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刺异叶花椒不同部位挥发油的GC-MS分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比较刺异叶花椒根、叶、果皮、种子4个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经毛细管色谱从根中分离出22个峰,从叶中分离出15个峰,从果皮中分离出7个峰,从种子中分离出5个峰,并且确认了所含的全部化合物。结论 报道了刺异叶花椒根、叶、果皮、种子4个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剌异叶花椒根挥发性成分.方法: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法对刺异叶花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37个峰,确认了其中35种化合物,其含量占全油的98.58%.剌异叶花椒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桉油精(8.41%);罗勒烯(10.56%);柠檬烯(9.05%);3-蒈烯(3、60%);月桂烯(3.39%);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19.17%);黄樟素(15.24%)等.并在花椒属植物中首次发现大量黄樟素成分.结论:报道了剌异叶花椒根挥发性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剌异叶花椒资源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HPLC测定刺壳花椒中木兰花碱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芸香科花椒属刺壳花椒Zanthoxylum echinocarpum Hemsl是我国南方地区民间常用药,主要产于西南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其药用部位有根、根皮、茎和叶,有行气止痛的功效.刺壳花椒中已知的化学成分有木兰花碱、α-别隐品碱、11-甲氧基白屈菜红碱、白藓碱、γ-花椒碱、茵芋碱等.本实验选用有抗炎作用的木兰花碱为指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刺壳花椒中木兰花碱含量的方法,并对10批刺壳花椒药材中木兰花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刺壳花椒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法对刺异叶花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确认了果皮中9种化合物,刺异叶花椒果皮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黄樟素(62.02%),4-甲氧基-6-(2-丙烯基)-1,3-苯并二恶茂(19.42%),3,7-二甲基-1,3,7--辛三烯(6.16%),羟乙基乙烯(5.49%)和乙醚(4.16%)等。种子中确认了7种化合物,其主要挥发油成分为羟乙基乙烯(34.10%),异黄樟素(29.73%),1,4-二甲氧基-2,3,5,6-四甲基苯(12.33%),乙醚(10.26%)和(E)-9-十八烯酸(9.22%)。并在花椒属植物中首次发现大量黄樟素及异黄樟素成分,可以考虑将刺异叶花椒果实作为一种新的黄樟素资源而得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花椒属植物对口腔致病菌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瑶  李定祥  闵知大 《中国天然药物》2005,3(4):248-251,i002
目的:比较6种花椒属(Zanthoxylm)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口腔致病菌的抗菌活性,从中寻找抗菌的活性物质。方法:用于抗菌活性实验的口腔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ATCC 25175),放线菌(Aainomyces naeslundii ATCC 12104)和嗜血放线伴生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icomtans ATCC 43717)。抗菌实验为琼脂扩散法(agar diffusion assays)和最低抑菌浓度法(MIC)。结果:拟蚬壳花椒(Z.lactura)的根对这些口腔致病菌表现出最强的抗菌活性,其次是两面针(Z.nitidum)和异叶花椒(Z.dimorphyllum)的根。进而对异叶花椒(Z.dimorphyllum)的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到4个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Canthin-6-one对这三种口腔致病菌均有很强的抗菌能力,最低抑菌浓度(MIC)在15.6和62.5μg/mL之间。结论:Canthin-6-one可能是异叶花椒抗菌活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甘肃产花椒属植物6个:花椒(Zanthoxylum bangeanum maxim)、竹叶椒(Z.armatum DC)、刺异叶花椒(Z.ovalifolium var.spinifolium(Rehd.et Wils.)Huang)、yan壳花椒(Z.dissitum Hemsl)、 川陕花椒(Z.piasezkii Maxim) 、野花椒(Z.simulaus Hance)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提取分析,对不同种同一部位及同种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含量作了种间和种内的比较分析,由此得出甘肃产花植物中挥发油的分布特点,以此作为筛选提取挥发油植物资源种群的依据,并对甘肃省花椒属植物的药用、资源保护及经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刺异叶花椒香豆素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dimorphophyllum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分离并鉴定化合物。 方法 :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 ,运用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4个化合物 ,分别为美花椒内酯 (I) ,异茴芹内酯 (Ⅱ) ,6 (3′-甲基-2′,3′-丁二醇基 )-7-羟基 香豆素 (Ⅲ ) ,6-(3′-甲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 3′-羟基 丁基 )7-羟基 香豆素 (Ⅳ )。 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海桐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泽渊  陈燕 《中药材》1995,18(9):460-463
