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sP选择素)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55例ACS患者血浆vWF和sP选择素的水平,随访3年,观察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ACS患者随着vWF水平的升高,MACE发生率明显递增(P〈0.05);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vWF独立于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预测心源性死亡率(r=21.685,P=0.000)。sP选择素浓度〉200 ng/ml的ACS患者MACE发生率增高(P〈0.05);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sP选择素对预测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r=0.441,P=0.70)。结论 vWF能够很好地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远期死亡率及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脑钠肽(BN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探讨BNP和vWF联合检测对老年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68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2例,同时选择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入院当天血清BNP、vWF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各组患者进行Killip分级。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0 d,观察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ACS患者各组血清BNP、vW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UAP组、AMI组依次呈增高趋势,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NP与vWF、cTnI及Killip分级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BNP>532 pg/ml组随访期间出现MACE的例数明显高于BNP≤532 pg/ml组。BNP及vWF水平均升高的患者,MAC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NP或vWF升高者。结论 BNP和vWF水平与老年ACS患者危险分层相关,联合检测BNP及vWF水平对老年ACS患者MACE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假性血友病因子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能确知 ,但大多数观点认为 ,冠心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栓形成有关。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除起机械屏障作用外 ,还分泌许多重要生物活性物质 ,如前列环素 (PGI2 )、内皮衍生舒张因子 (EDRF)、假性血友病因子 (v WF) ,这些活性物质对调节血管张力、凝血纤溶功能 ,以及维持正常血压及血流动力学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内皮细胞受损 ,则可合成释放 v WF,该因子释放入血液可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 ,促发血栓形成。1 概述粘附蛋白是细胞粘附糖蛋白家族 ,其种类繁多 ,多…  相似文献   

4.
简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生物学功能,探讨有关VEGF与内毒素、缺血-再灌注、高氧、通气机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三联(TT)与双联(DAPT)抗凝方案对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房颤合并ACS且治疗期间接受抗凝药物(NOAC)治疗的患者116例,根据抗凝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抗栓治疗联合DAPT治疗)56例,观察组(常规抗栓治疗联合TT治疗)6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水平,记录两组随访1年后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ngptl2、ET-1均下降,NO升高,且观察组更佳(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事件及死亡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DAPT抗凝方案,TT抗凝治疗方案在房颤合并ACS患者中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水平,同时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测定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及对照组30例外周血可溶性血管间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ascu lar celladhesion molecu le-1,sVCAM-1)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 illebrand Factor,vWF)浓度,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记录血管病变情况。结果血清sVCAM-1浓度在AM I组明显高于UAP组及对照组(P<0.01),U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vWF浓度在AM I组与UA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AM I组与UAP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清sVCAM-1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支数成正相关,r=0.450,P<0.01。而vWF水平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支数无相关关系,r=0.074。结论血清sVCAM-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vWF与ACS的发生发展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4例ACS患者、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血浆sP选择素和vWF浓度。结果ACS患者血浆sP选择素、vWF浓度均高于SA患者(P<001)及对照组(P<001)。结论sP选择素和vWF水平与ACS的发病过程有关,是ACS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 ISA法测定74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至少1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结果:血清VEGF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P患者89例,均在发病24h内就诊,其中轻型AP患者41例,重症AP患者48例,根据AP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79例和预后不良组1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sFlt-1、VEGFA和TNF-α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中sFlt-1、VEGFA和TNF-α水平评估AP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起病第1天,AP患者血清sFlt-1、VEGFA和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且重症AP患者上述3项高于轻型AP患者(P均<0.05);治疗第3、5和7天,轻型AP患者和重症AP患者血清sFlt-1、VEGFA和TNF-α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P均<0.05)。预后不良AP患者入院时sFlt-1、TNF-α、VEGFA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均<0.05)。ROC曲线显示,入院时血清sFlt-1、TNF-α和VEGFA水平预测AP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8(0.634~0.810)、0.753(0.660~0.831)和0.736(0.642~0.816);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68(0.789~0.926),联合预测效果显著优于各单项预测效果(P均<0.05)。结论:AP患者血清中sFlt-1、VEGFA、TNF-α呈高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治疗后上述各指标水平逐渐降低,且三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周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以了解短期辛伐他汀治疗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未服用辛伐他汀及任何调脂药物,30例)和辛伐他汀组(20 n.g/d,15例)治疗,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VCAM-1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VEGF和VCAM-1水平分别降低29.7%和21.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总胆固醇(TC)浓度均有显著下降(P<0.01),但两组间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LDL-C浓度显著下降21.0%(P<0.01).