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载入Ⅰ型胶原促血管新生作用,探讨黄芪多糖与Ⅰ型胶原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和胶原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并测量细胞迁移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血管生成素-1(Ang-1)、整合素蛋白αv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黄芪多糖浓度20μg/mL时促进HU-VEC生长作用最明显,此后随着浓度的升高,促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黄芪和胶原合用,对细胞的促生长有协同作用,显著高于20μg/mL胶原组(P0.05)。20μg/mL黄芪多糖+20μg/mL胶原时HUVEC迁移能力最强;Western Blot结果提示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随着黄芪和胶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20μg/mL黄芪多糖+胶原组达到最高。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HUVEC的增殖和迁移,并上调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且黄芪多糖和胶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胶原海绵促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疗效与机制。方法实验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含8 U胶原酶的0.2 ml PBS 2 mm×2 mm×2 mm正方体胶原海绵;对照组仅加入含8 U胶原酶的0.2 ml无菌的PBS液体。培养24 h后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MTT实验)、迁移(划痕实验)、及免疫蛋白印迹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整合素(Integraαv)。结果细胞培养后24 h,实验组可以显著促进HUVEC的增殖,增殖率达86%;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迁移加快,12 h细胞迁移完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VEGF、Ang1及Integraαv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控制组,其中以整合素аv蛋白表达增加尤为显著,增加了80%。结论胶原海绵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其中促进迁移的作用较强,机制之一为提高了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ANG1、Integraαv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在血小板悬液中加1.0U/ml的凝血酶,37℃下作用10min后,800g离心20min,取上清,17000g离心分离出PMP,采用BCA法测定PMP含量(以蛋白含量计),将HUVEC与不同浓度的PM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共同孵育培养24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将20μl的PMP(40μg/ml)和VEGF(10μl/ml)分别接种于CAM上,孵育72h后,观察PMP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HUVEC的增殖与PMPs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μg/ml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3±0.33)倍;而VEGF(10μl/ml)组HUVEC的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1±0.47)倍,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MP组及VEGF组在接种点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放射状密集生长的血管网,而对照组无特异性密集血管生成。PMP组及VEGF组的CAM血管分支点数分别为112.5±11.3、128.4±10.0,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82.6±8.1。结论PMP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CAM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朱培成  黄洁  周丹  陈修漾  刘维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747-1749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毛囊干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标记物K19及β1整合素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取7~8 d龄Wistar大鼠,分离隆突区细胞,用Ⅳ型胶原黏附法获取毛囊干细胞。将获取的毛囊干细胞分为实验组a1~a4(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黄芪多糖50~5μg/mL)及对照组b,未黏附细胞设为对照组c(KSFM培养液中均不加入黄芪多糖),培养10 d。运用K15、19及β1整合素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鉴定培养细胞;并测定各组培养细胞K15、K19、β1整合素阳性表达率;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培养细胞K19、β1整合素mRNA表达因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鉴定显示Ⅳ型胶原黏附细胞符合毛囊干细胞特征。实验组K15、K19、β1整合素阳性表达率及K19、β1整合素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黄芪多糖浓度为10~20μg/mL时作用最为明显。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毛囊干细胞增生及特异性标记物K19、β1整合素基因表达,中药黄芪促进毛发生长或治疗脱发病的机制可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As2O3)作用不同时间段后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诱导凋亡作用和对β3GnT2 及β3GnT8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As2O3作用于乳腺癌细胞后,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其对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采用RT-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As2O3 均可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CF-7生长,其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加强,呈时间剂量依赖性.RT-PCR 结果显示:β3GnT2、β3GnT8在各个浓度As2O3剂量组作用下,与空白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1μg/mL和2μg/mL浓度组、4μg/mL和40μg/mL浓度组在相同时间段下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Western Blot 检测相关蛋白结果与m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β3GnT2蛋白表达中,4μg/mL(4h)组、40μg/mL(4h) 组分别与4μg/mL(48h)浓度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β3GnT8蛋白表达中,40μg/mL(4h)、4μg/mL(48h) 浓度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s2O3对MCF-7细胞有显著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As2O3在体外能诱导MCF-7细胞凋亡,凋亡效应与剂量呈正相关;As2O3还能下调β3GnT2和β3GnT8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Ang-2与VEGF的协同作用及其在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肿瘤的血管生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血管生成素(Ang)家族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家族协同作用至关重要。Ang家族是唯一含受体激动剂及抑制剂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均能与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结合,参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分泌VEGF,后者协同Ang-2促进血管的生成。对VEGF及Ang结构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新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制。本文就Ang及其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Ang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新生治疗中的应用,以及Ang-2与VEGF的协同作用机制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补气生血类中药具有与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作用相近的功效。