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我们自拟上消汤、中消汤、下消汤,配合服猪胰脏粉剂,辨证施治消渴病5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4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古书籍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理论基础源于《皇帝内经》。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语不仅明确提出消渴之名,而且指出消渴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积热内生,中焦气机逆乱所致。"消"按《素问.阴阳别论》[1]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二阳,即为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胃热化燥伤津,大 相似文献
3.
消渴的发病机制复杂,与肝脾肾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从消渴病的肝脾肾关系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在治疗上应协调三脏关系,根据脏腑强弱和病程发展来综合分析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6.
7.
从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及相对独立的脏腑功能系统的角度,阐述了藏象之脾以现代医学之脾、胰为基源。消渴病的病机以藏象之脾之功失调为主,消渴病之治疗应以调补藏象之脾为本、整体调理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9.
服气辟谷术防治消渴病上消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气辟谷术可以通过辟谷少食来适当控制食物的摄入、限制肥甘厚味之品,调节饮食可以降低消渴发病率;通过服气吐纳,不仅可直补肺气,通调气机,直接针对上消之病位及病机,还能疏通气血、调整脏腑机能。食饵药物大多具有滋阴润燥,益气生津之功,可以弥补糖尿病之气阴两虚。若说服气、药饵是补,那么辟谷则是泻,是清肠,是朱丹溪所谓之"倒仓",二者结合,可达到补泻相兼,泻有余而补不足。总之,服气辟谷法通过服气、辟谷以及辅助食饵3个方面,直指消渴病上消之病机,对该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许容坤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22,(10):79-82
周国英教授认为,中医治病必当先追其根溯其源,而就消渴病肾病而言,其根本在于消渴,证型多见脾肾阳虚型。此证多表现为口干渴、多尿或夜尿频多、尿频尿浊、腰部酸软疼痛、四肢乏力冰冷或见麻木刺痛感、下肢水肿,舌淡胖多见有齿痕,脉沉细按之无力等。针对不同的病患,医者应首先审查阴阳的虚实程度、脏腑病位及病理因素的不同,梳理病机主次后,紧随病情的变化而灵活治疗,主要治法为健脾渗湿、温补脾肾,代表方有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等。此外临床常见有“瘀、湿、痰、毒”等病邪搏结,又以“瘀”之一字贯穿病程始终,故治疗时不可忽视血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论脾失健运是消渴病发病的内在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关于消渴病的发病机制.历代医家存在较大的争议。如《灵枢·五变》中提出唐容川认为“瘀血致消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金元名家张从正则提出“三消之说当从火断”的观点。自清代名医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消渴》中提出“三消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的论断后.阴虚燥热的发病机制遂成为众学说中的主流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消渴病久脾肾阳虚泄泻的临床观察。方法:对50例脾肾阳虚型消渴病泄泻患者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为基础方水煎服,日一剂服用,观察其泄泻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结果:50例中,治愈46例,占92%;好转3例,占6%;无效1例,占2%,有效率为98%。结论: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消渴病久脾肾阳虚泄泻临床疗效有效。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试从肝与肺脾(胃)肾的关系及肝的功能,结合文献,说明“消渴独责于肝”,并联系临床说明疏肝理气法是治疗消渴病极为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清下消补四法组方对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清下消补四法组方对肝硬化患者脾脏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合并脾脏病变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观察组予复方鳖甲软肝片及中医的清下消补四法组方治疗,对照组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色素(HB),B超测脾脏长径、厚度、脾静脉直径(SPV),门静脉主干直径(MPV)。结果:早期肝硬化患者观察组治疗后脾脏长径、厚度、MPV均明显减少,PLT、WBC升高;而对照组则脾长径及门静脉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观察组对脾长径的改变较对照组显著(P<0.05),对门静脉的改变两组无显著性。两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脾脏病理及血常规改变无效,且对照组出现红细胞减少。结论:清下消补四法组方对早期肝硬化患者脾脏病变、脾功能亢进症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对失代偿期的脾亢无疗效。 相似文献
16.
曹红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23):105-105
消渴病最早记载于《内经》,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详细论述,是传统中医学的疾病名,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病症。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就消渴中医学主要分“三消”论治,近年来以辨证与辨病结合分期、 相似文献
17.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6)
目的:探讨温阳消浊汤加减改善脾肾阳虚证型消渴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脾肾阳虚证型消渴病78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消浊汤加减治疗,内科常规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盐酸二甲双胍口服,1片/次(0.5 g),1次/d,根据血糖给予个体化计量,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对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以及症候群等变化进行观察。结果:1治疗后两组餐后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较治疗前均降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实验组血清肌酐(Screw)、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血尿素氮(BUN)、小球滤过率(GFR)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仅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62%,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5.682,P<0.05)。结论:温阳消浊汤加减能改善脾肾阳虚证型消渴病胃肠功能,并且对脾肾阳虚证型消渴病患者的肾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分析消渴病四大病因与脾胃功能之间的联系,阐述脾虚失健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介绍古今医家从脾治疗消渴病的经验,说明脾为消渴病中医诊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