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磨牙区植入的种植体尖端与下牙槽神经管上缘之间的安全距离。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23例患者全景片中的30颗下颌磨牙区种植体长度,除以对应的种植体实际长度,计算全景片中下颌磨牙区垂直放大率(vertical magnification factor,MF);选择种植体尖端至下牙槽神经管上缘间距离小于2mm的8例患者的全景片,测量片中12颗种植体尖端至下牙槽神经管上缘间的距离,除以对应种植体的垂直放大率,计算其实际距离;记录该8例患者有无下唇和(或)颏部感觉异常。结果:①全景片中下颌磨牙区垂直放大率为1.27±0.02;②12颗种植体尖端距下牙槽神经管上缘之间的距离为(1.19±0.33)mm(0.69~1.89mm);③8例接受种植体植入的患者,无一例出现下唇或颏部感觉异常。结论:下颌磨牙区植入种植体的尖端与下颌管上缘之间保存完整的骨壁,是防止损伤下牙槽神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下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严重不足时,采用超声上颌窦内提升骨刀制备种植窝,进行偏颊侧跨下牙槽神经种植的可行性。方法:11例下颌后牙缺失患者,牙槽嵴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距离3.2-5.5mm,按照手术导板偏颊侧倾斜角度,常规制备种植窝至下颌神经管上端1mm处,再用超声内提升骨刀头从已备种植床中央向下方跨过下牙槽神经继续备洞至植入长度,共植入种植体25颗;术中及术后当天密切观察种植床出血及下唇感觉,负载后1、3、6、9、12个月定期复查。结果:术中均未损伤下牙槽神经;观察期间种植体稳固无一脱落,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健康,种植体周围未见骨低密度影,负载后12月种植体边缘骨高度与刚负载时边缘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咀嚼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超声上颌窦内提升骨刀,进行跨下颌神经管种植是一种安全、简单、可靠的修复下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严重不足的方法,可避免使用传统的外置法植骨、牵张成骨术、下牙槽神经移位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简便可行、微创的下颌磨牙区中重度牙槽骨萎缩牙种植修复的新方法。方法:5例下颌磨牙区牙槽骨中重度萎缩,牙槽骨高度明显不足的病例,种植术前螺旋CT测量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制作种植模板,手术中种植体颊舌向倾斜一定的角度以避开下颌神经,达到种植体的有效种植高度。共种植10mm ITI种植体11个,然后择期冠修复。结果:1例因倾斜角度过大而放弃修复,其余10个种植体进行冠修复或桥体修复,其中联冠或单冠修复6个,桥体修复4个。种植修复后观察1—3年,种植体修复均获得成功。结论:下颌磨牙区中重度牙槽骨萎缩牙槽骨高度明显不足的病例,倾斜植入种植体可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达到种植体植入的有效高度,是一种可行、微创、新的种植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4.
下牙槽神经移位术种植体植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下牙槽神经移位术行下颌后牙人工牙种植术。方法:应用经颊侧开窗解剖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同期种植体植入。结果:全部患者均在术后4~9个月完成义齿修复。随访观察1年~5年,平均3年,义齿修复后种植体无松动及脱落,其中2人术后出现下唇麻木,一人3个月后恢复,一人半年后恢复。结论:下牙槽神经移位术适用于下颌后牙区管突距离不足的种植,能满足对修复效果要求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位置,分析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的理论植入范围,为临床上使用该方法解决下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80例下颌第二磨牙缺失且缺牙区垂直骨高度<9 mm的患者CBCT图像,测量该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距离,并模拟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测量种植体颊舌向倾斜的角度范围。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是(6.913±1.222)、(2.859±0.891)、(7.991±0.783)mm,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距离明显大于到舌侧骨皮质距离。75%的患者可行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模拟植入种植体颊舌向倾斜最小角度为19.360°±7.086°,最大角度为39.462°±6.924°。结论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明显偏向舌侧,保障了颊侧足够的骨量,多数下颌第二磨牙处无法垂直植入短种植体的患者仍可通过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植入常规长度种植体。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5,(12):1056-1059
