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讨辨证用药保留灌肠联合大肠水疗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临床疗效,将160例CFC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单纯辨证用药保留灌肠组(A组)、单纯大肠水疗组(B组)、辨证用药保留灌肠联合大肠水疗组(C组)、辨证用药口服组(D组),各40例,均治疗2周,对比观察4组患者疗效。结果显示,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C组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C组治疗后不透x线标志物残留数明显少于其他3组,P〈0.05。结果表明,辨证用药保留灌肠联合大肠水疗治疗CFC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结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115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结肠水疗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5例不宜接受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行结肠水疗法1~2疗程.结果:显效87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25%.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结肠水疗既无手术创伤的痛苦,也无大量服用泻剂的烦恼,不产生依赖,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介素-17A(IL-17A)和白介素-18(IL-18)在慢性功能性便秘(CF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35例CFC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无功能性便秘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于结肠镜下取活检组织进行HE染色及IL-17A、IL-18 mRNA及蛋白检测,将2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结肠黏膜组织HE染色均未发现形态学异常,观察组结肠黏膜组织中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增加。观察组结肠黏膜组织中IL-17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结肠黏膜组织中IL-18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F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IL-17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IL-18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推测IL-17A可能参与CFC的发生发展,而IL-18可能与CFC的发生发展无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大肠水疗结合辨证保留灌肠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回顾16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资料,其中86例采用大肠水疗结合辨证保留灌肠治疗(治疗组),76例采用常规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46例,有效2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6.0%;对照组显效36例,有效2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8.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o.05。观察显效及有效者6个月,治疗组74例患者中复发12例(16.2%),对照组60例患者中复发18例(30.0%),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大肠水疗结合辨证保留灌肠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效果好,治愈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结肠水疗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老年F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乳酸菌素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结肠水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每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困难及腹胀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每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困难及腹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水疗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老年FC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便秘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中西结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结肠传输试验等检测方法筛选出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应用中药内服和结直肠水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愈25例,好转4 例,未愈1例,有效率96.67%,一年后随访,治愈21例,好转4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3.33%.结论:表明中西结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复方枸橼酸合剂对尿路结石的预防作用(附1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复方枸橼酸合剂对尿路结石的预防作用。方法 :通过对实验组 1 32例经 ESWL治疗后尿路结石已排净的患者给予复方枸橼酸合剂预防尿路结石复发 ,与对照组 87例结石排净后未服用枸橼酸合剂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结石复发率为 1 .5% ,与对照组复发率 6.9%比较 ,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结论 :复方枸橼酸合剂有明显抑制尿路结石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普芦卡必利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慢传输型便秘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服用普芦卡必利,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63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47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8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芦卡必利具有高度选择性及特异性的5-HT4受体激动作用,能有效改善肠道功能,显著改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症状,是理想的促肠动力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巨结肠根治术后便秘复发的原因,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总结1995年至2005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巨结肠病例392例,其中32例因便秘复发再次手术,分析复发病例的手术时间、方式、病理结果、肠炎发生情况及排便功能.结果 巨结肠根治术便秘复发率为4.5%,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复发率为16.0%(26/162),明显高于结肠次全切除术的复发率2.1%(4/189) (P<0.01).32例复发病例中,巨结肠同源病(HAD)及先天性巨结肠(HD)合并同源病共26例.复发的原因主要有近端HAD肠管切除不够或继发HAD改变,HD肠管切除不完全;远端切除不够,吻合口过高;吻合口狭窄、肛门狭窄及失弛缓等.复发病例的肠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复发病例(P<0.05).结论 HAD较HD更易便秘复发,彻底切除近远端病变肠管,吻合口尽可能做到后壁距肛门缘1.5cm处,对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后置肛管以及术后复诊,一旦发现吻合口狭窄,及时扩肛等措施可降低巨结肠术后便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慢传输型便秘外科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观察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采用3种外科手术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的总结2001年8月至2006年5月手术治疗的22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资料.结果 A组:采用选择性结肠肠段切除术治疗5例,术后半年内随访,3例大便正常,但有2例便秘复发.B组:采用结肠次全切除和部分直肠切除,行盲直肠吻合术治疗8例,有1例术后半年内便秘复发,其他患者术后半年内排便次数为3~7次/d. C组: 采用全结肠和部分直肠切除,行回直肠吻合术治疗9个病例.患者在术后半年内排便次数为3~8次/d,无一例复发.结论 全结肠和部分直肠切除,行回、直吻合术,是目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首选术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组织间放射治疗肝癌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探讨125I组织间放射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肝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治疗组(B组),A组42例行手术治疗(根治手术或姑息手术)和化疗;B组42例,除施行A组的治疗方案外,另行术中永久植入125I粒子.