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新TNM分期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至2002年7月诊治的192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选择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192例,分为辅助化疗组和未化疗组.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术后总5年生存率为51.0%.按AJCC第6版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ⅢA期77.8%、ⅢB期57.4%、ⅢC期33.3%,3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9,P<0.01).辅助化疗组125例,未化疗组67例,按新TNM分期分组,ⅢA+ⅢB患者辅助化疗组5年生存率71.4%,未化疗组3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P<0.01),而ⅢC患者化疗和未化疗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1%vs.24.0%,χ^2=1.94,P>0.05).新TNM分期对指导不同亚期的Ⅲ期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手术方式与预后无关,而新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CEA水平,是否接受化疗等因素与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新TNM分期是反映Ⅲ期结直肠癌预后最主要的独立指标.结论 新TNM分期对估计Ⅲ期结直肠癌的预后更为精确、合理.ⅢC患者不论是否化疗预后均不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加辅助化疗加二期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癌合并根治术切除范围外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2010年6月对5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合并根治术切除范围外结直肠腺瘤(〉1.0cm)的患者(研究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加辅助化疗(FOLFOX4方案)加二期内镜下腺瘤切除的综合治疗,对同期396例单发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加辅助化疗(FOLFOX4方案)。通过并发症发生率、长期随访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1、3和5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辅助化疗后对合并腺瘤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4例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未发生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腺瘤癌变,其中2例癌变局限于腺瘤中,1例癌细胞侵犯达黏膜下层,该例患者再次行腹腔镜下切除,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联合辅助化疗及内镜为合并结直肠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外腺瘤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厂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外科诊治残胃癌6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残胃癌(GSC)的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1998年7月—2008年7月收治的62例GS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外科治疗手段进行评估。结果:本组病例中GSC的组织分型:高、中分化腺癌21例,低分化腺癌41例。病理分期:I期3例,Ⅱ期10例,Ⅲa期22例,Ⅲb期12例,Ⅳ期15例。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6%、52%和10%,其中37例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60%和25%,25例行姑息性切除的患者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70%、30%和0%,根治性切除组与姑息性切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根治性手术可提高GSC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ⅡC期结直肠癌炎性浸润与癌性浸润患者的预后差异及目前临床病理分期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分析287例原发ⅡC期结直肠癌(结肠癌152例,直肠癌135例)、120例原发ⅡB期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各60例)及140例ⅢA期无局部浸润结直肠癌患者(结肠癌80例,直肠癌6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52例ⅡC期结肠癌患者中癌性浸润组和炎性浸润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8.5%和59.4%,135例ⅡC期直肠癌患者中癌性浸润组和炎性浸润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2.1%和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ⅡB期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ⅡC期炎性浸润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A期无局部浸润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分别低于ⅡC期结肠癌和直肠癌癌性浸润患者(均P<0.05).原发ⅡC期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化程度、有无癌性浸润及术后并发症有关;原发ⅡC期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有无癌性浸润有关(均P<0.05).结论 原发ⅡC期伴癌性浸润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明显劣于ⅡC期炎性浸润者,其临床病理分期有待重新界定:局部有无癌性浸润可作为原发Ⅱ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肛门局部切除Ⅰ期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的Ⅰ期(T1-N0M0)直肠癌患者的资料(局部切除术组),其中T1期20例,T2期9例;以23例行根2治术的Ⅰ期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根治术组,1期8例,2期15例)。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年复发TT5率、年存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T1期5年生存率均为100%,2期5年存活率局部切除术组为5T88.9%,根治术组为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期5年复发率局部切除术组为5.0%,2根治术组为0,T2期5年复发率分别为44.4%和6.7%,2期5年复发率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4)。局部T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根治术组为30.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2)。结论:对于T1期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是合理选择,而T2期直肠癌不宜单纯采用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性梗阻的外科治疗: 附108例报告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性梗阻的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年间我院收治的 10 8例结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右半结肠癌 3 0例中 2 8例行一期切除吻合 ,1例行姑息性手术 ,1例未手术。左半结肠和直肠癌 78例中行一期切除 ( 5 6例 ) (Ⅰ期或Ⅱ期吻合分别 3 2 ,2 4例 )或二期切除11例 ,6例行姑息性手术 ,5例未手术。结果 伴结肠梗阻的结直肠癌多见于Duke′sC和D期 ( 5 9例 )的中、低分化腺癌 ( 65例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2 7.3 % ( 2 6例 46例次 ) ,以感染性并发症为主 ( 3 5 /46) ,吻合口漏 4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 7.8%。手术治疗患者的 5年生存率为 2 8.4% ,未手术者 5年生存率为 0 % (P <0 .0 1)。肿瘤I期 ,II期切除 5年生存率分别为 3 3 .3 % ,9.0 % (P <0 .0 5 )。肿瘤一期切除后行一期 ,二期吻合手术的 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伴结肠梗阻的结直肠癌 ,手术应及时并遵循个体化原则 ,创造条件 ,要力争一期手术切除肿瘤 ,解除梗阻 ,但切除后行I期或II期吻合对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189例Ⅰ、Ⅱa期乳癌患者前瞻性非随机分为两组:(1)保乳组:92例行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对照组:97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两组术后均给予相同方案的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并进行美容评估。