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价值。方法 对经平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拟诊为肺血管疾病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行EBCT检查,EBCT诊断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11例患者入选,并与超声心动图、核素通气灌注扫描、心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作进一步的比较及评估。结果 单发一侧肺动脉缺如4例,均为女性成年人。合并多发心血管畸形7例,其中合并复杂畸形3例,均为男性儿童和左肺动脉缺如;合并单发心血管畸形4例,其中3例为右肺动脉缺如。结论 (1)儿童时期明确诊断的一侧肺动脉缺如多合并有心血管畸形,且左肺动脉缺如多见,成年人明确诊断的单发一侧肺动脉缺如多为右肺动脉缺如。(2)EBCT对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的诊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较之多普勒超声更为准确,与心血管造影各具独特优势,但EBCT为无创检查是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的实用价值。方法 对EBCT造影诊断为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的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全部病例均经普通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1例行心血管造影,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EBCT检查采用心电门控单层连续容积扫描和心脏长、短轴面电影扫描。结果 4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患者的EBCT图像均清晰显示出主动脉瓣下隔膜状的负性充盈征象。1例合并镜面右位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瓣、二尖瓣病变,1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右位主动脉弓(Ⅱ型),1例合并有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EBCT对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及并发的心血管畸形可以获得准确的病理解剖诊断,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要求,在左室流出道局部细节的显示上甚至优于常规的心血管造影。在术后随诊观察方面可取代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影像学检查: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心脏超声(TTE)、心血管造影(CAG)、电子束CT(EBCT)和MRI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中的作用。方法:主动脉缩窄患者16例,单纯型2例,复杂型14例;14例行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行TTE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14例行CAG检查,3例行MRI检查,1例行EBCT检查。结果:TTE的诊断准确率为42.9%(6/14),CAG的诊断准确率为100%(12/12),EBCT(1例)和MRI(3例)均获得正确诊断。结论: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上,CAG、EBCT和MRI明显优于TTE;EBCT和MRI是显示主动脉缩窄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MRI无需对比剂即可多平面直接显示病变部位及合并畸形等病变全貌,且无辐射,优于EBCT。MRI可以作为诊断主动脉缩窄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起源于肺动脉(ACAPA)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ACAPA的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Echo)和心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结果 10例为左冠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为右冠脉起源于肺动脉。11例胸片均未确诊,Echo诊断3例,EBCT诊断1例。心血管造影全部诊断正确,其中左冠脉异常起源者左冠脉均发自主肺动脉后窦或后壁,通过扩张的右冠脉藉侧支逆行充盈;右冠脉异常起源者右冠脉从主肺动脉右窦发出。手术与造影所见相同。3例前乳头肌缺血性纤维化,二尖瓣环扩大,前叶脱垂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X线胸片诊断受限,Echo简便、无创,但操作技术及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心血管造影仍是术前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及其合并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APSD患者,年龄1~13岁。均行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及EBCT检查。心电门控EBCT血管造影采用270mg I/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层厚1.5~3.0mm。其中3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2例有手术对照。将同一患者的各项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手术所见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7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EBCT全部诊断,2例经手术证实;3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超声心动图仅检出2例。同时,EBCT检查示4例合并右肺动脉起源异常、主动脉弓离断;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均经手术和(或)造影证实;超声心动图检查漏诊右肺动脉起源异常2例,漏诊主动脉弓离断2例;心血管造影漏诊动脉导管未闭1例。结论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EBCT综合影像诊断是必要的,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EBCT在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其合并畸形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秦保贵  宋金松 《武警医学》1995,6(4):198-200
小儿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1056例分析武警总医院小儿科秦保贵,宋金松,王京丽,孟杰,方安安,李曙光(北京100039)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是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我科从1978年~1993年12月共进行小儿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1056例,...  相似文献   

7.
