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Q  Zhang Y  Gu X  Zhang M  Lin H  Qian H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430-43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淋巴结内癌微转移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细胞骨架角蛋白19(CK19),对15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61个腋窝淋巴结进行检测。结果15例患者乳腺癌组织均有CK19mRNA表达,5个正常淋巴结均无表达。61个淋巴结同时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组织学检查,7个淋巴结病理证实有转移,其CK19mRNA亦都表达阳性;病理未发现转移的54个淋巴结中有12个CK19mRNA表达阳性。结论CK19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腋淋巴结癌微转移比组织学检查敏感(χ2检验,P<0.01),特别在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而具有高度复发危险性的患者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质金属蛋白酶-7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胃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和分期的关系。方法 用RT-PCR半定量的方法检测MMP-7基因mRNA在30例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粘膜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 本组20例(26/30,87%)胃癌组织和12例(12/13,92%)转移淋巴结中,MMP-7基因相关(P〈0.01),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 MMP-7基因  相似文献   

3.
������󳦰������ܰͽ�΢ת�Ƶ��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癌区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角蛋白19(K19),12例病人大肠癌肿瘤组织和95个区域淋巴结进行检测。结果 12例病人大肠癌组织均有K19mRNA表达,良性病人的21个淋巴结均无表达。大肠癌区域淋巴结11个经病理检查有转移,其K19mRNA表达阳性。84个病理检查未发现转移的淋巴结中有8个K19mRNA表达阳性。结论 K19m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性的关系,并探索MMP-9判断肝细胞癌侵袭转移性的作用。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正常肝、HCC及其癌旁肝组织、癌栓组织中的MMP-9 mRNA进行半定量研究,并与HCC侵袭转移的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肝、HCC及其癌旁组织、癌栓组织中均有MMP-9 mRNA表达;癌组织、癌栓组织中,MMP-9 mRNA水平增高与HCC侵袭转移性有关;癌组织MMP-9 mRNA水平高于癌旁组织,MMP-9是判断HCC侵袭转移性的重要指标。结论: MMP-9与HCC侵袭转移性有关,HCC组织中的MMP-9 mRNA水平是否高于癌旁组织可作为HCC侵袭转移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North-ern blot技术分析1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肉眼未见异常的癌旁膀胱粘膜nm23-H1和nm23-H2基因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组nm23-H1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膀胱粘膜组显著升高,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的nm23-H1mRNA表达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nm23-H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mRNA表达与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近癌旁和远癌胃组织UPA mRNA表达,结果 胃癌、近癌旁和远癌胃组织UPA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31%和10%。早期胃癌为阴性表达,进展期胃癌呈显著高表达。有浆膜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呈显著高表达。结论 UPA 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侵与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密度与胃癌复发转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VD) 与胃癌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45 例手术切除标本应用FⅧ相关抗原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癌灶、癌旁及正常组织中MVD,分析其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MVD 在癌组织为38-12 ±12-87 ,癌旁为24-67 ±11-09,正常组织为13-11 ±7-56( P< 0-05) 。复发转移组和无复发转移组的MVD 分别为38-31 ±9-67 和21-98 ±12-23( P< 0-01) 。两组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分期三方面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05) 。结论 微血管的生长与肿瘤的血行和淋巴结转移有关。除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分期具有预后意义外,胃癌组织中MVD 也具有判断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良恶性病变中nm23-H1的表达及与大肠癌浸润转的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大肠正常黏膜,膜瘤及癌中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组织中nm23-H1阴性表达率为66.7%,nm23-H1表达在正常黏膜,腺瘤及大肠癌各组间呈虽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nm23-H1可能在大肠癌的演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m3-H1基因的低表达与大肠癌发生有关,并可能与癌的进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检测大肠癌细胞中端料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大肠诊断、治疗和预后参数的价值。方法 应用PCR-TRAP-ELISA方法,检测大肠癌、癌旁和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的端料酶活性表达。结果 端粒酶在大肠癌、癌旁和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8%(39/46)、20.0%(6/30)和0(0/20),大肠癌组织中料酶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大肠粘膜(P〈0.001)。早期大肠癌(DukesA期)即有66.7%即有66.7%者存在端粒酶活化。肿瘤组织学分级越低,端粒酶表达阳性率越高(P〈0.05)。结论 端料酶可能是大肠癌亚性浸润的早期事件,可作为诊断大肠癌的一个有用的辅助指标,并有助于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人肝细胞癌中nm 23表达及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mRNA和蛋白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定位及意义。方法分子杂交,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结果nm23mRNA和蛋白定位于细胞浆,Northernblot结果表明:阳性带位于0.8Kb处;癌组织中有19例表达,癌周肝组织中有3例表达。nm2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P<0.01)。RT-PCR研究表明:30例癌组织中有28例阳性,30例癌旁组织中有21例阳性,经统计学处理发现癌组织中nm23表达明显高于癌分组织。但nm3mRNA表达与肝癌的分化分级等临床特征无关(P>0.05)。结论nm23基因可能在肝癌形成及转移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小鼠的治疗过程,研究抗生素和血清制剂对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脓毒症模型采用NH1小鼠,腹腔大肠杆菌。治疗分3组,先锋霉素5(CEF),新生小牛血清(NBS),生理盐水(NS)。结果NBS组的72小时生存率明显高于NS组(P<0.05)。CEF组3小时白细胞计数低于NS组(P<0.05)。NBS组的1、3小时LPS水平低于NS对照组(P<0.05),血IL1和TNF低于NS组(P<0.05)。结论抗生素对抑制白细胞升高起主导作用,对LPS和细胞因子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血清制剂可能同时具有抗休克和抗炎症的双重作用,对提高早期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后能量代谢变化的病理特征及其与动物耐受性的关系。方法 大鼠胆管结扎后1周,在门静脉转流入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观察动物存活率、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活性、肝组织ATP含量及动脉血酮体比值。结果 阻断入肝血流30、60及90分钟后10天动物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及40%;缺血后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明显受损,在再灌注后24小时,阻断入肝血流30及60分钟两组动物肝脏能量代谢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组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仍维持在显著低水平。结论 胆道梗阻后1周,大鼠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60分钟以内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可逆,动物安全耐受;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引起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动物难以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13.
