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CD44V6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CD44V6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0例正常胃粘膜上皮、43例异型增生和85例胃癌组织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粘膜无CD44V6表达;异型增生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30.2%(13/43),CD44V6表达阳性率与异型增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阳性率为74.1%(63/85),其表达阳性率和染色强度均显著高于异型增生(P<0.05),CD44V6表达强度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肿瘤生长方式(P<0.05)、静脉和淋巴管侵袭(P<0.05)及远处转移(P<0.05)密切相关,且Ⅰ、Ⅱ期胃癌CD44V6染色强度和阳性率均显著低于Ⅲ、Ⅳ期(P<0.05)。结论:CD44V6上调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发生于癌变的早期阶段,检测CD44V6表达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转移潜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3.
应用LSAB免疫酶标法,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癌变细胞PCNA、P^53、EGF-R的表达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异型增生阶段,P^53、EGF-R基因就已不同程度地发生突变或被激活,小区内PCNA的密集表达显示出部分细胞已进入持续增殖阶段,而且上述变化皆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更加显著。(2)那些在重度异型增加和少数中度异型增生时出现的灶状密集的PCNA阳性表达细胞、P^53、E 相似文献
4.
师英强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8):659-661
近年来,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作为一个病理诊断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际上,这一概念应用之前曾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其范畴逐步完善,但目前东西方专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有较大的分歧,而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也经常就这一术语争论不休。临床医生对胃上皮内瘤变的处理感到很困惑,到底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腔镜治疗还是开放手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的良好沟通,可能是目前处理上皮内瘤变的最佳方式;而癌前病变的研究和外科治疗,可能是今后肿瘤外科治疗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其发展成宫颈癌的机率是正常宫颈的7倍。近年来本院门诊收治CIN患者76例,术后随访2年,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在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HGPIN)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蛋白质表达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HGPIN和BPH患者血清总蛋白;从胶上切下表达有差异的兴趣蛋白质点,经胶内原位酶解后,用质谱仪测得其肽质量指纹谱;然后通过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结果:成功获得了HGPIN和BPH患者血清蛋白质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HGPIN银染胶上检测到1421-1532个蛋白质点,BPH银染胶上检测到1466-1778个蛋白质点。经过比对,选择了9个蛋白质表达量相差5倍以上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并发现促瘤基因Serum amyloid A的表达产物在HGPIN中表达而在BPH中表达微弱或不表达。结论:用蛋白质组学对HGPIN和BPH患者的血清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可为HGPIN的临床早期无创性诊断以及发展变化提供实验依据。亦为今后从更高的水平来寻找前列腺疾病的功能蛋白质和差异性蛋白质,阐明前列腺疾病相互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这一概念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不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IN的45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33例接受远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7例行全胃切除术,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5例(33.3%)维持HIN的诊断:14例(31.1%)为早期胃癌,16例(35.6%)为进展期胃癌,其中40.0%(12/30)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胃镜活检显示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伴有溃疡或具有低分化癌特点的HIN病灶.术后多提示为癌(P〈0.05).对于胃癌患者,具有上述特征者多为进展期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术前采用胃镜病理活检对HIN作出诊断应慎重;当HIN病灶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伴有溃疡或具有低分化癌特点时,建议选择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段昌玲摘译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3,(12):1336-1336
