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早产儿静脉营养输液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将100例早产儿分为PICC和外周留置针两组,分别采用PICC置管50例(试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50例(对照组)输液的早产儿,进行对患儿的输液的留置时间及外渗率对比观察。结果试验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ICC留置时间长、可以减轻患儿在住院期间反复穿刺的痛苦、外渗引起皮肤坏死的危险,保护了外周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22G套管针辅助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全身麻醉下手术需要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彩超引导下采用22G套管针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在彩超引导下采用原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导丝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22G套管针进行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术能够极大地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为临床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G套管针用于成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8月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穿刺置管部位选择颈内静脉,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18G套管针替代常规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结果 2组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一次置导丝成功率较高,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在穿刺操作期间疼痛评分较低,术后患者满意度较高,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G套管针能够很好地完成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清醒患者中该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部分导丝置入困难的患者也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利井。方法将168例肠外营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8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胃管、观察两纽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纽较对照纽平均操作时间短(P〈0.01);总穿刺成功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其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为零,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肠外营养患者外周血管条件能满足PICC置管时不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当外周血管条件差时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此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危重症患者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穿刺引导组(观察组)和体表标志定位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6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4岁,平均体质量69.3 kg。观察组男性5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8岁,平均体质量71.0 kg。对照组根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部位和进针角度。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记录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总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和失败例数;统计两组误穿动脉、出血、局部血肿、气胸、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通过超声引导能提高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总穿刺次数、降低穿刺失败率(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较长(P0.05)。同时,观察组误穿动脉、出血和局部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气胸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能够实现"可视化"操作,避免盲目穿刺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帮助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总穿刺次数、降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及临床实用性。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对需开放中心静脉患者随机选择200例,其中男130例,女70例,年龄16~84岁,平均53.2岁。右侧腋静脉穿刺置管180例,左侧20例。结果经皮胸前区腋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175例,二次穿刺成功14例,三次穿刺成功7例,穿刺时退针回抽出静脉血32例(16%)。误穿动脉1例,经局部压迫止血未形成血肿。共196例穿刺成功,成功率98%。结论经皮胸前区腋静脉的穿刺置管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置管在重度烧伤患者中的运用及护理。方法对23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选用腋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给予穿刺点皮肤的护理、导管的观察、拔管时的护理。结果 23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留置导管时间5~7d,拔管后导管做细菌培养均为阴性。住院期间无一例因护理不到位导致感染及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留置导管期间加强导管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保证患者的安全,大大提高了重度烧伤患者治愈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解剖定位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两种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随机交叉研究,随机确定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先后顺序。全身麻醉诱导后,由同一组麻醉医师依据解剖定位标志按确定的穿刺顺序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成功置管前静脉穿刺次数、引导钢丝置入次数,置管时间;同时记录误入动脉、血肿形成、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2例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入选该研究。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次数分别为(2.3±0.7)次,(2.9±1.4)次(n=42,P0.05),置管时间分别是(1.58±0.49)min,(2.24±1.01)min(n=42,P0.05)。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时误入颈动脉,并发血肿;1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出现血肿。结论解剖定位穿刺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更容易更快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方法 243例静脉留置输液的新生儿随机分成3组,每组81例,分别为腋静脉穿刺组、头皮静脉穿刺组和前臂头静脉穿刺组,比较分析3组的操作时间、穿刺针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合作率及家长满意程度。结果腋静脉穿刺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最长(69.48±4.11)h,穿刺时间最短(48.29±11.82)s,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06%)、合作率(62.96%)和满意率(79.01%)均最高,其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满意率和合作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腋静脉穿刺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的痛苦,能够很好地配合临床治疗,是新生儿较为理想的一种静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术在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16例肾衰竭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37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54.54岁。根据不同穿刺方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53.43岁。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54.86岁。对照组采用盲法定位法,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情况(术中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置管成功率)。比较两组置管感染情况、舒适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第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vs 71%;χ~2=12.889,P 0.01),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7.16±0.99) min vs (11.75±1.54) min](t=19.094, P 0.01)。对照组术后感染患者多于观察组(6.9%vs 1.7%;χ~2=5.902,P 0.05)。对照组误伤颈动脉6例,神经损伤4例,局部血管气肿5例,血胸、气胸4例;观察组局部血管气肿1例。对照组发生误伤颈动脉、神经损伤和血胸、气胸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6.327、4.143、4.143,P 0.05)。对照组舒适度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66.43±6.43)分vs (84.32±8.43)分](t=-12.851,P 0.05)。