目的探讨下颌磨牙区种植体同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安全间距的范围。方法选择临床上种植体末端同下颌神经管距离小于2 mm的12例患者15颗种植体(包括软组织水平和骨水平种植体)测算出其种植体末端同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实际距离。记录种植体植入期间下牙槽神经有无阳性体征。结果 15例种植体末端距离下颌神经管上缘平均距离为(0.94±0.50)mm(0.24~1.52 mm)。1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短期下颌神经感觉麻木。结论在回顾分析了下牙槽神经损伤、下颌骨感染、种植体周围炎、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我们考虑种植体末端同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安全距离可小于2 mm。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下颌磨牙即刻种植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颗下颌磨牙经微创拔牙后,不翻瓣植入特定形状的种植体和愈合基台,无须植入人工骨或覆盖胶原膜,种植体采用穿龈愈合方式。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常规印模,完成上部结构修复。种植体完成修复后随访3-24月。结果:所有的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周软硬组织保持完好,美学效果令人满意。随访期内所有种植牙正常行使功能。结论:下颌磨牙不翻瓣即刻种植方法简单易行,临床效果可靠,减少了手术次数,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即刻种植因其可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治疗程序成为研究热点.多项研究表明磨牙即刻种植植体生存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但磨牙区存在上颌窦及下牙槽神经等解剖结构,且磨牙拔牙窝比常规植体更宽,骨量不足等各种因素导致磨牙区的即刻种植获得初期稳定性较为困难,需要临床医生严阵以待.进行磨牙即刻种植首先应严格选择适应症,在拔除牙根时应谨慎处理,以保存完整的牙槽间隔从而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上颌窦底的骨皮质也可为种植体提供良好的硬组织支持,同时植体植入时磨牙牙根可辅助植体定位.磨牙即刻种植时,翻瓣与否不会影响种植体的生存率、成功率及边缘骨吸收,并且牙槽窝内的反应性软组织可使角化龈的变化得到改善;对于植体植入后与拔牙窝之间的间隙内是否植入骨粉,众位学者众说纷纭,但无论植骨与否,均可获得良好的植体生存率.植体植入后,多数学者仍然建议磨牙即刻种植最好行常规负荷,常规负荷的时间一般为3-6个月.在前牙区根盾技术开展如火如茶的今天,磨牙区根盾技术也开始被研究,但仍建议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医生进行操作.在本文中针对以上所述方面进行了展开叙述,为开展磨牙即刻种植的临床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观察磨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患者的55颗磨牙经微创拔牙后行即刻种植,采用多种外科技术如引导骨再生、骨劈开、骨挤压和经牙槽嵴上颌窦内提升术等进行骨增量,共植入直径为4.8mm的Straumman种植体24枚和5.5mm的Ankylosis种植体31枚。上磨牙区在种植体植入4~6月后进行修复,下磨牙区在种植体植入3~4月后进行修复。结果:55枚种植体,有1枚种植体在植入1个月时松动,其余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成功率98.18%,修复后追踪4-52个月,功能正常。结论:磨牙区即刻种植是一种预后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下牙槽神经损伤是口腔种植手术较为严重的生物学并发症,临床症状表现为下牙槽神经支配的同侧下颌骨区域的牙齿、黏膜、皮肤出现疼痛、麻木或感觉异常[1]。下牙槽神经损伤常见医源性因素是种植体植入过深,需引起高度重视。现报道我科诊治的1例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的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病 例 报 告患者,男性,46岁。主诉:种植牙术后左下唇麻木不适3 d。现病史:患者3 d前,于社区口腔诊所行双侧下颌缺失后牙区种植牙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牙周病致牙列缺失的义齿修复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下颌骨低平条件较差的下颌牙列缺失修复。患者常抱怨义齿的压疼、固位稳定及咀嚼效率差。虽然牙种植体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在临床中患者由于下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且距下颌神经管较近,医疗风险及手术难度加大,使得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效果不如预期。本文目的是用种植体最佳分布结果指导临床牙周病渐进性拔牙病例设计种植修复方案。方法:通过分析牙周病致无缺牙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并对下颌无种植覆盖义齿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牙周病致无缺牙行种植覆盖义齿常规在两侧颏孔区之间种植2-4枚种植体,由于后牙区没有种植体支撑,从义齿修复受力原则及防止磨牙区及种植体周骨质吸收来讲不是最佳方案,最佳应在后牙区种植种植体。结论:牙周病治疗过程中在下颌缺牙的磨牙区植入1-2枚种植体,即便最后下颌自然牙全部缺失,可以常规在两侧颏孔区之间种植2-4枚种植体,结合前期植入的种植体共有6-8枚,可以考虑种植固定或者套桶冠固位进行下颌牙列缺失的种植修复,使种植修复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三焦点牵引成骨术重建下颌骨缺损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在下颌骨骨段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和在重建骨行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失的可行性。方法:4例下颌体骨段切除患者,使用内置式三焦点牵引器同期行下颌骨缺损牵引成骨重建。牵引间歇期8天,牵引速度0.25mm×4次/d,稳定期4个月;1例于稳定期结束后在成骨区行种植义齿修复。结果:下颌骨牵引成骨最长45mm。牵引成骨区骨量充足,组织结构及硬度接近正常颌骨。牵引成骨区种植义齿可满足正常功能的需要。