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倾向于把病证结合理解为以西医诊病与中医治证的结合,并视作病证结合的基本模式,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系统地回顾中医学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表明:《内经》时期确立辨病论治原则并产生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东汉张仲景奠定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基础;晋唐时期辨病论治是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宋金元明清时期确立辨证论治的核心地位;近现代医家对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作出重视审视。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一般认为这两种原则始于《伤寒杂病论》,实际在《内径》中已有所记载。在人类已经进人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去认识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呢?作者试对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系统检索古代医籍,梳理其中与"辨证论治"相关的词语,分析其源流。"辨证论治"在古医籍中有共四十一种不同的记载方式,其中与"辨证"相似的表述有十七种,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的"平脉辨证";与"辨证论治"类似的表述有二十四种,同义词首次记载见于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五科凡例》中的"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辨证施治"首见于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卷二》,而"辨证论治"首载于清代章虚谷《医门棒喝·卷三》。古医籍载述的"辨证",包括辨病名、辨症状、辨脉证、辨病因、辨病位、辨证候、辨病性、辨证型等八种形式。考证"辨证论治"词语源流及发展脉络,对于准确把握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5.
提出继承传统中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的关键是要创新与完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除了必须发展微观辨证,实行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外,还必须发展辨病论治,实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有利于对疾病的性质与预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辨病论治应根据病情实行阶段论治,注意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无论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都必须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都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它与西医的辨病论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因而使中医学独具特色,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1 辨证论治理论的形成 辨证论治一语虽是后人的总结,但其理论基础很早即已形成,《内经》一书最早展现了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精髓论点之一,其孕育于《黄帝内经》,成型于《伤寒杂病论》,近现代医家在实践中又对其注入新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通过结合名家医案,就临证中辨证论治的体会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辨病为先,病证结合;二是方证相应,知常达变;三是知病传化,随证治之;四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临证中,需要我们"辨证分析,准确细致;论治方药,贴切对症",逐步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的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对辨证论治理论的研究中有许多观点,其中主要有两种认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作者认为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辨证论治是藏象学说的具体表现,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虽然目前辨证论治体系包括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诸多方法,但其中万"辨"不离其宗的是藏象学说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但长期以来中医界一直是重辨证而轻辨病,导致了许多病名不明确甚至病名与症名相同,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的发展和中西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提出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可以借鉴,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为了避免形面上学的思维误区,本文将从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现状、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也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对其相关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尚不成熟.笔者认为,痰瘀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中心环节,临床中针对痰瘀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不同发病机制分期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Fitz-Hugh-Curtis综合征(FHC)系盆腔感染合并肝周围炎疾病,在妇科盆腔炎、附件炎、不孕症等疾病中可见。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症状不典型,临床常被医生与患者所忽视,但随着诊断手段的不断增加与医者的高度重视,大部分患者得到及时诊治。为探索FHC发病规律、诊断要点以及可靠治法,参照国内外研究文献,从如何明确诊断入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在配用抗生素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旨在缩短FHC疗程、提高治愈率。FHC明确诊断时常常产生一些并发症,诸如输卵管积水、梗阻,卵巢周围粘连等,且机体抗病能力处于不佳状态,对此中医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患者脉证,结合FHC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规律、用药技巧进行剖析,临床观察认为FHC与肝郁气滞、肝经湿热、痰湿瘀结、气血不和等有内在联系,分别采取疏肝解郁、理气通滞,疏肝清热、利湿化浊,化痰利湿、理气除滞,益气养血、扶正祛邪等法,并根据具体病情配合服用敏感抗生素,临床观察无论是对盆腔感染还是肝周围炎,均具有良好效果,对尽快解除患者痛苦、恢复感染器官功能,与单一西药或单一中药治疗比较,其疗效皆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这一探索成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FHC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辨证论治”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有人认为无证可辨,如何辨证论治?有一位老中医居然怀疑辨证论治之价值!有人认为辨证论治应改为辨病论治。本人对此问题有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为“辨证论治”。这是名称提倡之由来。 辨证论治是什么?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因较多,病情变化迅速,证型繁杂,不同的文献中证候分类差异较大。证候分类的繁杂给临床工作者治疗中风病带来极大不便。本文对以证候要素(内风、内火、痰湿、瘀血、气虚、阴虚)为切入点论治中风病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举例论证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周宝宽 《四川中医》2011,(11):30-31
目的:总结辨证论治盘状红斑狼疮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盘状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盘状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总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分而言之:禀赋不足,腠理不固,外感风热毒,蕴结肌肤形成风热毒聚证;真阴不足,虚热内生,上泛头面形成阴虚火旺证;肝气郁结或风热毒伤营,气血凝滞形成气滞血瘀证。结论:辨证论治盘状红斑狼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癫痫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的优势。由于癫痫发作时表现各种各样,而就诊时多为休止期,表现如常人,给其辨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马融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根据西医发作类型、脑电图表现、症状、诱因、病史、体质等多方面因素辨治小儿癫痫,取得了肯定疗效。不仅为癫痫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思路,提高了辨治水平,而且对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肺系咳嗽一证,从辨病、辨证、辨药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证及治疗要点。病因: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来论述咳嗽的成因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的免疫学说、神经学说、病理生理学说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依次介绍其形成因素。病证:从新感和久病两方面介绍病邪由外而内的衍变规律,累及脏腑及寒热虚实等结合病势进退来判断邪正虚实,伴见症状及辨证要点提出病情发展的三种趋势,预测病情传变规律,知变预防,知变预治。辨药:讨论治标与治本的关系,论述外感与内伤的用药特点,外感从春夏秋冬四季节气变化来分析用药特点,内伤从脏腑辨证特征潜方用药,注意兼挟证的辨识,有机化裁,尽力做到对咳嗽一证的正确认识,准确辨证和精确用药。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区别现代医学及其他传统科学的一大特色.它是在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多元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辨证思维,它抓住疾病阶段的主要矛盾--"证",来拟定治则、治法,选择治方药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血压等为常见症状.根据病理诊断可分为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及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  相似文献   

20.
对黄疸辨治内容,更多是对黄疸病因辨证诊断和治法方药的阐述,本文则重点从病位、临床拓展应用方面进行发挥,加深和拓展黄疸治疗的理法方药应用,从而为临床治疗黄疸及其他杂病提供方法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