结论在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采用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术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具有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应用CT定位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对患有细菌性肝脓肿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患有细菌性肝脓肿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常规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CT定位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细菌性肝脓肿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肝脓肿完全消失时间和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CT定位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对患有细菌性肝脓肿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臂不同位置留置针的留置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本院皮肤烧伤整形科接收前臂不同位置留置针治疗的1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68例。A组采用手背静脉穿刺;B组采用前臂静脉穿刺(前臂内侧浅静脉)。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B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更长于A组(P0.05);两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无明差异(P0.05);B组患者置管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烧伤科患者选择前臂内侧浅静脉放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更长,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腋静脉穿刺技术从1987年开始应用到临床以来[1],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在NICU对危重新生儿早期常采用禁食,24 h不间断输液,特别是静脉营养(脂肪乳、氨基酸)溶液输注时,常因新生儿头皮及四肢血管管壁薄,管腔窄,留置过程中易导致静脉损伤,和静脉炎发生。采用PICC置管又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腋下静脉置管既可以有效延长置管时间,置管和导管维护方法容易掌握,是一条较为理想的输注营养液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思乐扣固定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置管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患儿100例,依据固定方法分为思乐扣组和敷贴组,每组50例,敷贴组给予3M透明敷贴固定干预,思乐扣组给予思乐扣固定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置管质量和安全性。 结果:思乐扣组干预后7、15 d的自制《PICC置管新生患儿舒适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敷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思乐扣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PICC脱落率明显低于敷贴组,思乐扣组PICC留置时间明显高于敷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思乐扣固定可有效改善PICC置管新生患儿置管舒适度,有利于提高新生患儿的置管质量和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并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烧伤病房158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监测,包括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穿刺部位皮肤、置管环境及导管的病原学检查结果等。结果引起重度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中,主要为真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与导管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等原因有关。结论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提高穿刺人员的操作技能,缩短置管时间,并保证置管环境的洁净,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经验,寻找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短时间和最佳部位。方法对三年来施行过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96.2%,失败率为3.8%。虽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与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短(P〈0.05)。结论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条件复杂、情况多变,置管难度较大,经右颈内静脉置管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省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在超声介入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肝脓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间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与2007年4月-2008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剖腹置管引流(对照组)治疗肝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WBC恢复正常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费用等,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愈例数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WBC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较短,平均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相对较少,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100%,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临床治愈率为82.60%,并发症发生率为26.10%,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不仅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而且对患者创伤小,帮助患者缩短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模拟培训和传统培训方法在急诊住院医师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选取40名某教学医院急诊科轮转的住院医师。随机分为传统培训组和模拟培训组,分别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培训,培训后每人独立完成1例颈内静脉置管操作,并填写操作调查表。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试穿刺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传统培训组有18名学员完成,模拟组共19名学员完成(完成表示独立完成1例操作并完整填写调查表)。完成学员中模拟组穿刺成功率73.7%,传统组穿刺成功率33.3%,模拟组穿刺成功率较传统组明显提高(P<0.05);模拟组总操作时间(21.3±4.0)min,传统组(31.3±5.9)min;模拟组试穿次数(2.1±1.0)次,传统组(4.5±1.0)次;模拟组并发症发生率16%±37%,传统组38%±50%;模拟组与传统组相比,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穿刺次数显著减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模拟培训与传统培训相比提高了急诊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了操作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教学医院在住院医师培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手臂锻炼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的食管癌化疗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11 月期间 96 例PICC置管的食管癌化疗患者随机分组(n=48),对照组给予握球锻炼,观察组联合手臂锻炼,4 w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腋静脉单位时间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 per unit time,TMFV)、最大血流速度(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ax)水平;采用肘关节功能量表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采用 Constant-murley 肩关节评分评估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PICC 相关性血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related venous thrombus,PICC-related VT)、PICC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对照组TMFV、Vmax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Vmax、TMFV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 Vmax、TMFV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各组肘关节运动功能、日常活动、疼痛程度评分、肩关节肌力、肩关节活动度、日常活动水平、疼痛程度评分、SF-36 评分均升高,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干预 4 w内,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PICC导管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related 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臂锻炼能够有效提高PICC置管的食管癌化疗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改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降低PICC-related VT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李丽云  郑瑛 《医学信息》2007,20(5):864-86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进针部位,固定方式对不同的年龄及肥胖者的婴幼儿静脉留置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有效时间的影响。方法将543例0 ̄2岁的患儿按照新生儿期,2个月至一岁尚未行走者,2岁内的会行走的幼儿,及形态肥胖的婴幼儿分别采取不同的穿刺部位和固定方法。结果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得到提高,置管折叠,松脱,渗漏及静脉炎发生率减少,延长了置管的有效留置时间。结论按不同年龄段,肥胖程度选择穿刺血管及根据穿刺的不同位置采取相应的固定方式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套管的有效使用时间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