结论: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可成功用于下颌骨骨段缺损的功能性重建,并可满足种植义齿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拔牙后牙槽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对延期种植骨结合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全麻下拔除6只杂种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随机选取两个拔牙窝作为实验组,牙槽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粉并覆盖钛膜;另外两个拔牙窝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3个在植入种植体,Golden's三色法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种植体周围新骨均生成良好,实验组3个月可见Bio-oss颗粒;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实验组的骨-种植体接触率及种植体周围骨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实验组的骨-种植体接触率及种植体周围骨面积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有利于延期种植骨结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血管化骨移植种植以及即刻种植体钛金属表面与软组织的结合状况,分析影响二者结合的因素。方法:拔除狗的一侧下颌前磨牙,4周后截除无牙下颌骨段,自体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时植入纯钛种植体修复下颌骨缺损。对照组动物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时同期在牙槽窝内植入同样的种植体,缝合牙龈。在术后4、8、16周处死动物,以40g/L中性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种植体颈部周围软组织。肉眼观察2组动物种植体与周围软组织结合的紧密程度;HE染色观察结合上皮的组织结构;透射电镜观察结合上皮与种植体结合面细胞超微结构。结果:2组动物在术后4周时,种植体顶端已出龈暴露在口腔内,颈部周围的软组织已达初步封闭;两者的结合还较疏松,软组织较薄,细胞膜的表面突起较少。术后8周时,种植体的颈部软组织已完全封闭,软组织与钛表面结合紧密,即刻种植组动物可见明显的结合上皮;超微结构可见结合上皮有较多的细胞膜突起。术后16周,2组的结果与8周时相似。整个实验过程未发现桥粒结构的形成。结论:在没有明显创伤和感染的情况下,两者均可形成良好的结合;即刻种植体与周围软组织结合较非血管化骨移植种植体更致密。2种种植方法结合上皮与钛表面都不能形成桥粒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Replace种植系统应用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8年2月期间具有即刻种植适应症的28例患者,行Replace种植系统植入术,术后3~6个月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行二期手术及上部结构修复,随访观察18~36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共植入47枚种植体,其中45枚获得成功,在随访期内无明显并发症,种植体负重后第1年牙槽骨吸收水平<1 mm。1例糖尿病患者2枚种植体于二期修复后7周脱落,成功率为95.74%(45/47)。种植体周围龈炎4枚,烤瓷冠崩瓷2枚。结论:Replace即刻种植可缩短患者缺牙时间,减缓牙槽嵴吸收,患者满意度较高,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16.
即刻种植与种植体早期加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与种植体早期加载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37例,拔牙后即刻植入64枚种植体。36枚为Ⅰ期完成手术,其中无牙颌患者覆盖义齿的种植体17枚均即刻加载;14枚种植体于术后1~2个月早期加载,22枚种植体于3~4个月加载。28枚3~6个月后行Ⅱ期手术,常规修复。结果全部种植体稳定无松动,种植体周围无炎症。X线片未见明显骨吸收,即刻加载和即刻修复的病例与常规方法修复的种植体周围龈袋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即刻种植与种植后早期加载缩短了种植修复疗程,其疗效与常规方法修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牙弓牙槽弓新分区在临床全牙弓种植修复中的初步应用进行总结,分析新分区在全牙弓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3月-2019年12月,选取拟采用全牙弓种植修复的患者11例,在弓顶区、弓肩区、弓体区牙弓牙槽弓分区指导下,进行种植体植入位置设计,共完成16副全牙弓种植修复体,分析种植体植入数量、植入位点与分区的...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  Satisfactory dental rehabilitation of dentoalveolar trauma requires intense effort and time. Usually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planning and teamwork are necessary to deal with multitask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se cases. Dental implan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replacement of missing teeth, but in trauma cases insufficient alveolar bone hinders implantation. In this report we present the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a trauma case. Maxillary segmental alveolar osteotomy in conjunction with interpositional and onlay bone grafting was performed to prepare the site for placement of osseointegrated implants. Titanium microplate and screws were used to provide orthodontic anchorage for intrusion of the extruded mandibular incisors. The patient was rehabilitated by implant supported fixed partial denture 6 months after implant plac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