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关节镜下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7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进行手术,关节镜下将骨折复位后,从胫骨结节内侧向骨折块的两侧钻取两个骨隧道,使用2号Orthocord缝线固定骨折.结果 本组均得到随访,平均12.3个月(7~24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末次随访Lys...  相似文献   

2.
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明确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不同内固定对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5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关节镜下钢丝、丝线、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判断患肢整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关节功能良好;关节镜复位内固定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2±2.4)分,术后1 a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5.1±2.7)分;钢丝组、丝线组、螺钉组等内固定之间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钢丝、丝线、螺钉复位内固定是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的重要治疗手段,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在关节镜下复位及钢丝内固定的新途径。方法:关节镜下骨折块复位及钢丝内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4例。结果:术后14例骨折块位置满意。所有病例均获正常活动范围。结论:本术式为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简便易行和便于推广应用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6例,13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2例患儿采用丝线固定,11例采用钢丝固定。结果 26例获平均19.8(6~3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3.52±2.27)分,术后1年平均(96.20±1.58)分。结论关节镜下分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6.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目前认为明显移位的骨折需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避免出现膝关节不稳、髁间撞击综合症、膝伸直受限等并发症[1].以往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手术,目前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应用于胫骨髁问隆起撕脱骨折的治疗,同时可以镜下检查及处理其他合并损伤[2,3].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笔者在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14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修复膝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5月-2003年7月,共完成镜下修复固定32例,男22例,女10例,新鲜骨折24例,陈旧性骨折8例。应用立体骨隧道导向器,镜下携线2次平行穿越前交叉韧带基底部,经骨折块两侧骨隧道,分别诱导钢丝及PDS线穿越骨隧道-前交叉韧带基底部-骨隧道,在骨隧道外口将PDS线拉紧打结,然后拧紧钢丝固定,完成骑跨式三维固定法。结果 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8个月,据Lysholm's评价标准,膝关节功能从术前的45分提高到术后的98分。结论 本操作通过穿越前交叉韧带的三维固定,固定可靠、骨折块不易旋转、术后功能恢复快,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微创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8.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解剖研究、分类、诊断和治疗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过去认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易解剖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原因是软组织嵌入,目前认为也与ACL的回缩及外侧半月板牵制的复合力量密切相关。传统分类方法以Meyers and McKeever为准,而国内赵金忠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及诠释。治疗上以前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现多在关节镜下行复位固定,而固定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克氏针固定法、螺丝钉固定法、丝线固定法等,对各种固定方式的力学特点及对比也有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沈福祥  杜伟斌  陈荣良  曹国平 《中国骨伤》2019,32(11):1034-103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高强线联合外排锚钉治疗Meyers-McKeever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高强线联合外排锚钉治疗Meyers-McKeever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48(26.40±5.42)岁。受伤部位:左膝9例,右膝12例。致伤原因:运动伤12例,坠落伤6,车祸伤3例。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6例,Ⅲ型5例。所有患者为新鲜闭合性单纯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15(6.20±2.63) d。观察并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变化以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2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4.30±3.01)个月。手术时间40~65(45.10±4.82) min,出血量5~15(10.05±2.75) ml。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0.29±6.67)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92.48±2.18)分;IKDC评分由术前的(47.19±4.57)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90.71±2.22)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3.05±5.33)°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32.05±7.15)°。结论:关节镜下高强线联合外排锚钉治疗Meyers-McKeeverⅡ、Ⅲ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方法取防腐成人膝关节标本15具,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具,标本制作成ACL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式模型,分别为:缝线组、缝线结合空心钉组、空心钉组。每具标本分别在MTS-858材料测试系统进行屈曲30°加载60、90、120、150 N正常、术后及疲劳后测试,模拟Lachman试验。实验过程中三维激光扫描仪从不同角度自动捕捉膝关节运动变化,采集实验数据,用geomagic studio 5.0软件处理。结果不同应力及不同状态下三组间ACL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缝线结合空心钉组固定效果最好,平均位移(3.53±0.24)mm,空心钉组次之,平均位移(4.63±0.37)mm,缝线组效果最差,平均位移(5.75±0.53)mm。结论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三种内固定方式中缝线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效果最好,空心钉内固定次之,缝线内固定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8字缝线与网兜缝线固定治疗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37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所有患者骨骺均已闭合。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Ⅱ型10例,Ⅲ型22例,Ⅳ型5例。固定方式采用8字缝线法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8.91±9.34)岁(范围14~36岁),以两根2号高强度缝线交叉成8字经胫骨骨道拉出固定骨折块;采用网兜缝线固定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9.63±7.85)岁(范围15~33岁),以三根2号高强度缝线编织成网兜经胫骨骨道拉出固定骨折块。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并记录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及伸膝阻滞情况。结果8字缝线组随访(16.35±5.27)个月(范围10~22个月),网兜缝线组(14.06±7.18)个月(范围10~21个月)。末次随访时,8字缝线组的Lysholm、IKDC评分分别为(95.86±5.74)分、(90.53±4.61)分,网兜缝线组分别为(96.53±3.17)分、(92.15±5.54)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3,P=0.462;t=1.018,P=0.279);8字缝线组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阴性率均为92%(23/25),网兜缝线组均为100%(12/1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4,P=0.265);网兜缝线组手术时间为(61.8±6.3)min,较8字缝线组的(43.5±5.9)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4,P=0.025);8字缝线组伸膝受限(5°或以上伸膝受限)发生率为16%(4/25),网兜缝线组为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50,P=0.032)。