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岭南针灸学术思想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岭南医学及针灸类书籍、期刊文献的挖掘梳理,略述古代及近代岭南地区的针灸医家及其学术贡献。结果表明清代以前岭南针灸医家及著作较少,民国时期始至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量针灸医家,著作较多。挖掘整理岭南针灸医家及其著作和学术思想,以促进有岭南特色针灸流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齐鲁针灸流派是齐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核心是齐鲁医家。通过整理、挖掘历代齐鲁医家针灸医籍、文献,简述其针灸学术贡献及山东地区针灸发展概况,以期为地域性针灸流派的研究提供借鉴。结果表明齐鲁针灸经过了先秦至今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涌现了诸多医家医著。挖掘整理齐鲁医家针灸医籍、文献及针灸学术思想,有助于齐鲁针灸流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八桂医学是指与八桂区域密切相关的传统医学,是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地方医学,由于学术继承及师承授受形成了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包括八桂妇科流派、八桂针灸流派和八桂骨伤流派,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是八桂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精髓,亟待后学者研究探讨并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阐述我国古代针灸学术流派概况、现代针灸流派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区别现代语境下的学派和流派,前者应该指学术理论上的派别,后者应该是临床治疗技术的派别;现代针灸学术流派的划分最好以有特色的治疗技术为纲,重点研究流派的学术思想;现代针灸流派应该更包容、更开放,要有"门户之见",不要有"门户之限";现代针灸流派的发展是针灸学科发展的重要推手,应当为重构针灸医学理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介绍新安医学与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发展的贡献。通过对杨玄操、吴昆、汪机、吴亦鼎、郑梅涧、徐春甫等历代数位著名新安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和特色进行梳理凝练,分析其对针灸理论的阐述和学术传承的贡献,以期挖掘其对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国重要地方学术流派旴江医学的针灸学术思想.方法 选择席弘、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梃、黄宫绣七位著名旴江医家,通过他们的代表作原文的研究,剖析其针灸学术思想及其对针灸学的贡献.结果 旴江针灸各家各有特点,富有经验,某些医家特别着重于灸疗,弥补了当时“重针轻灸”的不足;席弘针灸思想独树一帜,形成了我国著名的针灸学派——“席弘学派”;李梃《医学入门》针灸原文被杨继洲《针灸大成》收录,并命名为“南丰李氏补泻”.结论 旴江医学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旴江医家针灸学术具有特色,是我国针灸学的可贵瑰宝.现代中医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7.
席弘为宋代旴江流域的著名针灸医家,也是席弘针灸学派创始人,为江西针灸学派的形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文就席弘学派针灸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流派针灸手法及学术特点,为针灸临床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追溯旴江针灸流派的起源年代、代表性医家及医学著作,探寻旴江针灸流派形成的学术源流,并对旴江流派的学术特色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继承旴江针灸流派的学术精髓,促进旴江针灸流派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梳理八桂骨伤流派形成、发展过程,简述其代表性医家的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八桂骨伤流派渊源深远,名家辈出,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概念、形成与发展、学术特色、壮医针灸流派代表医家及著作4个方面对壮医针灸流派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总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壮医针灸流派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学术流派与学派的形成都是针灸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针灸的学派与学术流派有明显不同,二者所关注的问题在针灸学体系的结构当中处于明显不同的位置,这就决定了学派与流派对于针灸学术发展有不同的影响。针灸学派主要关乎学科的理论与思想,处于学科体系的核心,涉及的问题非常关键、非常集中,数量较为稀少;针灸流派主要关乎技术的特色与优势,处于学科体系边缘的外部,涉及的问题十分发散,数量比较庞大。争鸣中的学派有利于促进主流针灸学体系的发展,繁荣中的流派则是对主流针灸学体系的补充和丰富。各个流派、学派的存在并非永恒,它们的代谢与进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针灸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纪军  夏勇 《中国针灸》2012,32(9):810-814