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系统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0例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从7个月至17岁不等,平均9.5岁。EBCT增强单层和连续容积扫描各5例。范围自胸廓入口至中上腹。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6例行手术。结果 (1)EBCT诊断右房异构8例,双侧形态学右房耳、右叶性对称肝、双侧动脉上支气管、双右肺及完全性肺静脉异常连接 均清晰显示,其中7例提示心内膜垫缺损、肺动脉狭窄并主动脉右弓右降,6例见右室双出口,2例见左侧膈疝。上腹均未见脾。(2)EBCT诊断左房异构2例,均见双侧形态学左房耳、左叶性对称肝、双侧动脉下支气管、双左肺、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狭窄、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及主动脉右弓右降,1例见心内膜垫缺损。2例右上腹均见多个脾块。(3)EBCT检出异常数为116个,而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分别为65和43个。6例手术所见与EBCT一致。结论 EBCT能够良好显示心脏大血管各节段的形态和连接,在对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诊断治疗密切相关的心房形态、肺静脉异常连接的部位、肺动脉发育情况以及其他胸腹脏器异常的检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1种重要的系统性诊断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及其三维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及局限性。方法:37例经EB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的患者,均又经常规心血管造影检查(CAG)。由两名不知其它检查结果的放射科医师将冠状动脉左主干(LM)和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近、中段评价后与造影结果逐段对照.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CAG结果≥2mm的219个冠状动脉节段中,EBCT可评价的有228(91.6%)个,无法评价的21(8.1%)个,影响因素最主要为广泛钙化遮蔽管腔。EBCT诊断冠状动脉各主干近、中段≥50%狭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1%、91.3%、72.4%、92.5%。其中左主干均为100%.前降支分别为90.4%、94.2%、84.5%和96.1%。结论:EBCT是较好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的评价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虽然无法替代CAG,但极具临床应用潜力。局限性是空间分辨率低,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9.
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诊断及其与血管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MRI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BCS患者先后行MRI和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2支下腔静脉中,MRI及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10支有阻塞,并能判断其阻塞类型(节段性阻塞7例,膜性阻塞3例);36支肝静脉中,MRI清楚显示18例肝静脉阻塞(肝右静脉8支,肝中静脉5支,肝左静脉5支),18支通畅(肝右静脉4支,肝中静脉7支,肝左静脉7支),而血管造影见31支肝静脉未显影(肝右静脉7支,肝中静脉12支,肝左静脉12支),5支显影(肝右静脉5支)。根据检查结果的BCS分型,MRI为单纯下腔静脉阻塞4例,单纯肝静脉阻塞2例,并有两者阻塞者6例;而血管造影因肝静脉分支多不能显影,难以作出分型诊断。结论:MRI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分型、梗阻的定位、定性较血管造影有明显优势,应作为介入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和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 34例分别经超声心动图和EBCT检查的先心病患者资料 ,其中 18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 ,2 1例有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EBCT诊断符合率 82 .4 % ,超声诊断符合率 73.5 %。EBCT对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准确率为 97.9% ,明显优于超声心动图 (5 3.2 % )。而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 95 .9% ,高于EBCT(81.6 % )。对大血管与房室连接处的畸形二者的诊断准确率基本相同。结论 超声心动图与EBCT检查相结合 ,可大大提高对各种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 ,减少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对肺静脉异位连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EBCT诊断的肺静脉异位连接进行回顾性分析。EBCT检查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层厚为3mm,扫描时间为100毫秒,所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所有患者均行表面阴影显示法进行三维重建。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8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有2例尚有手术病理对照。结果EBCT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10例,其中心上型6例,心脏型4例;心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威廉斯(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 13例Williams综合征患者,均行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3例行电子束CT、8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2例患者因发现心脏杂音而就诊,1例因出生后紫绀而就诊.7例伴有"小精灵"面容同时合并轻度智力障碍,4例生长发育迟缓,所有患者均伴有主动脉瓣上狭窄,6例合并肺动脉狭窄,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8例行心血管造影患者中,2例分别于造影即将结束时和造影完毕返回病房留观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结论 心血管造影是诊断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畸形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有发生猝死的危险,可尝试用无创或少创的诊断方法替代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3.