对六种商品海桐皮(刺桐皮、乔木刺桐皮、樗叶花椒皮、朵椒皮、木棉皮、刺楸皮)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及鉴定。从刺桐、乔木刺桐皮中鉴定出含有艾索文碱crysovine(I)、24-R-豆甾醇periferasterol(Ⅱ);樗叶花椒皮含有美花椒内酯xanthoxyletin(Ⅲ);木棉皮含有羽扇醇lupeol(Ⅳ)、羽扇酮lupenone(V);刺楸皮含有腊酸cerotic acid(Ⅵ)。共六种化  相似文献   

9.
异叶南星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中林  韦英杰  叶文才 《中成药》2003,25(3):228-229
目的:对异叶南星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对异叶南星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用理化常数和光谱鉴定其结果。结果:从异叶南星中分离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十八酸单甘酯(glycerol monostearic acid,I),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葫萝卜甙(daucosterol,Ⅲ)、琥珀酸(succinic acid,Ⅳ)。结论:化合物I、Ⅳ为首次从异叶南星块茎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对花椒成熟果实不同部位及其种子油中的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价,为其资源的精细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花椒果皮、花椒种子及种子油中的挥发油类、脂肪酸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花椒果皮、花椒种子及种子油中的黄酮类及酚酸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花椒果皮、花椒种子及花椒种子油中分别检测到26,19,1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为其主要组成成分,芳樟醇及其酯化物在花椒果皮中相对含量较为丰富;3样品中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8.42,331.63,966.04 mg·g-1,并且均以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相对较高;花椒果皮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黄酮类化学成分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异槲皮苷及酚酸类成分绿原酸等,而在花椒种子及种子油中未检测到上述成分。该研究结果证实花椒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不同部位中所含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有所差异,为花椒果实的系统利用与精细化产业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别名野花椒,在浙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均有分布,为我国南方省区的常用中药,其根、根皮及茎皮入药,主治风湿性关节病、牙痛、胃痛、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症。目前对两面针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碱类,而对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则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湖南不同产地乌药根、茎、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为乌药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甲醇超声提取样品,以HPLC法测定湖南不同产地乌药根、茎、叶中去甲异波尔定、乌药内酯和乌药醚内酯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湖南不同产地乌药根、茎、叶中3种化学成分含量比较,去甲异波尔定含量以长沙乌药根最高为10.85 mg/g,乌药内酯含量以浏阳乌药根最高,为3.642 mg/g,乌药醚内酯含量以长沙乌药根最高,为2.826 mg/g。结论:湖南产乌药3种主要化学成分在根、茎、叶中含量区别显著,其含量高低比较为根﹥叶﹥茎,产地不同各成分含量有所区别,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动物试验对刺壳花椒提取物进行药效学研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大叶花椒提取物组、刺壳花椒高、中、低剂量组,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刺壳花椒提取物高、中、低3个剂量组(384、192、96g/kg)对己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醋酸致痛小鼠扭体的次数;刺壳花椒提取物高、中两个剂量组(384、192g/kg)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致炎后的2.0、3.0、4.0、5.0、6.0h肿胀,低剂量组(96g/kg)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致炎后的3.0,4.0、5.0.6.0h肿胀;刺壳花椒提取物高、中两个剂量组(384、192g/kg)能明显提高热刺激小鼠给药后30、60、90min的痛阈值,低剂量组(96g/kg)能明显提高热刺激小鼠给药后60、90min的痛阈值。