结果:术前、术后1 w及3个月内血象虽有显著差异,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免疫指标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组: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1.7%、50.0%和59.5%;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局部生存率分别为81.3%、63.4%和47.6%.B组: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6.7%和11.9%;生存率分别为94.7%、87.5%和78.4%,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及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25I组织间放射治疗肝癌方法简单、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是治疗癌症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黄芪润肠颗粒内服结合结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将80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自拟黄芪润肠颗粒内服并用结肠水疗机将药物直接送入全结肠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六味安消胶囊口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愈24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黄芪润肠颗粒内服结合结肠水疗在临床综合疗效和结肠传输试验检测结果方面,均优于六味安消胶囊,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早-中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04年4月至2010年7月治疗的428例早-中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手术切除(A)组231例、射频消融治疗(B)组63例、肝移植(C)组134例.比较三组患者的1、3、5年累计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A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3%、71.9%、57.2%;B组为86.7%、46.5%、38.8%;C组为95.7%、78.3%、72.1%.A组1、3、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0.3%、49.7%、68.6%;B组为39.3%、58.7%、79.3%;C组为7.0%、12.1%、12.1%.三组患者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显著.C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A、B两组(P<0.01,P<0.001).C组1、3、5年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01).A组与B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肝移植治疗早-中期原发性肝癌可获得较好的5年生存率及较低的近、远期肿瘤复发率,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results of three different therapies for earlyintermediate stage primary liver cancer. Methods The data of 428 patients with early-intermediate stage primary liver cancer treated with one of three curative therapies from April 2004 to July 2010 in our center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non-randomly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liver-cancer resection (n = 231), group B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n = 63), and group C liver transplantation (n=134). The 1-, 3-, 5-year accululative survival and recurrence rate in each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ccumulative 1-, 3-,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93.3%, 71.9%, 57.2% for group A; 86.7%, 46.5%, 38.8% for group B; 95.7%, 78.3%, 72.1% for group C,respectively. The 1-, 3-, 5-year recurrence rates were 30. 3% , 49. 7%, 68. 6% for group A; 39. 3% , 58. 7% , 79. 3% for group B; 7. 0% , 12. 1% , 12. 1% for group C,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A, B and C in the survival rates and the recurrence rates.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group C than group A and group B (P<0. 01, P<0. 001),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of 1, 3, 5-yea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group C than for group A and B (P<0. 001). Conclus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the most effective therapy for the early-intermediate stage primary liver cancer.  相似文献   

14.
PCEA和尼莫地平防治不稳定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硬脊膜外腔自控镇痛术(PCEA)与尼莫地平防治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术后不稳定膀胱的疗效。方法:61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BPH患者,分为A组(PCEA治疗组)、B组(尼莫地平治疗组)、C组(对照组),观察并比较防治不稳定膀胱的疗效。结果:临床症状评分显示有效率A组92%、B组65%、C组21%,A组与C组各症状总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各症状总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与B组各症状总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组与B组各症状总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CEA和尼莫地平微泵治疗不稳定膀胱均有疗效,其中PCEA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中受者血压对移植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肾功能衰竭移植术者39例,按手术中移植肾开放血流时受者的平均动脉压分为3组。A组Bp16.8-22.8kPa;B组Bp10.7-16.7kPa;C组:Bp7.0-9.8kPa,观察血流开放后移植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的准确性、治疗的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00例,单纯行臭氧消融术,B组:100例,臭氧消融术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前1d、治疗后3d、3、6个月测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总有效率来评估治疗效果(比较常用的是MacNab法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3d、3、6个月VAS值较治疗前1 d明显降低(P<0.01或P<0.05),B组治疗后3d,3、6个月VAS值较A组明显降低(P<0.05),A组治疗后3d、3、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0%、85%、79%,B组治疗后3d、3个月、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0%、85%,B组治疗后3d、3个月、6个月总有效率较A组提高.结论 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3 d)总有效率100%,提高中远期(3、6个月)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肝囊型包虫破裂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演变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肝囊型包虫破裂110例,按不同手术综合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22例:内囊摘除+甲醛或双氧水局部杀虫+残腔锁边缝合或大网膜填塞或残腔内翻缝合引流;B组65例:内囊摘除+高渗盐水局部杀虫+外囊肝外部分切除+残腔胆漏缝合+残腔开放引流;C组23例:外囊全部或次全剥除+高渗盐水局部杀虫+术区引流.分析3种外科综合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术后A组、B组、C组残腔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9%、16.9%、0.0%(P<0.05),复发率分别为18.2%、4.6%、0.0%(P<0.05);带管引流时间A组>B组>C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A组、B组均低于C组,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别;高渗盐水腹腔处理后包虫腹腔种植率低于单纯生理盐水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囊全部或次全剥除+高渗盐水局部杀虫+术区引流的处理方式是目前最佳的治疗肝囊型包虫破裂的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