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娣  肖玲 《四川医学》2005,26(5):540-541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机制,寻求预防的有效途径。方法选择青光眼滤过术294例342眼,就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术后浅前房72眼,其中浅Ⅰ度42眼,浅Ⅱ度24眼,浅Ⅲ度6眼。与浅前房伴存的有引流过畅30眼。睫状体脉络膜炎18眼。脉络膜脱离2眼,恶性青光眼4眼。结论预防和处理青光眼术后前房延缓形式。应立足于妥当处理每个病的个体差异,应把好术前、术中、术后三关。皮质类固醇、睫状肌麻痹剂及高渗脱水剂应用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5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病例资料,在术后随访中有54眼(15.6%)发生术后浅前房,以Ⅰ~Ⅱ级为主,主要采用扩瞳及局部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结果经过治疗后,所有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浅前房者均恢复前房形成,眼压控制良好。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出现主要是手术刺激使睫状体发生水肿,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引起晶体虹膜隔前移,前房变浅,宜采用扩瞳与皮质类固醇治疗为主,于术毕即刻采用睫状肌麻痹剂,可大大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45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病例资料,在术后随访中有54眼(15.6%)发生术后浅前房,以Ⅰ-Ⅱ级为主,主要采用扩瞳及局部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所有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浅前房者均恢复前房形成,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出现主要是手术刺激使睫状体发生水肿,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引起晶体虹膜膈前移,前房变浅,宜采用扩瞳与皮质类固醇治疗为主,于术毕即刻采用睫状肌麻痹剂,可大大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预防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2组,观察组53眼采用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135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分别观察术后前房深度、眼压、结膜滤过泡。结果:术后第1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9.43%,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6.30%;术后第5天观察组前房全部恢复正常,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5.9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为86.32%,对照组84.8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随访眼压控制率观察组为88.6%,对照组为86.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可预防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袁宝华 《吉林医学》2005,26(6):641-642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及虹膜周边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我院自1994年5月至2004年8月对117例(128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及虹膜周边切除术,分析其中发生术后浅前房29例(31眼)的原因,针对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本组29例(31眼)浅前房,发生率26.50%。27眼(87.10%)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前房恢复。其中滤过过强19眼,结膜瓣渗漏2眼,脉络膜脱离2眼,晶体-虹膜隔前移5眼;4眼(12.90%)通过手术治疗恢复前房,其中结膜瓣渗漏1眼,恶性青光眼1眼,晶体-虹膜隔前移1眼。31眼浅前房均恢复正常(100%),1眼(3.23%)恶性青光眼虽然前房恢复,但是由于角膜内皮损伤,视力较差。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并且又是不能完全预防的。但是如果术前尽量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术中巩膜瓣及滤过口的制作适当或采用改进的巩膜瓣制作方法及可控制性双臂褥式缝线法;术后充分散瞳并合理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同时配合每天仔细观察术眼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完全可以减少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探讨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03年3月行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浅前房者42例(5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125眼)滤过手术后50眼(40%)发生浅前房,其原因有:滤过过盛,33眼(65.65%),结膜瓣与角巩膜瓣渗漏12眼(24.01%),脉络膜脱离4眼(8%),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1眼(2%)。保守治疗42眼(84%),手术治疗8眼(16%)。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较常见,大部分经非手术治疗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70例7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为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5例,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向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可预防术后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是浅前房。笔者对我院 2 0 0 2年 1月 -1 2月住院患者手术后浅前房 2 7例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青光眼 63例 ( 63只眼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3 9例 ( 1 7只眼术后浅前房 )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 7例 ( 7只眼术后浅前房 ) ,开角型青光眼 3例 ( 1只眼术后浅前房 ) ,继发性青光眼 4例 ( 2只眼术后浅前房 )。 63例行巩膜深层咬切术 ,其中 2 7例出现浅前房 ,占 42 .8% ;Ⅰ°1 5只眼 ,Ⅱ°9只眼 ,Ⅲ°3只眼。2 处理方法及结果Ⅰ°浅前房采用局部棉垫及绷带加压包扎 ,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运用散瞳剂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总结2009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16例(140眼)青光眼患者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行青光眼滤过手术140眼,发现浅前房42眼(30%),其中常规小梁切除术16眼,加用丝裂霉素C小梁切除术26眼;滤过引流过畅30眼(71.4%),结膜瓣渗漏4眼(9.5%),葡萄膜炎4眼(9.5%),脉络膜脱离2眼(4.8%),恶性青光眼2眼(4.8%)。32眼经过药物治疗,前房恢复。10眼经手术恢复。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常见滤过术以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的发生率高,大多数经保守治疗形成前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相应预防、处理方法.方法:总结2000年6月~2007年6月我院316例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原因、类型及相应处理.结果:348眼中,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41眼,发生率11.8%.其中,滤过过畅28眼(68.3%),结膜瓣渗漏6眼(14.6%),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眼(9.7%),恶性青光眼3眼(7.3%).结论:引流过畅是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发牛的主要原因;青光眼滤过术术前有效地控制眼压、减轻眼部炎症反应,术中注意保持前房深度,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是预防浅前房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屈素良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2012-2013