辛伐他汀组VEGF的下降百分数与VCAM-1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有相关性(r=0.25,P<0.05),与TC(r=0.12,P=0.33)、低密度脂蛋白(LDL-C)(r=0.08,P=0.52)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予以2周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增加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1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VEGF浓度的变化,并且经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四组。结果血浆中VEGF浓度,冠状动脉无狭窄组为(70.2±10.3)ng/L,狭窄程度≤50%组为(78.5±17.8)ng/L,狭窄程度>50%~80%组为(164.7±21.1)ng/L,狭窄程度>80%(包括严重狭窄)组为(287.9±31.3)ng/L。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血浆VEGF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中VEGF浓度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检测SLE患者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内皮素(ET)水平,分析二者与SLE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观察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舒降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指标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防治ACS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老年AMI患者120例,青年AMI患者40例和无AMI老年患者(对照组)40例。ELISA法检测入选患者血清PCT、VEGF-B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血清中PCT、VEGF-B因子,PCT和VEGF-B水平与老年AM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ROC分析。结果老年AMI患者血清PCT和VEGF-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AMI组PCT水平高于青年AMI组(P<0.05),但VEGF-B水平较低(P<0.05)。治疗后AMI组患者血清PCT和VEGF-B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青年AMI组比较,老年AMI组患者治疗后PCT水平较高(P<0.05)但VEGF-B水平较低(P<0.05)。老年AMI患者治疗后心脑主要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为33.33%,预后不良患者PCT水平较高且VEGF-B水平较低。PCT>3.30μg/L时,预测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灵敏度为0.313,特异度为0.900;VEGF-B<243.21 ng/L时,预测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灵敏度为0.375,特异度为0.950。结论老年AMI患者血清PCT和VEGF-B水平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CT和VEGF-B对老年AMI患者预后的判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腺苷能否诱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方法:分别采取80例ACS患者发病后第1天的外周静脉血,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对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其中3组分别加入腺苷10 μg、100μg、1 000 μg培养6 h、12 h和24 h.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EGF浓度.结果:ACS患者VEGF水平在腺苷10μg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水平在腺苷100μg组和1 000 μg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与腺苷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结论:腺苷能诱导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血管VEGF表达且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及中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否存在差别,为老年ACS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选择年龄>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A组),ACS患者30例(B组)。选择中年ACS患者30例(C组),均于入院第3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的水平。结果B组及C组的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具有显著性差异。C组的血清VEGF的水平高于B组,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ACS及中年ACS的血清VEGF的水平均高于SAP患者,这是由于发病时心脏缺血缺氧所致,但老年ACS的血清VEGF的水平低于中年ACS,这是由于衰老等因素影响了血清VEGF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POEMS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POEMS综合征组(36例)、疾病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29例、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共36例)、正常对照组(36例)的血清VEGF浓度,进行组间比较,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OEMS综合征组血清VEGF浓度为(982.06±611.49)pg/ml,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364.22±264.37)pg/ml]和正常对照组[(217.37±87.74 pg/ml)],P<0.001。VEGF诊断POEMS综合征曲线下面积为0.902,VEGF Cutoff值为360.62 pg/ml,敏感性为0.889,特异性为0.764。POEMS综合征组血清VEGF与肺动脉高压、外周血小板计数相关,与其他临床表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清VEGF浓度升高是POEMS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助于POEMS综合征的诊断;血清VEGF浓度与肺动脉高压有一定相关性,可能是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ACS分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其中UAP 17例,AMI 17例,分别于急性期(入院后即刻)和恢复期(4周)采血;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7例和健康对照组17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应用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结果 ①UAP组[(53.17±11.72)%]和AMI组[(46.47±11.81)%]急性期血浆vWF-cp活性水平均低于SAP组[(77.00±10.42)%],(P<0.01)和正常对照组[(80.79±17.25)%],(P<0.01),而UAP组和AMI组之间比较、SA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UAP组(53.17±11.72)%]和AMI组[(46.47±11.81)%]vWF-cp活性水平急性期低于恢复期[UAP组(79.58±7.588)%;AMI组(81.41±6.851)%],(P<0.01).结论 血浆vWF-cp活性降低在ACS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降钙素原(PC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5例ARD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留取晨起血清样本,53例正常成人晨起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两组血清中VEGF、TNF-α和PCT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清中VEGF、TNF-α和PCT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中VEGF、TNF-α和PCT的表达与氧合状态分级具有相关性。观察组中VEGF和TNF-α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ARDS患者血清中VEGF、TNF-α和PCT的表达升高对病变的形成和进展有重要意义。TNF-α和PCT可能具有正向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1992年由Semenza[1]对经缺氧处理HepG2和Hep3B细胞株的核提取物进行分析时发现的.它是哺乳动物机体功能在缺氧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的氧依赖转录激活因子,通过与低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ive element,HRE)结合,引发下游诸如促红细胞生长素(EP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红细胞生成、血管发生、细胞凋亡和增殖等生理及病理过程,并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适应缺氧反应.而VEGF是机体内最主要的血管生长因子,对促进血管新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