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与端粒酶表达的关系,并在术前找出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 对梗阻性黄疸病例于术前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于造影前抽取胆汁或胰液、部分病例取活检组织,并于开腹手术当中再次切取癌组织标本,所有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7.50%(28/32),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3.33%(1/30);(2)恶性梗阻性黄疸体液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71.88%(23/32),良性梗阻性黄疸体液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3.33%(1/30),恶性梗阻性黄疸内镜下钳取的活检组织,其端粒酶阳性率为83.33%(10/12)。结论 在术前通过十二指肠镜采集患者的胆汁和胰液,并钳取活检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这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内镜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自 1985年 10月以来 ,采用内镜技术对 2 40例梗阻性黄疸 (obstructivejaundice,OJ)病人进行了检查 ,探索内镜对OJ的诊断价值。1.一般情况 :本组男 134例 ,女 10 6例 ,年龄 2 1~ 74岁 ,6 0岁以上 6 4例。黄疸出现至入院时间 1~ 180d。其中无痛性黄疸 5 2例 ,持续进行性黄疸 5 6例 ,波动性黄疸 132例。血清总胆红质在 45~ 5 2 8μmol/L或 2 6~ 30 8mg/dl之间 ,直接胆红质与总胆红质之比均 >6 0 %。2 .检查方法与结果 :全组共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 (ERCP) 199例。其中12例乳头嵌顿性蛔虫、4例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表达和DNA倍体的关系,以寻找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对梗阻性黄疸病例于术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于造影前抽取胆汁或胰液、部分病例取活检组织,并于术中再次切取组织标本,对所有标本进行端粒酶表达和DNA倍体检测。结果①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7.50%(56/64),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率[3.33%(2/60)],P=0.000。②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或胰液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71.88%(46/64),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或胰液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3.33%(2/6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恶性梗阻性黄疸组内镜下钳取的活检组织,其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3.33%(20/24)。③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DNA异倍体率为62.50%(40/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均为二倍体,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④高分化肿瘤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和DNA异倍体率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者(P=0.028,P=0.001)。结论在术前通过十二指肠镜采集患者的胆汁和胰液,并钳取活检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表达检测及DNA倍体检测,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治疗方法仍然是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当全身情况(如重要器官疾病)不能耐受外科治疗,或病变局部情况(如肿较瘤与周围血管脏器严重粘连)不能行根治性手术时,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就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内镜治疗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恶性梗阻性黄疸内镇治疗方法包括。1经内畅经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nase-biliadrainge,ENBD)1975年山并、永井等首先应用ENBD,1977年WurbClassen介绍用ENBD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经验,此后ENBD广泛用于临床,不仅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内镜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内镜治疗梗阻性黄疸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内镜治疗胆管结石和胆道手术术后胆管狭窄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结果;通过内镜治疗可以明确胆管肿瘤和壶腹周围病变的性质。结论内镜是治疗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俊伟  吕明德 《腹部外科》1999,12(5):204-206
梗阻性黄疸是由肝内毛细胆管淤滞或肝内外胆管梗阻引起的一种临床征象。前者由瘀胆型肝炎、药物中毒、过敏等引起,为内科性黄疸,主要依靠内科治疗。后者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者主要由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或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引起;恶性者则由肝胆或胰腺恶性肿瘤所致。统称为外科性黄疸,多需要外科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发病时多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在临床上容易获得及时处理。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发病在近年有增高的趋势,由于发病隐匿,确诊时治疗往往已延误。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引流两大类。手术切除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7.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在鉴别恶性梗阻黄疸中的作用,作者对232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其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CT,ERCP或PTC均能准确判定胆道梗阻的部位,但对恶性胆道梗阻病因的诊断欠满意。尤其是对于肝细胞癌破入胆管,肝内胆管细胞癌侵犯胆管及转移性肿瘤压迫肝门胆管与肝门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甚为困难。提高胆道恶性梗阻的病因诊断准确性有待  相似文献   