结论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与网兜缝线固定技术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早期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网兜缝线固定技术可完整复位骨折块,术后伸膝阻滞发生率低,在治疗旋转Ⅲ型和粉碎Ⅳ型骨折中可能更具有优势;但有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间2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平均(28±8)岁,排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本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缝线环绕固定方法治疗。定期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疼痛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进行评定;主观因素包括肿胀、关节稳定性及参加工作满意度;记录并发症。术前术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27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6例患者末次随访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1例患者随访体检时膝关节Ⅱ°松弛,自诉无腿软不稳现象。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为(1.0±0.6)分。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42±9),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365,P <0.01)。主观评价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操作创伤小,简单方便,骨折复位固定牢靠,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膝关节镜下微创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更加牢固和早期功能康复,同时减少手术创伤。1997年10月至1999年4月应用膝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髌腱(中1/3)-骨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新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74例,并取得良好效果。结果 表明该方法手术创伤小,骨道定位准确,能做到等长重建。由于充分利用了髌腱这一较为理想的自体材料,两端带有骨块,重建的韧带最终可达到牢固的生物学固定。作根据临床实践,结合全部病例,重点总结介绍了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对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应用缝合线加钢缆进行复位和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5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Ⅱ型13例,ⅢA型15例,ⅢB型13例,Ⅳ型15例),关节镜下应用Ethibond X519缝合线加钢缆对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区进行缝合捆绑,通过胫骨髁前置双隧道牵引复位、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嵴撕脱骨折完全复位。56例均获随访,时间18~21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完全愈合。Lachmen试验(-)56例;前抽屉试验(-)55例,1例弱阳性。IKDC评定:术前C级30例,D级26例;术后A级55例,B级1例。Lysholm评分:术前37~52(42.7±0.34)分;术后91~96(95.7±0.56)分,平均提高53.0分±0.43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缝合线加钢缆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可以对移位的撕脱骨折很好地复位,最大限度地加大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增加刚性稳定。并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佟磊  魏东  王云清  刘加元  张俊玮  李华 《骨科》2018,9(6):434-43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运用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0例,收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情况;比较其手术前后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通过X线片评价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7个月。末次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86.60±5.10)分、(88.40±5.76)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515,P<0.001;t=20.672,P<0.001);复查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愈合满意。结论 关节镜下运用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前十字韧带撕脱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治疗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2月至2003年11月,对19例(男13例,女6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复位,使用不吸收缝线进行“8”字法固定。患者从受伤到手术时间间隔为1-8年,平均3.6年。术后随访对其临床结果采用IKDC、Lysholm以及Tegner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18例患者随访超过2年(24-3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屈伸活动均无限制;1例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其余均阴性;KT-1000检查显示17例双侧膝关节松弛度差值为0-2mm,1例为4mm;Lysholm评分为91-100分,平均(96.7-1.9)分,和术前(74.3±4.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007);15例完全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Tegner评分初次受伤前、术前、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1±0.6)分、(3.6±1.0)分、(6.0±0.8)分,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P=-0.03),其中受伤前和末次随访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4,P=0.38)。结论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治疗陈旧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能达到骨折愈合,重建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导航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传统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进行比较,说明基于X线影像的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重建ACL的手术方法隧道定位更精确。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3月共完成40例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选择2005年6月-2006年3月40例传统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作为对照组,在X线片上分别测量胫骨隧道和股骨隧道的位置,对两组患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组测量股骨隧道位置平均值为62.3%±5.6%(52%-73%),传统手术组测量股骨隧道位置平均值为56.6%±7.3%(46%-77%)。胫骨隧道位置测量,导航辅助手术组平均值为45.4%±3.8%(37%-53%),传统手术组平均值为41.1%±6.0%(25%-54%)。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位置分别做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导航辅助手术组数据更接近解剖重建ACL位置。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的平均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延长20 min,透视次数为4次。结论基于X线影像的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使股骨、胫骨隧道位置更精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总结关节镜下4股自体?N绳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5月~2003年6月收治的56例ACL损伤患者进行术后至少2.5年的随访。采用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膝关节运动范围、Lvsholm功能评分、Tegner运动评分及手术并发症统计等来评价关节镜下4股自体?N绳肌肌腱移植重建ACL的临床疗效。结果56例患者术后获2.5~4.5年(平均3.8年)随访。前抽屉试验:0级38例,占67.9%,1级12例,占21.4%,2级6例,占10.7%;而术前均在1级以上。Lachman试验:0级41例,占73.2%,1级9例,占16.1%,2级6例,占10.7%;而术前均在1级以上。膝关节运动范围缺失均在10°以内,其中过屈受限3例,过伸受限4例。Lysholm评分优37例,良1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9%。Tegner运动评分平均为6.7分(3~9分)。无关节感染、?N窝血管神经损伤、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关节软骨、半月板等意外损伤发生。隐神经髌下分支损伤导致小腿上段内、外侧皮肤麻木6例,发生率为10.7%,关节功能未受影响。结论关节镜下4股自体?N绳肌肌腱移植重建ACL,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