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管损伤修复术后吻合口狭窄的胆道镜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术后吻合口狭窄预防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医源性胆道损伤进行胆道修复术后带有T管,应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扩张胆管狭窄的12例病人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纤维胆道镜检查是对有无胆管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进行明确诊断的最有效手段,12例病人进行纤维胆道镜直视下胆管狭窄气囊扩张均获成功,气囊扩张次数1~3次,时间20~30min,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纤维胆道镜气囊扩张术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术后吻合口狭窄安全易行,效果肯定。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两者联合应用是治疗医源性胆管狭窄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胆道感染的原因.方法 分析46例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的病例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46例患者中7例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发生率15.2%.46例病例中术中吻合口直径≥2 cm的36例,≥1 cm而<2 cm的9例,<1 cm的1例.吻合口≥2 cm组的胆道感染率(8.33%)明显低于吻合口<2 cm组的感染率(4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胆道感染与吻合口狭窄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医源性胆管损伤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断、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医源性胆管损伤26例,术中发现15例,行端端吻合治疗6例,4例术后狭窄,行胆管修补9例,8例治愈;术后发现11例,全部行胆肠鲁氏Y型(Roux-en-Y)吻合,10例治愈,仅1例术后狭窄。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至10年,平均6年。2例有胆道感染症状,内科保守治疗而愈。结论:术中及时发现、术后早期诊断及正确修复可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并发症。胆管端端吻合容易引起狭窄,应慎行。胆肠鲁氏Y型吻合术是可行的,特别适用于多次胆道手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是影响胆道修复重建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临床上对于胆管狭窄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术后胆管再狭窄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了解手术时机单一因素与肝胆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荣昌大白猪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胆管梗阻15d组、胆管梗阻一月组、胆管梗阻三月组。建立胆管损伤模型,胆管修复方式为狭窄段胆管切除后的胆管对端吻合术,观察各组肝脏及胆管吻合口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1)胆管梗阻对肝脏损害明显肝细胞肿胀、呈灶性溶解性坏死,枯否氏细胞增生,毛细胆管扩张,门管区结缔组织增生伴炎细胞浸润。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肝脏损害加重,有假小叶形成倾向。胆管梗阻解除后,肝脏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恢复程度与胆管梗阻时程呈负相关。(2)胆管梗阻后,胆管粘膜上皮坏死脱落、慢性炎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胆管修复术后胆管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与胆管梗阻时程呈正相关。结论 胆管修复术距损伤时程越长,肝胆病理改变程度越重,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再狭窄的机会越大。对于损伤性胆管狭窄的病人.在全身情况许可的条件下.以早期行胆道修复重建术为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主要是胆管吻合口的狭窄,介入球囊扩张只能暂时通畅胆道,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目的:观察应用胆道内镜技术诊断和治疗原位肝移植后胆管狭窄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于2001—07/2005—10在大连市肝胆外科研究所,大连市友谊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患者10例,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科住院患者4例均在行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狭窄。 对象:纳入14例中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肝移植术均采用供、受者胆管端一端吻合。 方法:对1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狭窄的病例进行胆道内镜的诊断和分析,同时采用胆道镜下球囊扩张后支撑管方法治疗肝移植后胆道狭窄。 主要观察指标:T管造影、内镜下肝内外胆管黏膜直观:结石的分布、吻合口胆管黏膜的;供-受体胆管吻合口的愈合情况:炎症水肿的情况、狭窄;经内镜取石、狭窄扩张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复查。