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手术治疗6例先天性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术中可见内直肌及其周围组织挛缩、外直肌菲薄,病检提示内直肌纤维化。手术采用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或外直肌与上、下直肌外1/2连接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外斜视手术量设计中,一般均认为外直肌最大后徙量不能超过7~8mm。1980年Schwarte曾将外直肌后徙到14mm,国内杨少梅等报道将外直肌后徙到11mm,提高了对大度数外斜视的一次治愈率。我院自1982~1985年对16例大度数交替性外斜视患者,年龄14~24岁,进行了双侧外直肌超常规等量后徙手术,追踪观察6个月~3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手术治疗6例先天性性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术中可见内直肌及春周围组织挛缩,外直肌菲薄,病检提示内直肌纤维化,手术采用内直肌后徒,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或外直肌与上,下直肌外1/2连接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第1例患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例患者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第3例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4例患者手术治疗分为2次,第1次为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次为3个月内的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结果: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外斜视均改善为正位,外斜度在-5°之内。复视情况均显著改善,前3例患者复视情况消失。患者中未发现眼节前缺血,术后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与外直肌后移手术治疗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明显,3个月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34例大度数外斜视,采用外直肌常量后退(8~12mm,手术成功率为94.11%,只需在1~2条直肌上手术,术后外转不足平均4.12mm,无外观察影响及侧主复视,和42例大度数外斜视采用外直肌常量后治疗相比,各项结果均具显著差异,说明外直肌超常量后退量一种安全,简单,成功率高,病人乐于接受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背景和目的:报道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可调节缝线进行白内障联合斜视手术的效果。患者及方法:1999年3月至2004年1月,20例患者行联合手术。所有肌肉缝线在术后24h内调整完毕以防止复视的出现,除1例患者外,均使用局部麻醉。5例行双侧外直肌后退术;11例行内直肌缩短和外直肌后退术;4  相似文献   

7.
有关眼球四条直肌的统计资料,国内多沿用Fuch的测量长度。胡义珍等在手术中感到眼外肌止点位置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于是对直肌止点与角膜缘的距离作了活体测量。为积累国人眼外肌测量资料以供临床参考,现就四条直肌的有关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探讨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比较手术前后患儿的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有302例斜视度在25△~55△,术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后正位率为91.06%,两种术式手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76例患儿斜视度≥60△,手术方式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正位率为85.53%。患儿手术前后的视近、视远斜视度以及其差值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双眼视功能亦较术前有明显提升。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为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扭转肌肉手术后眼外肌(EOM)滑车的冠状面位置。设计:病例报道。方法:对1例76岁男性患者进行前部下斜肌徙前术,以治疗全层黄斑易位引起的内旋性斜视。术后,采用M RI获得2m m厚的断层冠状眼眶成像。计算每张M RI图像中EOM的横断面积和中心点,在滑车水平眼球中心位置,所有EO M的位置被转变为等位起点。结果:上直肌滑车暂时改变,外直肌滑车从正常位置向下移位超过2SD。与对侧眼相比,同侧眼EOM滑车的冠状位显示外旋。结论:肌肉扭转手术导致上直肌和外直肌滑车外旋。扭转肌肉手术改变直肌滑车位置治疗黄斑全层易位引起的内旋性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双外直肌麻痹的,瞄床特征及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受伤后先药物保守治疗半年,不能治愈者,根据双外直肌麻痹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轻度麻痹者,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加双侧外直肌缩短术;重度麻痹者,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加双侧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或先行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待3~6个月后再行双侧上、下直肌部分移植于外直肌附着点处。结果16例中,经保守治疗无一例有效。经手术治愈13例(81.25%),好转3例(18.75%),无一例无效者。经观察6个月~1年,眼位稳定,无眼前段缺血改变。结论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加双侧外直肌与上、下直肌联结术是治疗重度双侧外直肌麻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及二次手术前、后双眼视觉.方法 对59例均有外斜视手术矫正病史的继发性内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两次手术术前、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结果 对有外转受限和侧方非共同性的患者,采用外直肌复位或缩短复位,不足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对无外转受限和侧方非共同性的患者,采用内直肌后徙,不足联合外直肌复位或缩短复位术.间歇性外斜视过矫所致的继发性内斜视对双眼视觉损害更大,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直肌复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是治疗继发性内斜视的有效方式,尽早手术治疗,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95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9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氯胺酮全身麻醉下进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同一眼的内直肌缩短术,并进行了6-30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85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9.47%,术前47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有28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59.57%。结论手术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林惠军  张瑞  薛菊霞 《现代医学》2003,31(4):258-259
目的 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 12例患者均采用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同时做外直肌超常量截除,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外观,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结果 12例患者经内直肌完全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后,眼外观及视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固定性内斜视通过内直肌断腱术加外直肌超常量截除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经腹直肌外侧缘直切口治疗输尿管结石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经腹直肌外侧缘直切口在输尿管上、中段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腹直肌外侧缘直切口取石5例。结果除2例分离过程中出现腹膜损伤外,其余手术顺利。结论经腹直肌外侧缘直切口取出结石具有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无后遗切口痛等优点,是一种新的治疗输尿管上、中段结石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直肌走行方向异常的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手术设计.方法 在外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斜视矫正术中,先测量外直肌走行方向异常的角度,根据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的程度及术中外直肌走行方向偏斜角度的大小来设计手术方案.术后随访观察眼位及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改善情况.结果 23例(29眼)外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的外直肌均向颞下方偏斜,术后下斜肌功能亢进治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7%.结论 外直肌斜向颞下方走行是引起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或加重原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的重要原因;外直肌向颞下方偏斜的角度越大,将其矫正至水平子午线方向后对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改善效果越明显,部分患者只需做外直肌后徙术就可矫正合并的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方案得以简化,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眶骨膜锚定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李智伟,方彦,高瑞琳关键词:内斜视,外直肌,外科,手术固定性内斜视与一般斜视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特征[1]。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用常规斜视矫正,或内直肌断腱、外直肌加强或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联结均难奏效。我科应用眶骨膜锚定手术方...  相似文献   

18.
杜允宏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3):1663-1664
目的:探讨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术在废用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将13例废用性外斜的患者进行患眼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手术和相应内直肌缩短,随访3月至2.5年观察眼位.结果:10例患眼角膜映光法正位;3例轻度过矫均小于5°,无一例复发外斜.结论:废用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改良式外直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角度外斜视超常量外直肌后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大角度外斜视行超常量后徙术,外直肌后徙8~11mm,平均949mm。结果术后随访6~14个月,手术成功率达933%。结论认为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恒  米雪 《西部医学》2011,23(1):132-133
目的观察直肌侧切联合后退术矫正大度数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大度数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行双内直肌双边侧切三分之一联合后退及一条外直肌缩短的手术;时5例大度数外斜视患者行双外直肌双边侧切三分之一联合后主条内直肌缩短的手术。结果14例患者中一次手术正住12例,正位率85.71%,两条直肌均两边侧切各三分之一在大度数斜视患者可以矫正斜视度15°~25°,而且矫正量在度数越高的患者表现得越大。结论直肌双边侧切能够增强肌肉减弱的效果,直肌侧切联合后退术矫正大度数斜视初步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