结果本组178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4.2%,中位随访时间为78个月。局部复发:保乳组3例,对照组1例。保乳组3年存活率97.7%,5年存活率94.1%,远处转移率7.9%。对照组3年存活率97.8%,5年存活率90.8%,远处转移率7.9%,两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3、5年生存率差异应用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年龄、ER、PR情况不是影响生存的风险因素,TNM分期与生存率有关。85.5%患者对保乳手术的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对早期乳癌使用保乳综合治疗可达到传统根治术相当的治疗效果,应作为早期乳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控制性外科(DCS)理念在结直肠癌穿孔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 年 1月至 2012 年 8 月收治的23 例结直肠癌穿孔病例,全部为急诊手术,5例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其余18例在DCS理念指导下治疗,其中13例采取一期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口,另外5例采取肿瘤旷置、近端结肠造口,所有患者术后均进入ICU加强复苏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按照 DCS 原则予以救治,其中17例患者术后顺利出院,1 例术后死亡;一期切除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18个月内行造口还纳手术,肿瘤未切除患者中有3例术后予以辅助化疗,全部行二期确定性手术.行一期切除吻合的5例患者有2例术后死亡.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穿孔患者,积极应用DCS理念,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且提高治疗效果,并有机会行确定性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淋巴结检出数和淋巴结转移度(LNR)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07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507例患者共计检出淋巴结5801枚;转移淋巴结1122枚;淋巴结转移数与检出数呈正相关(r=0.171,P<0.01).淋巴结检出数大于或等于12枚与小于12枚的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和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Ⅲ期患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LNR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同一LN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淋巴结检出数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分期及更好的预后,术中应尽量检出12枚/例以上淋巴结.LNR是Ⅱ~Ⅲ期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用其评估患者预后时应兼顾淋巴结转移区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TNM分期与循环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9月42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检测循环DNA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术后病理确定TNM分期;同期检测14例健康人循环DNA水平作为对照组。结果健康人循环DNA水平(22.14±16.16)μg/L,结直肠癌循环DNA水平:Ⅰ期(79.85±53.08)μg/L,Ⅱ期(77.21±40.46)μg/L,Ⅲ期(85.66±39.87)μg/L,Ⅳ期(145.52±51.72)μg/L。结直肠癌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循环DN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结直肠癌Ⅳ期明显高于其他各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期、Ⅱ期、Ⅲ期之间循环D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循环DNA水平在不同年龄段、性别、肿瘤部位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EA与循环DNA水平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153,P=0.333)。结论循环DNA水平检测具有微创、标本获取容易、可重复检测的优点,它有可能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方面成为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在远期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9年6月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实施的183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81)和开腹手术组(n=102),对2组患者在不同分期下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5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位置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腹腔镜手术组少于开腹手术组外(Ⅰ/Ⅱ期,7.0%vs22.6%,P=0.036;Ⅲ期,7.9%vs24.5%,P=0.042),2组患者在切口疝、种植率、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累积存活率比较,Ⅰ/Ⅱ期腹腔镜手术组为77.4%,开腹组为7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6);Ⅲ期腹腔镜手术组为71.8%,开腹手术组为65.6%,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17)。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但术后远期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病检淋巴结数目与结直肠癌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567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病检的淋巴结数目分为3个组:≤6枚、7~11枚、≥12枚组,比较各组5年生存率的差别.TNM分期(Ⅰ~Ⅳ期)分别以病检淋巴结数目分为<12枚和≥12枚两组,比较各分期中两组的5年生存率的差别,分析预后相关因素.5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经Log-rank检验,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567例平均病检淋巴结数目为(16.75±9.88)枚,病检淋巴结数目分别为≤6枚,7~11枚,≥12枚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各为32.3%(21/65),43.8%(53/121),57.7%(220/381),单因素分析表明,病检淋巴结数目≥12枚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6枚,7~11枚)(P<0.05).<12枚、≥12枚淋巴结两组在Ⅰ期或Ⅳ期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89.5%vs.89.1%,8.0%vs.18.2%,P>0.05),而≥12枚淋巴结的Ⅱ期和Ⅲ期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12枚(71.1%vs.32.6%,48.8%vs.30.0%,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病检淋巴结数目是Ⅱ、Ⅲ期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病检的淋巴结数目主要通过影响Ⅱ、Ⅲ期的预后与结直肠癌总5年生存率明显相关,是Ⅱ、Ⅲ期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and the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TNM stag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567 patient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who underwent res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 6,7-11 and ≥ 12,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For each TNM stage ( stage Ⅰ -Ⅳ ) , patients were substratified into two groups basing on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12 group and ≥12 group,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two groups in each TNM stage were assessed,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stage Ⅱ and Ⅲ stage were analyzed. 