结果:①胆管狭窄的诊断:经胆道造影和内镜诊断胆管吻合口狭窄13例,其中1例是结石导致的狭窄假象;非吻合口狭窄1例。②胆管狭窄的治疗:通过胆道造影明确的吻合口狭窄中,1例采取球囊扩张1次治愈,2例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取石芊鼻胆引流术后仍然发生胆系感染和黄疸而行手术以及纤维胆道镜治疗。通过T型管造影,1例发现条状负影,无狭窄,纤维胆道镜观察胆管吻合口愈合佳,黏膜移行良好;2例肝内显影差或不显影而呈胆管消失改变,纤维胆道镜取净结石后,扩张吻合口的狭窄后支撑三四个月后狭窄消失,黏膜移行良好。8例肝内外胆管显影模糊,肝外和肝内Ⅰ、Ⅱ级胆管有条索状、柱状、树枝状负影和非吻合性狭窄征象,纤维胆道镜观察取净结石后观察吻合口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充血水肿,扩张支撑平均2.5个月后,狭窄消失,黏膜移行佳。1例造影提示吻合口狭窄,狭窄扩张后,内镜观察未发现结石,支撑2个月后拔管治愈。结论:胆道内镜可直观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情况,进行可靠的诊断,并有效完成支撑管扩张治疗胆管狭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外科处理效果。 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369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胆管损伤11例(0.3%)。胆管部分损伤5例,行缝合修复,其中4例放置T管引流;胆管横断伤6例,行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3例,行预置盲襻式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3例。 结果7例T管引流于术后6~12个月拔除。11例随访时间18~60个月,平均44.8个月。胆肠吻合口狭窄2例,行胆道镜球囊扩张;余9例未出现胆管狭窄。 结论胆管缝合修复、胆管端端吻合、预置盲襻式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均是胆管损伤后外科处理的有效手段;胆管损伤修复后出现胆管狭窄,可以选择胆道镜球囊扩张,必要时行再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治方法及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及避免初次处理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原因、部位、处理时机、方式选择及预后。术中确诊胆管损伤8例,其中1例术中行胆道造影;术后48h内发现胆漏4例,分别予彩色超声、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确诊。根据不同损伤,分别采用单纯腹腔引流,腹腔引流及T管引流,胆囊瓣修补加T管引流,胆囊床缝扎、胆管对端吻合加T管引流,经皮经肠胆管引流,胆管空肠吻合加U形管支撑引流等方法处理。结果初次处理后10例恢复顺利;2例行胆管空肠吻合加U形管支撑引流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因吻合口狭窄、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而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治愈,另1例因吻合口狭窄、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胆汁性肝硬化、右肝叶萎缩而转院再次手术切除右半肝、扩大吻合口治愈。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重在预防,其发生与局部病理改变、解剖变异、手术技能等因素有关。应根据损伤发现时间、部位、原因、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恢复或重建胆管的通畅性和胆管功能。  相似文献   

8.
医源性胆管损伤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其中胆道解剖异常,局部病理因素,术中出血及麻醉欠佳,病人体型等为其客观因素;而本组人为因素非常明显,16例由高年资医师实施,过分自信,草率,盲目追求小切口有关,不同类型的胆管损伤应采取不同方法及早处理,术中发现者,可行裂口修补或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强调这时间不少于6个月,对胆漏先行胆道及腹腔引流术,3个月后再作胆道重建术,手术方法以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最为理想,术后黄疸病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疗效佳。结论:提高医生对胆管损伤的警觉性,术中解剖清楚,操作细致,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其中胆道解剖异常、局部病理因素、术中出血及麻醉欠佳、病人体型等为其客观因素;而本组人为因素非常明显,16例由高年资医师实施,过分自信、草率,盲目追求小切口有关。不同类型的胆管损伤应采取不同方法及早处理;术中发现者,可行裂口修补或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强调置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对胆漏先行胆道及腹腔引流术,3个月后再作胆道重建术,手术方法以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最为理想。术后黄疸病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疗效佳。结论:提高医生对胆管损伤的警觉性,术中解剖清楚,操作细致,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及预防的方法。方法:采用影像学检查。结果: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18例,胆道破损修补术10例,胆道狭窄成形术8例,狭窄段胆管切除吻合术2例,胆道再吻合2例。结论:明确诊断,及早手术,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加强支持治疗,重建和修复胆肠的完整合通畅,是治疗胆管损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术中辨清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