目的:探索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根据不同情况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手术患者93例、136眼的手术方法,术后浅前房发生的比率、时间、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各类青光眼术后浅前房38眼,占27.9%,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高,占28.4%,其中房水滤过过强占76.3%,结膜瓣渗漏占18.4%,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占5.3%.1眼行巩膜瓣缝合,前房注气,2眼行角膜缘上皮刮除,结膜瓣下移缝合,其余均经保守治疗.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多发,其原因主要是房水滤过过强,次为结膜瓣渗漏,多数通过非手术治疗,3度浅前房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34例(387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41眼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术后发生浅前房41眼(10.6%),其中滤过过强22眼(53.7%),结膜瓣渗漏14眼(34.1%),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眼(7.3%),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2眼(4.9%).37眼通过药物治疗前房恢复,4眼手术后前房恢复.结论 术前有效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及时对症处理并发症是预防浅前房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2011年119例(128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患者,对术后后35例(39眼)患者发生浅前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35例(39眼)患者发生浅前房的最主要原因是滤过过畅所致.采取保守治疗及再次手术重建前房后,均恢复前房.结论 针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在术中及术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均可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各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的睫状体脱离发生情况,探讨睫状体脱离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其诊断及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16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根据是否有睫状体脱离,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分为睫状体脱离组(A组)和无睫状体脱离组(B组),B组眼压控制正常后手术,A组术前予以降眼压、使用或不使用激素治疗后手术,观察两组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浅前房情况。结果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未见睫状体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仅急性发作期眼检出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为12.2%,余各期均未检出睫状体脱离。睫状体脱离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恢复时间和脱离的高度相关。A组和B组术后浅前房均见于小梁切除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经皮质激素治疗能痊愈,术前有睫状体脱离者不会增加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前行UBM检查,能有效的发现睫状体脱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39例 (48眼 )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原因、处理方法和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发生浅前房 2 3例 (2 8眼 ) ,发生率为 5 8.3%。结论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 ,提示应密切观察病情 ,做好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分析102例(131眼)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眼压,手术方式与术后发生浅或无前房的关系。根据spaeth标准确定浅或无前房。结果显示:①在青光眼的滤过手术方式中,以巩膜咬切术后浅或无前房的发生率最高,虹膜周切术后的发生率最低(P<0.05);②术前眼压>6.80kpa者与<6.67kpa者比较,前者术后更易发生浅或无前房(P<0.05)。表明青光眼术后导致浅或无前房发生的因素,主要是手术方式和术前眼压。我们认为,要减少青光眼术后浅或无前房的发生率,提高青光眼的治疗效果,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及处理好术前高眼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以期找出降低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最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54例69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进行比较分析,术后浅前房按Spaeth分类:小梁切除术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小梁切除合并术中牢固的巩膜瓣缝合加可拆除缝线术(Cohen法)。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30.9%,小梁切除合并术中牢固的巩膜瓣缝合加可拆除缝线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1.1%。结论 牢固的巩膜瓣缝合加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弥补了术后早期滤过过量与滤过不足之间的缺陷,大大降低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由浅前房导致的一系列眼部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终出现浅房时前房重建的方法及治疗。方法:对2006年3月-2007年11月住院的120例(151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终前出现浅前房者43例(48眼),随即分为前房重建组24例(26眼),对照组19例(22眼),治疗组术终重建前房。观察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7.69%,对照组则为45.45%。浅前房程度按Spaeth分级法进行分级,重建组Ⅰ级1眼、Ⅲ级1眼形成恶性青光眼;对照组Ⅰ级8眼,Ⅱ级2眼(P<0.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终浅前房者前房重建,方法简单,可有效防止术后浅前房及低眼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