大鼠胰岛移植物制备与异种移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增加胰岛收获量,提高胰岛纯度一直是胰岛移植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实验经胰管注射胶原酶,胰静止消化分离成年大鼠胰岛纯度一直是胰岛葡聚糖离心纯化。纯化后胰岛收获量为610-820个/胰纯度达92%;胰岛形态结构完整,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保持良好,对葡萄糖刺激反应胰岛素释放量是基本分泌水平的8倍;异种移植可逆转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达一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丹参提取物Rxa 对正常肝细胞(L02 细胞) 增殖速率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测定L02 细胞Rxa 处理组(La 组) 和未处理组(L组)0、2、4、8、12 小时G0G1 、S、G2M 期细胞指数,同步进行Ki67、Cyclin D1 、PCNA 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La 组细胞增殖速率较快,Ki67 抗原表达相对较强,CyclinD1、PCNA 表达相对提前。结论 Rxa 可能促进L02 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5.
Ki-67抗原在胆囊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观察Ki-67抗原在胆囊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级分期、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PAAP)方法,用抗人Ki-67抗原的等8效抗体MIB-1比较研究Ki67蛋白在良恶性胆囊肿瘤和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比较不同胆囊组织中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 Ki-67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指数率显著高于胆囊良性肿瘤及正常胆囊组织(P〈0.05)。但Ki-67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血流动力学、心肌力学及代谢等方面探讨高张氯化钠右旋糖酐液(7.5%氯化钠+6%右旋糖酐70,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犬35%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6h分别用乳酸林格液及HSD进行复苏,并以每h尿量为10ml/kg及心输出量为伤前值的70%~80%来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观察HSD在复苏中容量负荷、左心室等容收缩期最大压力变化速率及左心室舒张期压力下降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心脏指数(CI)、氧供给(DO2)及氧消耗(VO2)等的变化。结果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伤后第一个24h输液量比乳酸林格液复苏少3056%,其中复苏后4h的输液量比乳酸林格液少5950%,在复苏后05~2h,+dp/dtmax、CI、DO2及VO2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乳酸林格液复苏。结论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中具有容量负荷小、改善心肌功能及促进组织代谢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迪卡猪为模型,进行了14次动物及3次人体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研究。结果表明:原位灌注、整块切除法是获取上腹部多器官的最佳方法之一;防止损伤血供或漏扎血管,良好的灌注和保存是提高移植物质量的关键。基于实验的结果,于1996年6月为1例肝癌患者施行了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组织增生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下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大鼠肝切除后肝再生为模型,以Ki67抗原的检测和SubG1法分别为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肝切除术后36小时,Ki67阳性细胞比例(Ki)达峰值;术后24小时,凋亡细胞比例(Ap)达峰值;各实验组的Ap/Ki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峰值位于术后12小时。结论(1)正常组织增生中,细胞凋亡不但存在,而且和细胞增殖一样重要。机体通过细胞周期,以细胞凋亡形式,调控着组织增生的速度和规模;(2)应以Ap/Ki衡量细胞凋亡在各时期所具作用之重要性;(3)细胞凋亡所具作用相对最大时,是在组织增生开始后的早期,先于细胞增殖最活跃期,表明机体对组织增生的反应谨慎而严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率和形态学相同,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据此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建立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实验模型,可用于瘢痕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雌激素缺乏脊柱神经肽P物质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明雌激素缺乏时椎体、椎间盘及小关节等部位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健康2月龄雌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Ovariectomy,OVX)和假手术(Sham-operated,Sham-O)两组。OVX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Sham-O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15天、1、2、3、6、9月时每组各处死8只动物,切取L3~5脊柱小关节、棘上韧带、椎体和椎间盘。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部位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结果①OVX后骨小梁及小梁膜上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增多,增粗。②软骨组织内SP反应阳性纤维增多;2月时椎间盘SP阳性反应物增加,分布至纤维环中带,3月时观察到纤维环内带,6月在纤维环髓核中观察到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结论雌激素缺乏时大鼠腰椎椎体、椎间盘、小关节SP阳性反应神经纤维增多,与骨质疏松性腰背疼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