表达(55.6%),SMA、CEA、CD34、LCA、S-100、NF等均阴性,腺瘤样瘤须与血管瘤、平滑肌瘤、转移癌以及神经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结论腺瘤样瘤不常见,好发于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统,临床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18.
气管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气管恶性肿瘤,文献上仅有个案报告。本文报告两例气管腺样囊性癌。 例1,女性,41岁,于1967年4月24日因咯血1年、吸气性呼吸困难和气喘6月入院,曾诊断为慢性气管炎与支气管性哮喘。支气管镜检查与气管照片发现  相似文献   

19.
现将我院收治的胆囊息肉佯腺瘤1例报告如下。病历摘要女患,32岁。该患1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及黄绿色水样物,无发热。曾在外院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于1990年6月9日住我院治疗。B 超示:患者肝脏表面光滑,内部回声均匀,肝缘锐,肝内静脉显示清晰,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未见扩张。胆囊体积增大,肋下斜探测值为9.7×3.1cm,胆囊底部可见7.0×3.0cm 强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并有多个散在的强光点,浮动感,强光团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周边且不规整,于胆囊颈部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