为评估结肠炎患者术前异型增生等级、外形和部位对肿瘤发生风险及位置的影响,KiranRP等收集了1984~2007年期间因溃疡性结肠炎接受结直肠切除术的348例手术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在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HGPIN)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蛋白质表达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HGPIN和BPH患者血清总蛋白;从胶上切下表达有差异的兴趣蛋白质点,经胶内原位酶解后,用质谱仪测得其肽质量指纹谱;然后通过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结果:成功获得了HGPIN和BPH患者血清蛋白质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HGPIN银染胶上检测到1421~1532个蛋白质点,BPH银染胶上检测到1466~1778个蛋白质点。经过比对,选择了9个蛋白质表达量相差5倍以上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并发现促瘤基因Serum amyloid A的表达产物在HGPIN中表达而在BPH中表达微弱或不表达。结论:用蛋白质组学对HGPIN和BPH患者的血清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可为HGPIN的临床早期无创性诊断以及发展变化提供实验依据。亦为今后从更高的水平来寻找前列腺疾病的功能蛋白质和差异性蛋白质,阐明前列腺疾病相互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特点(附42例报告)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膀胱粘膜上皮增生性病变的病因学及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对 12 0例有下尿路刺激症状、排尿困难和血尿的患者进行尿道膀胱镜检和活检 ,结合病史、尿常规和尿动力学检查 ,对其中 4 2例膀胱粘膜上皮增生性病变进行分析。 结果 4 2例患者中 ,存在下尿路感染征象者 3 7例 ( 88% ) ,有下尿路梗阻表现者 2 4例 ( 5 7% ) ,下尿路梗阻患者均合并有感染。 3例合并移行细胞癌 ,1例尿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 结论 膀胱粘膜上皮增生性病变 ,尤其是膀胱镜下粘膜无显著改变型增生性病变 ,是慢性下尿路感染和梗阻患者尿路上皮较常见的变异现象 ,慢性下尿路感染和梗阻可能是其致病原因。建议根据病变范围和组织学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列腺上皮内瘤(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PIN)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37例PIN患者的临床资料.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PIN 24例,其中高级别PIN (high grade PIN,HGPIN)8例,低级别PIN (low grade PIN,LGPIN )16例,行TURP手术22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2例;前列腺癌并发PIN 7例(均为HGPIN),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5例,2例行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其余病例为单纯HGPIN 4例,LGPIN 2例.结果 24例前列腺增生合并PIN患者随访1~6年,22例健康存活,2例HGPIN因年龄>75岁,6个月后重复前列腺穿刺为HGPIN,复查PSA>10 ng/L行雄激素全阻断治疗,至今仍健康存活.7例前列腺癌并发HGPIN 者随访1~5年,6例均健康存活,1例5年后死亡.2例单纯HGPIN重复前列腺穿刺活检发现前列腺癌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随访2~5年均健康存活.另2例单纯HGPIN及2例单纯LGPIN予临床密切观察,随访2~6年均健康存活.结论 病理检查是诊断PIN的唯一方法,HGPIN是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应给予严密随访,必要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水平的因素。方法对2005—2008年间应用上皮内瘤变(IN)的概念诊断的25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内镜活检诊断可疑癌1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90例.胃癌145例。术后病理诊断浸润型早期胃癌224例,其中Ⅰ型5例(2.2%),均为黏膜下癌(Tsm)患者;Ⅱ型190例(84.8%),有82例为黏膜内癌(Tm),108例为Tsm;Ⅲ型29例,5例Tm,24例Tsm。未浸润性病变(Tis)26例。以高分化为主要组织学类型者184例(73.6%),其中26例Tis,58例Tm.100例Tsm。有淋巴结转移者21例.其中Tm组2例(2.3%),均发生在低分化组:Tsm组19例(13.9%):Ⅱ型病例淋巴结转移15例(7.9%),Ⅲ型病例6例(20.7%)。90例术前内镜活检诊断为HGIN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24例为Tis,29例为Tm。37例为Tsm。结论高分化病变是早期胃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IN诊断概念的应用可能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SD治疗的57例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切除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手术前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57例患者顺利完成了ESD,中位手术时间为55 min(25~95 min),中位出血量为74 ml(20~300 ml).其中39例患者整块切除肿瘤、18例患者分块切除肿瘤.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57),其中穿孔5例、出血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9/57),其中迟发性出血6例、胃食管交界部狭窄3例.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39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黏膜内癌;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黏膜内癌的18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腺癌.本组患者随访9~27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交界部早期癌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tumors located at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7 patients with early tumors located at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who received ESD at the Zhongshan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06to March 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operation time,blood loss,resection of tumor an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The pre-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analyzed.Results ESD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on the 57 patients.The median operation time was 55 minutes(range,25-95 minutes),and the median volume of blood loss was 74 ml(range,20-300 ml).En-bloc and piecemeal resec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39 and 18 patients,respectively.The 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as 25%(14/57),including 5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perforation and 9 with bleeding.