黄氏针灸流派以黄鸿舫、黄羡明为代表人物,是沪上针灸流派之一.本文介绍黄氏针灸流派代表人物的简略生平,阐述黄氏针灸流派的三大学术观点:①辨证求因,审因立法;②治重脾胃,以胃为先;③选穴精简,主次有方.总结了黄氏针灸流派的行针、运针、导气、补泻等针法特色,为进一步研究和传承黄氏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孙思邈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其代表作,书中不仅载有各科疾病处方,亦记载了大量针灸学内容,其主要针灸学术特点反映于这两部书籍之中,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从经穴理论发挥、针灸治未病、灸有生熟说、针药结合及针脉结合、完善刺灸法、辑录针灸处方、擅用外治法七个方面来阐述孙思邈之针灸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彭力  彭锐  赵大贵 《中国针灸》2004,24(7):503-505
本文结合笔者在德国汉堡医院的针灸交流工作,对针灸在德国大型康复医院的开展情况作了较详细介绍,总结了治疗病种、患者职业分布、疗效等,简要介绍了德国针灸从业者概况.回顾针灸在德国发展简史的同时,展望了针灸在德国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出针灸专业人才只有把握文化、心理差异,提高德语水平并提高针灸疗效,才能顺应针灸这一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澄江学派作为我国著名针灸学派,对针灸事业的复兴与发展、近现代针灸学术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颤针疗法作为澄江学派特色治疗技术,充分发挥学派以临床疗效为起点,承古纳新、中西结合,不断追求学术提高的特点,应用机械振动源连接针具,作用于人体局部,在得气或出现上下传导的基础上施以振动治疗,是振动结合针刺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颤针疗法的定义、操作方法、技术要领及中西医理论背景,为进一步探讨运用颤针疗法治疗以急性经筋病为代表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设定治疗参数,优化应用及长期疗效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曼    杜元灏   《陕西中医》2022,(10):1449-1451
总结杜元灏教授对针灸疗法理论体系及诊疗规律的认识。杜元灏教授提出针灸疗法理论体系应包括经典理论体系和现代理论体系; 经典理论体系分为三大体系:经典经络系统、经典非经络理论体系和经典中医理论系统; 现代理论体系分为两大体系:神经系(线性联系)和非神经系(非线性联系)。将针灸临床诊疗病症分为躯体病和内脏病,分别以经典经络系统及多维度辨证作为主要指导原则,可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沙岩 《中国针灸》2007,27(9):691-694
指出目前针灸临床存在的重治疗、轻诊断,且针灸治疗简单化的倾向,就中医诊断的重要性、中医临床结合西医诊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针灸临床诊断水平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提高针灸临床诊断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针灸学科的发展和针灸疗效的提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施针用灸,范围明确,依病性而定。三阳用针,刺其腧而泄其邪、防传变、理经气。三阴用灸,灸其穴而壮其阳、温经脉、煦百骸。阳证用针,阴证用灸是其常,针刺祛邪,艾灸扶正是其变,随其兼证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医治措施。张仲景临证脉症合参,辨证之后精确把握病位,再考虑疾病寒热虚实,选用治法,病机同则治同,病机异则治异。《伤寒杂病论》论治六经病,充分发挥了针灸经络理论,主要体现在:一,病候与《灵枢》经络病候的相似性;二,病变部位的相同处;三,张仲景不仅明辨经络病变,更利用经络来解释病候。《伤寒杂病论》针刺防变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治未病,杜其萌。二,治已病,防传变。《伤寒杂病论》对危重证候的阐述包括诊断与救治两方面。危重证候的诊断主要体现在体温、脉搏、神志和呼吸频率等方面;救治上,见阳衰阴盛之危象,用汤药恐不济急,乃灸其厥阴,温阳复脉;出现厥利无脉的危重证候,急灸关元、气海。《伤寒杂病论》中涉及针灸的知识虽零散分布,但其书中的针灸特色,不仅继承、完善并发展了东汉以前的针灸学术思想,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今灸材及灸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就古今灸材及灸法作一比较,以期推动灸法的应用与发展。古今灸疗临床施灸材料中艾占主要地位,其他材料辅之。在现代临床中,灸法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是艾条灸、艾炷间接灸、温针灸,这3项的累积频率达64.98%,而化脓灸仅占1.1%,居第17位。由此可以看出,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古代文献中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种类繁多,其中以蒜、盐、豆豉饼、附子、姜占主要地位。现代临床文献中艾炷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减少,以姜、药、蒜、盐占主要地位。古今文献对比,可以看出现代间接灸间隔材料的种类减少;隔蒜灸的应用明显减少,而隔姜灸和隔药灸的应用明显增多。古今对灸量都相当重视,古代医家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施灸部位,病情、病性,艾炷大小,灸感,施灸次数,天时、地理,发灸疮与否及灸疮的颜色来定施灸的灸量;而现代人所掌握的灸量,多是在古代灸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用于现代临床的方法,是以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艾条的大小,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的频率,施灸的疗程以及灸感等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编写研究生教材《针灸流派概论》的意义、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方法:通过分析古今针灸的不同流派的形成因素、对针灸学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探讨这门课程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必要性。结果与结论:《针灸流派概论》的产生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针灸体系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