8.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年6月--2000年12月间2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结果 29例均为中、晚期病例,26例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仅10例病人能行根治性切除。结论 早期诊断出胆、胰系统的恶性梗阻性病变是提高根治性切除的关键,对可疑病人B超、CT、ERCP是有价值的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性疾病,因就诊时多为疾病晚期,故现内镜下治疗已逐渐替代手术治疗.内镜下诊断方法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子母胆道镜等.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下治疗目前以置入胆道支架较多见,另有超声内镜下胆—肠造瘘术、内镜射频消融术、内镜近距离放疗、内镜光动力治疗等,磁珠压迫技术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疗效还有待观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内镜技术还是耗材工艺方面,都有着不断的进步,将来内镜诊疗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内镜治疗对于恶性胆道梗阻治疗的疗效。方法对于自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的52例恶性梗阻黄疸的患者行内镜治疗,其中6例为胆囊癌,20例为胆管癌,25例为胰头癌。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放置支架,黄疸水平较术前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支架平均通畅时间为85.3天,平均生存时间为165.7天。结论对于恶性梗阻黄疸患者,胆道支架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对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减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7例胆总管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取PTCD减黄41例(PTCD组)、采取ENBD减黄36例(ENBD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操作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减黄时PTCD组和ENBD组操作治疗耗材费用分别为(2 943.6±412.5)元和(5 792.2±312.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04,P<0.05)。总体来说,治疗后PTCD组胆汁引流量高于ENBD组(F=58.613,P<0.05),PTCD组血清总胆红素(F=12.8,P<0.05)、γ-谷氨酰转肽酶(F=5.214,P<0.05)、谷丙转氨酶(F=5.724,P<0.05)水平均低于ENBD组。结论 PTCD与ENBD用于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均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但PTCD操作费用更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MRCP,测量其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和胰胆管的汇合角度。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MRCP成像中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和胰胆管的汇合角度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结论MRCP是一种简单、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内镜置入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与手术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期,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同期56例内镜置入支架及90例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及术后远期存活情况.结果 支架及手术均可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及胆系酶(P<0.01),两者在降低总胆红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和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0 d和795 d,两组术后3、6、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6%、61.1%、46.4%和97.0%、90.9%、65.4%,两组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肿瘤伴转移、高位胆管梗阻的患者,支架组和手术组的生存期相仿.结论 内镜下置入支架与手术相比,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有同样的退黄效果,而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作用.对手术无法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内镜置入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三六三医院就诊的ERCP治疗的MOJ患者30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胰胆管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ERCP术后是...  相似文献   

16.
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35 例恶性阻黄病人( 实验组)围减黄手术期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测定,并与25 例良性阻黄病人及40 例正常人( 对照组)进行比较,以了解减黄手术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术前1 天、术后10 天及术后20 天采集血标本,用单向免疫扩散法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阻黄病人血清IAP水平术前1 天、术后10 天及20 天明显高于良性阻黄病人及正常人(P<0-01) ;良、恶性阻黄病人术后短期(10 天)IAP呈一过性增高,随病情恢复,IAP水平逐渐下降,术后20 天良性阻黄病人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05),恶性阻黄病人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恶性阻黄病人外周血中免疫抑制物IAP明显增高,病人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而低下,减黄术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5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收治的16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行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情况,对术前减黄速度、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167例病人中,顺利减黄者103例,缓慢减黄者58例,减黄失败者6例;顺利减黄者在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减黄缓慢者;在顺利减黄的病人中,减黄2周及3周后手术病人在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缓慢减黄病人中,减黄4周以上手术者根治性手术出血量显著小于减黄3周病人,但二者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减黄失败者只能被迫行内引流术,但术后1个月的平均总胆红素仍为252.8μmol/L,其中2例死亡。结论减黄速度的快慢可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标准,只要连续2周血清总胆红素递减率均≥30%,即可进行手术;反之,则应适当延长减黄时间。  相似文献   

18.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效果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行胆道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减黄效果。方法1994年1月至2007年4月对成都军区总医院516例病人以普通探头作引导进行胆道穿刺引流,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穿刺置管成功率97.1%,一针穿刺成功率72.3%,带管时间平均18.4d,术后胆汁引流量平均420mL/d。并发症发生率0.58%。结论所穿刺胆管应该为Ⅱ级以上,最好为Ⅲ级胆管,要避免对左右肝管进行穿刺;所穿刺胆管直径应>0.4cm;16~18G针适用于直径0.4~0.5cm胆管,6F针适用于直径0.5~0.6cm胆管,直径>0.6cm者可选用7F针;置管深度>5cm,同时以胶布粘贴并缝扎可切实固定管道,辅以术后适当减少活动可保证引流管不会脱落;非穿刺探头引导更有利于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金属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0月~2004年10月,对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经皮肝胆管穿刺金属内支架植入。其中胆管癌17例,胰腺癌5例,肝门部转移癌10例。梗阻部位:肝总管肝门区20例,胆总管12例。结果金属内支架植入成功率100%(32/32)。2例出现胆汁性腹膜炎,胆道出血1例。28例术后血清胆红素3~4周降至正常,黄疸完全消失率87.5%(28/32)。生存期3~18个月,平均8个月。3例分别于术后6、8、13个月出现梗阻性黄疸,再梗阻发生率9%(3/32)。结论经皮肝胆管穿刺金属内支架植入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