结论:刺壳花椒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墓头回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墓头回为败酱科植物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ge.及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ge.的根及根茎,性微寒、凉,味苦、涩,具有清热燥湿,祛瘀截疟之功效,主治崩漏,子宫颈糜烂,赤白带下,赤痢。本文综述墓头回近几年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三明市畲族群众临床用药范围十分广阔 ,不仅有植物药 ,还有动物药、矿物药及其他 ,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1 药物的命名畲族群众对药物的命名 ,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 :以外观颜色命名 ,如野牡丹科植物叶底红的叶背为紫红色 ,故称叶下红。鼠李科植物勾儿茶根的外皮为黑色 ,故称黑皮根 ;以外观形态命名 ,如芸香科植物椿叶花椒的树干基部有比一般植物茎干更粗大的锐刺 ,故称刺王。猕猴桃科植物毛花杨桃的果实形如小桃又带毛 ,故称毛桃、野毛桃 ;以药物的气味命名 ,如夹竹桃科植物链珠藤的根气味芳香 ,故称香藤。菊科植物藿香蓟的全草…  相似文献   

16.
海桐皮不同品种的薄层色谱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泽渊  陈燕 《中药材》1995,18(6):286-287
本文报道六种不同来源的海桐皮(刺桐、乔木刺桐、木棉、刺楸、樗叶花椒和朵椒)薄层色谱比较分析结果,为海桐皮药材的鉴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无刺根是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粤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nensis(Hook.et.Arn.)Pl.的根或全草。中医认为其全株有清热解毒、解暑的功能。其为广东省民间常用药,民间常用无刺根治疗骨髓炎、急性淋巴结核、急性乳腺炎、湿疹等,并对乙肝具有良好的疗效~([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葡萄科蛇葡萄属部分药用植物,具有降血压、消炎镇痛、保肝护肝、降血脂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2-3]),但未见对无刺根及其提取物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报导。本课题组对无刺根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提取分离,本论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加热对摩梭民族药清刺的影响.方法 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A)时摩梭民族药清刺进行了热分析研究.结果 清刺根、叶、茎、油的热分解分为几个阶段,其分解特征峰明显;清刺油中存在多晶类物质.结论 清刺叶、茎、油的特征峰可作为清刺的辅助鉴别;清刺油的提取分离以及保存使用温度不宜过高;清刺油中存在不同晶型的物质需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9.
GC-MS分析草珊瑚根茎叶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草珊瑚中根、茎、叶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差异,来揭示草珊瑚不同部位药效差异,为评价草珊瑚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经典的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草珊瑚根、茎、叶的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应用GC-MS分离鉴定各挥发油成分,并应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从草珊瑚根、茎、叶中鉴定出52个挥发油成分,根含有33个、茎含有41个、叶含有39个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重的83.99%,83.85%,93.32%,其中24个为共有成分,28个为非共有成分.结论:草珊瑚根茎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在种类和主要成分含量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刺异叶花椒根中香豆素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 spinifolum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运用波谱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甲氧基-7-羟基-6-(3'-甲基-2',3'-二羟基丁基)-香豆素(Ⅰ),6-(3'-甲基-2',3'-二羟基丁基)-7-甲氧基-8-(3″-甲基-丁-2″-烯基)-香豆素(Ⅱ),6-(3'-甲基-2',3'-二羟基丁基)-7-羟基-8-(3″-甲基-丁-2″-烯基)-香豆素(Ⅲ),6-(3'-甲基-2',3'-环氧丁基)-7-甲氧基-8-(3″-甲基-丁-2″-烯基)-香豆素(Ⅳ),7-甲氧基-8-(3'-甲基-丁-2'-烯基)-香豆素(Ⅴ).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