5-year survival curves were estimated with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mpared by the log-rank test. Cox proportional models were used to conduct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prognostic factors. Results The averag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was 16. 75 ±9. 88. With the patients grouped by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 ≤6,7 -11 and ≥12 nodes) ,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32. 3% , 43. 8% , and 57. 7% , the univariabl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 12 examined nod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groups (P<0. 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stage Ⅰ or Ⅳ colorectal cancer (89. 5% vs.89. 1% ,8. 0% vs. 18. 2% , P>0. 05 ) , however,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stage Ⅱ and Ⅲ colorectal cancer in ≥12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12 group(71. 1% vs. 32. 6% ,48. 8% vs. 30. 0% ,P<0. 05) , multivariabl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examined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of prognosis of stage Ⅱ and Ⅲ colorectal cancer. Conclusions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TNM stage Ⅱ and Ⅲ colorectal cancer.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西咪替丁预防大肠癌复发转移临床疗效以及与唾液酸化LewisX(SLeX)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链霉菌素-生物素(微波-LSAB)法检N80例大肠癌SLeX蛋白表达水平。将阳性表达的73例随机分为两组:西咪替丁治疗组43例,对照组30例。手术后第3周开始,对Duke’sA期和B期患者,治疗组每天口服氟尿嘧啶200mg和西咪替丁800mg;对照组仅每天口服氟尿嘧啶200mg。对Duke’sC期患者,两组均采用LFP方案化疗,同时,分别采取上述方法对照治疗。服药时间均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0.4±2.6)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7%和50.0%,Duke’sC期生存率分别为84.6%和22.2%,SLeX蛋白表达Ⅲ级生存率分别为92.3%和29.4%,肝脏转移率分别为20.9%和53.3%,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Duke’sA+B期生存率分别为82.4%和91.7%,SLeX蛋白表达Ⅱ级生存率分别为70.6%和76.9%,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5.6%和43.3%,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咪替丁对SLeX蛋白高水平表达的中晚期大肠癌有一定的抗转移治疗作用,有助于降低转移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2010年10月1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B且31例,行传统手术,采用t检验,x2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病率、Ⅰ、Ⅱ期淋巴结清扫数目、Ⅱ期3年复发率及生存率、Ⅲ期系膜根部阳性淋巴结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淋巴结清扫数目[(22.76±6.94)枚、(15.11±7.85)枚]、Ⅲ期3年复发率(5.88%、45.45%)及生存率(94.12%、63.64%)、淋巴结清扫总数(20.56±7.11、13.92±6.62)、3年总复发率(7.89%、29.03%)及总生存率(94.74%、77.4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术式比较,全结肠系膜切除显著提高了Ⅲ期右半结肠癌根治效果,对Ⅰ、Ⅱ期右半结肠癌未见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及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6000法)检测P-gp、GST-π、TOPO-Ⅱ、LRP在60例胃癌组织和10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P-gp、GST-π、TOPO-Ⅱ和LRP按各自表达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及5年存活率。将P-gp阳性、GST-π阳性、LRP阳性和TOPO-Ⅱ阴性作为4个可能与胃癌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考察,并将患者分为高危耐药组(2~4个危险因素)和低危耐药组(0~1个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及存活率。结果:P-gp、GST-π、TOPO-Ⅱ、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3%(32/60),73.3%(44/60),83.3%(50/60),38.3%(23/60)。它们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局部浸润深度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4种蛋白各自表达的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及5年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耐药组与低危耐药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时间早于低危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为44.0%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p、GST-π、TOPO-Ⅱ及LRP是胃癌多药耐药产生的基础,联合检测对胃癌的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与患者复发及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根治性手术的127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生存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19.7%)联合脾或脾、胰体尾切除术(切脾组),102例(80.3%)未行脾切除术(保脾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保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1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仅1例(4%),为肝转移;而保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6例(5.9%),其中腹腔内种植转移致大量腹水3例,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1例,腹腔内淋巴结转移1例。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18.2%,而保脾组为41.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切2脾与否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及转移无明显影响,但保留脾脏能延长患者术后的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大肠癌术后5-Fu、醛氢叶酸(CF)及左旋咪唑(LV)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 242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Ⅰ组,80例,应用5-Fu CF化疗,Ⅱ组,80例,应用5-Fu LV化疗;Ⅲ组,82例,应用5-Fu CF LV化疗。结果 Ⅰ、Ⅱ、Ⅲ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6.25%、27.50%和12.20%,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35.0%和58.5%,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5-Fu,CF,LV三联化疗能有效降低大肠癌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是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