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药归经的概念、渊源及历史沿革,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中药归经的系统理论及中药归经系统理论在治已病和治未病中的运用四个方面来说明中药归经概况和归经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刘萍  王平  陈刚  刘松林 《辽宁中医杂志》2010,(12):2339-2341
目的: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归纳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现代研究现状及实验研究的各种方法,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与结论:中药归经理论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药归经理论实验研究应该从系统的药效学研究入手,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逐步建立基于中医药经典理论,同时又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归经理论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4,(10)
本文主要从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对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探讨,认为中药归经理论应该结合中药的作用机制,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阐明其现代科学内涵,全面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近年来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应该坚持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发展中医药的原则;具体实验研究应在符合中医药临床实际的要求下进行;研究内容不应只是停留在限于某一味药物、某一种方法的研究,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展系统研究、综合分析研究,探索其间的相关性、规律性,挖掘符合中医药理论特色的各种性能的信息特征,从而揭示其现代科学内涵,全面揭示中药归经实质。  相似文献   

7.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中药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即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经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法,可从四气五味、临床辨证、方剂配伍、中药炮制等几个方面理解。目前用于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有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体内分布观测法、药效观察法、环核苷酸水平变化观测法、受体学说等5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归纳中药归经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的各种方法 ,分析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总结出中药归经在理论研究方面既要整理古代文献 ,还应整理归经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的现代文献 ;实验研究应该利用高科技手段 ,从系统的药效学研究入手 ,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形成现代中药归经理论  相似文献   

9.
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与其归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言:"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归经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学者从有效成分体内分布、微量元素体内分布、信号传导水平观察、药效观察等多个方面对中药归经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其中对归经中药化学成分与其归经作用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化学成分是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而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每一种单味中药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类别。这些成分是中药临床治疗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人参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药物归经的方法论证综述了人参也应归肝经,为人参传统用功效及其现代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药归经实验研究方法学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药归经实验研究方法学的新思考武汉市湖北大学生命科学系陈勇韩凤梅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袁倬斌中药归经是研究中药对人体某部分选择治疗作用的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经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精髓之...  相似文献   

12.
中药归经理论蕴含着前人对经络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其影响不言而喻.当今归经研究对经络理论的忽视一定程度上造成其研究方向的偏移,正确认识经络理论在归经理论中的应用是研究药物归经的必要途径,文章就经络理论在药物归经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运用系统性概念及经络环型模式研究药物归经理论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在方剂靶向疗效中的作用.方法:主要查阅我国现存的历代主要中药学著作及当代研究文献,分析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与方剂疗效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中药归经理论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汉以前,金元时代初成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明清时期,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药归经与方剂靶向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邓凯文  贺福元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643-1648
目的:分析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并阐明“穴药”法的中药归经研究法.方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群(物)的归经及与经络脏腑功能(象)的互应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其不足与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特定的中药成分群对特定的经络脏腑有选择性的作用,这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体现“物”性;经络脏腑的功能状态以一定的证候表现出来,体现“象”性,一定功能的经络脏腑对特征中药成分群有反作用,可用于探知和表征经络脏腑,体现“候”性,三者实为“物-象-候”印迹关系.经络脏腑功能状态也可通过针刺特异腧穴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中药定量药理学参数表征,据此可建立中药归经研究的“穴药”新方法,也可以探讨中药成分与病证网络靶点的关系,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结论:中药与经络脏腑及其功能三者互为“物-象-候”印迹关系,可通过针刺特异性腧穴改变,“穴药”法既是中药归经研究最简捷的方法,也是探知经络脏象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尝试以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肝经中药及治疗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归经的可能性。方法:选取从分子对接筛选出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肝经中药的活性靶点,并寻找中药归经与疾病的共同活性靶点,通频次频率的统计分析,探索中药归经与治疗疾病的关系。结果:肝经中药蛋白靶点在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相关疾病上有较高频率的分布。结论:在网络药理学基础上得到的肝经中药与治疗疾病的关系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肝的生理功能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6.
中药归经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归纳中药归经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的各种方法,分析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总结出中药归经在理论研究方面既要整理古代文献,还应整理归经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的现代文献;实验研究应该利用高科技手段。从系统的药效学研究入手。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形成现代中药归经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方剂配伍的过程中,源于<内经>,发展于后世的中药归经理论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药归经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作用,除了"分经用药"、"引经报使"外,还体现在中药归经所属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应用方面.运用中药归经理论指导方荆配伍,可合理优选药物,配伍出高效、速效的方荆,既达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的目的,又能避免药材浪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内涵.方法 通过梳理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渊源,探讨中药归经理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归经的"经"的具体所指和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结论 中药归经理论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所治病证的疗效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定向理论.归经的"经"应指经脉为宜;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应指药物所化生的"药食之气".  相似文献   

19.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在方剂靶向疗效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大坚 《中医药学刊》2005,23(9):1708-1709
目的: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在方剂靶向疗效中的作用。方法:主要查阅我国现存的历代主要中药学著作及当代研究文献,分析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与方剂疗效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中药归经理论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汉以前,金元时代初成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明清时期,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药归经与方剂靶向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医药特色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现代研究不足与量化研究探索方面,开拓新思路、应用新方法、采用新手段,进一步加强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自身特色理论关系的研究,促进中医方药归经实践经验信息化、信息研究数学化、临床研究系统化、理论发展自主化,为中医药自主、原创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