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6%(9/57),including 6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delayed hemorrhage and 3 with stricture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Of the 39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with high-leve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reoperatively.3 were confirmed as with intramucosal carcinoma;of the 18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with intramucosal carcinoma preoperatively,4 were confirmed ag with adenocarcinoma.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9-27 months,no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was found.Conclusion ESD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tumors located at the esopha gogastric junction.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囊性肿瘤(IPMN)根据术后病理一般分为轻度异型性增生、、中度异型性增生、重度异型性增生、浸润性癌。非浸润性IPMN因有向浸润性癌发展的可能性,一般根据患者情况需手术切除治疗,但术后病理学常常提示切缘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形性增生,关于切缘的阳性病理是否存在复发的危险目前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属异型接膏板在股膏髁上髁间骨折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股骨髁上髁间膏折应用金属异型接骨板的情况.结果:27例病人术后膝关节功能均获得较好恢复,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金属异型接骨板在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治疗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7.
残胃癌贲门胃底切除余胃食管再吻合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以来作者对残胃贲门癌的治疗问题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作者选用杂种犬60只,先以B-Ⅰ式及B-Ⅱ式行胃大部切除。20周后残胃行贲门胃底切除,余胃食管吻合。病理见余胃血液循环良好,食管余胃吻合口愈合良好。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对收治的残胃贲门癌25例,17例行残胃贲门胃底切除,余胃食管吻合,术后恢复良好。实验和临床均证实残胃贲门胃底切除余胃食管再吻合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既符合器官保存的手术原则,也符合肿瘤切除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总PSA(t-PSA)、血清游离PSA与总PSA比值(f/t)、前列腺体积(PV)及PSA密度(PSAD)与前列腺上皮内瘤(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IN)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PIN患者165例,其中低级别PIN( low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PIN)31例,高级别PIN(high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134例;以病理确诊的BPH患者252例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49例为对照组.BPH、LGPIN、HGPIN、PCa组年龄分别为(70.13±0.43)、(70.97±1.28)、(70.74±0.64)、(70.37±1.40)岁,IPSS分别为20.20±0.88、14.71±3.42、20.19±1.24、19.27±2.73,PV分别为(58.07±3.58)、(56.01±7.52)、(60.74±4.81)、(47.56±6.54)ml.分析比较4组间PSA、f/t、PSAD等的相关性和差异. 结果 4组年龄、IPSS和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LGPIN、HGPIN、PCa组PSA值分别为(5.65±0.38)、(5.86 ±0.81)、(8,91±0.71)、(13.80±1.83) μg/L,f/t平均值分别为0.26 ±0.01、0.24±0.02、0.22±0.01、0.17±0.01;PSAD值分别为(0.11±0.01)、(0.10±0.02)、(0.19±0.03)、(0.48 ±0.12)μg/(L·cm3).PSA、f/t和PSAD在LGPIN和HGP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GPlN和BP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GPIN和PC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GPIN和BP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SA和PSAD在HGPIN与PC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PIN的ROC曲线中,血清PSA和PSA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81和0.59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清PSA和PSAD在HGPIN的早期预测中有诊断价值;PSAD有利于在PSA和f/t正常时鉴别HGPIN与PCa;LGPIN的临床特点接近于BPH,HGPIN则倾向于PCa. 相似文献
19.
异型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异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不稳定肩胛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获13~19个月的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0.48%。结论异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外科手术是胃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也是目前唯一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由于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早期性和跳跃性,几乎所有根治性治疗的病例均需进行淋巴结清扫。为方便手术医生术后对胃周围淋巴结进行分类,笔者自制了一种简易而实用的胃淋巴结分类图卡,经临床应用35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