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995- 07~1999- 02,经EB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7 例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EBCT、超声心动图结果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7个病例,男性4例(57.1% ),女性3例(42.9% ),年龄从5个月至42岁,平均21.6岁。所有病例同时行单层增强和电影序列。结果:7例心脏非粘液性良性肿瘤,包括2例浸润性脂肪瘤,2 例纤维瘤,1例横纹肌瘤,1例淋巴管瘤,1 例间皮瘤,EBCT不但能够明确肿瘤的位置、附着、大小、范围、运动,而且以优良的密度分辨率,在6个病例显示肿瘤病理学特征,提示正确的病理学定性诊断,准确性为85.7% ;2 个病例术后提示肺不张与胸腔积液。同组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无1例做出正确组织病理学定性。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在对超声心动图难以准确定性的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诊断中具一定优势,同时可展示邻近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弓离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弓离断(IAA)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材料与方法 对10例确诊为IAA的种种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胸片诊断仅有某些提示意义。升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并分裂,但为有创性检查,有时需多次插管,多部位造影才能充分显示病变。超声显示心内畸形好,但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畸形欠佳。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能立体地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畸形,但不能显示心内畸形。电子束CT(EBCT)优于螺旋CT,但尚未普及。MRI亦能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畸形。结论 SCTA、EBCT或MRI结合超声是本病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电子束CT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 ,EB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EBCT诊断的主动脉瘤 3 2例 ,男 2 4例 ,女 8例 ,其中 9例与手术结果作了对照。胸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步进容积增强扫描序列 (SVS ) ,心电门控采像 ;腹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序列 (CVS ) ,无心电门控。所得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 ,主要采用多层面重组法 (MPR )、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表面阴影显示法 (SSD )、容积再现法 (VR )进行处理。结果  3 2例主动脉瘤中 ,真性主动脉瘤 8例 ,假性动脉瘤 5例 ,夹层动脉瘤 19例。其中 9例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证实EBCT诊断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EBCT血管造影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大血管解剖影像 ,三维重建图像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病变的范围、大小形态及夹层动脉瘤内膜撕裂口 ,对诊断具有优良价值 ,并能指导手术。在主动脉瘤的诊断上 ,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ngiography)常规扫描及三维重建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了自1995年7月至1996年12月经EBCT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共189例,男152例,女37例,其中68例与手术结果作了对照。胸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增强扫描方法(SSM),心电门控采像;腹主动脉扫描采用连续容积扫描方法(CVS),无心电门控。三维重建方法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多层面或曲面重建法(MPR/C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结果189例主动脉病变包括各型夹层动脉瘤97例,真性动脉瘤26例,假性动脉瘤8例,马凡综合征39例,大动脉炎5例,各种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14例。68例与手术对照,EBCT诊断符合率为97%。结论EBCT血管造影图像时间分辨率高,消除了呼吸及运动伪影,可以明确诊断各种主动脉病变;三维重建图像利于整体直观地显示病变,帮助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在主动脉病变的诊断方面,可望取代有创的常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离断和缩窄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弓离断(IAA)和缩窄(CoA)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检查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术前临床疑诊IAA和CoA患者的MSCTA和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1例中IAA3例,CoA7例,主动脉折曲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结果:11例中MSCTA诊断IAA3例,疑诊1例;诊断CoA6例、假性主动脉缩窄1例。超声检出IAA2例,其中1例为疑诊,漏诊IAA1例;诊断CoA8例,其中1例为误诊。MSCTA检出VSD2例,PDA3例;超声检出VSD5例,PDA6例。MSCTA可较好显示主动脉离断和缩窄的部位、程度及其合并的心内外畸形和侧支循环的情况。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离断和缩窄的重要方法,为临床提供直观参考,结合超声检查可提高对合并心内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电子束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电子束CT(EB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1995年7月至1999年2月,行EBCT检查12024例,共诊断心脏肿瘤40例(占0.33%)。本研究重点对有手术、尸检和临床随访结果的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从5个月至72岁,平均41.9岁。17例同时行单层增强和电影序列,3例单纯行单层增强,1例电影序列,1例单层平扫。结果 22个病例,EBCT均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