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胶原促血管新生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核因子κB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皮下植入模型,分别将黄芪多糖胶原和空白胶原植入大鼠背部两侧,于植入后3,7,14,21d处死大鼠,取胶原周围肉芽组织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d时,大鼠肉芽组织中微血管数开始增加,7~14d时达到峰值,之后下降。在造模后3,7,14d,植入黄芪多糖胶原的大鼠周围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及核因子κB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植入空白胶原的大鼠(P〈0.01),且核因子κB蛋白的表达早于毛细血管新生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说明黄芪多糖胶原促血管新生作用有可能是通过活化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而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应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及K562细胞探讨干扰素-α2b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抗血管生成作用。用ELISA法检测K562细胞系培养上清液中VEGF和bFGF水平;应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103、102、10U/ml IFN-α2b作用K562细胞24、36、48小时VEGF、bFGF mRNA的表达;通过MTT法、Transwell室及体外微管形成实验研究K562细胞培养上清液及IFN-α2b对HUVEC增殖、迁移及体外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K562细胞系表达和分泌VEGF和bFGF,细胞培养上清液能明显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体外微管形成,其作用随着细胞培养上清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IFN-α10U/ml作用K562细胞24、36、48小时,VEGF相对表达量为1.64±0.18、1.49±0.14、1.31±0.05,bFGF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10、1.29±0.15、0.79±0.13(p=0.002),随着药物浓度增高,细胞VEGF、bFGF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CML存在血管新生,K562细胞分泌和表达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和bFGF,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体外微管形成,干扰素通过抑制HUVEC的增殖、迁移、微管形成,下调K562细胞VEGF和bFGF mRNA表达,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中药黄芪载入胶原支架内,通过对胶原支架进行修饰,观察黄芪能否代替生长因子起到促进血管生成疗效,并了解黄芪与生长因子是否有协同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7-01/2006-07-01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生化研究所及江苏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首先通过不同的EDC/NHS与肝素钠比例来交链修饰Ⅰ型胶原(EDC与NHS质量比固定为1∶0.6,EDC与肝素钠比例为0.2~4),然后将1 mL黄芪注射液(相当于3 mg生药黄芪)载入修饰后的胶原内.体外通过甲苯胺蓝法测定修饰后胶原内肝素含量,胶原酶降解法测量胶原体外降解率,同时对胶原的亲水性及自由氨基团进行测定.体内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进行血管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结果:①体外实验结果:通过对胶原的修饰程度,可以控制胶原内的肝素含量、体外降解率、自由氨基团含量、亲水性大小.②体内实验结果:黄芪注射液1 mL载入修饰后的胶原较载入未修饰的胶原,可以明显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内微血管生成,提高胶原内血红蛋白含量(P<0.01),其疗效与重组人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载入修饰后的胶原内相当,且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协同作用的趋势. 结论:通过对胶原的修饰来控制胶原的体外降解,载入黄芪后,使黄芪促血管生成疗效增强,达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载入后的疗效相当,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二者在子宫肌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SP法,检测50例子宫肌瘤及肌瘤周围正常组织Ang-2及VEGF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法测定二者的表达强度。【结果】50例子宫肌瘤组织中Ang-2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及78%,其表达均高于相应的瘤旁正常组织(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Ang-2及VEGF表达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子宫肌瘤组织中Ang-2及VEGF均高表达,说明二者均参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二者表达呈正相关,推测Ang-2及VEGF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对体内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讯舰C)、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板,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在6.25~200μL/L时具有抑制HUVEC增殖的作用(细胞存活率82.2%-32.5%),与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及P值分别为一0.972、0.001),此浓度范围内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明显低于对HUVEC的抑制,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12.5μL/mL和25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协同效应,6.25μL/mL、50μL/mL、100μL/mL和200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次加效应。复方苦参注射液在3.125~25μL/mL时具有抑制HUVEC迁移的作用,在12.5-50μL/mL时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小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体内外具有抑制血管生成作用,联合热疗具有协同或次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
背景:课题组先期研究发现黄芪载入修饰后胶原可以促进血管新生,与生长因子载入疗效相当,运用中医理论中具有协同作用的中药合用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尚不清楚.目的:探查黄芪、脉络宁载入修饰后胶原促鸡胚尿囊膜血管新生及长入胶原的疗效,并证明黄芪与脉络宁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实验分空白组、控制组(单纯胶原)、黄芪组(黄芪注射液1 mL载入胶原)、脉络宁组(脉络宁注射液1 mL载入胶原)、黄芪+脉络宁组(黄芪注射液及脉络宁注射液各0.5 mL载入胶原),各组植入鸡胚尿囊膜孵化7 d后取出,测定鸡胚尿囊膜内微血管数、各组胶原内微血管数、血红蛋白含量、rhVEGF165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各实验组鸡胚尿囊膜内血管呈轮辐状生长及鸡胚尿囊膜包裹标本率高于空白组与控制组,鸡胚尿囊膜内微血管数、胶原内微血管数、血红蛋白含量、rhVEGF165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控制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其中黄芪+脉络宁组又高于黄芪组与脉络宁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黄芪、脉络宁载入胶原后可以促进鸡胚尿囊膜内血管新生并刺激血管长入胶原内,黄芪与脉络宁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机制之一为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croparticles,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的释放量,确定制备PMP时凝血酶的最佳应用浓度。以体外培养HUVEC为载体,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不同浓度的PMP对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2、1.5、1.0和0.5U/ml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后PMP的释放率分别为28.7、47.7、50.1和43.9%;HUVEC的增殖与PMP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μg/ml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0.3倍;10μl/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的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0.5倍,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P能抑制HUVEC的凋亡,40μg/mlPMP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9±0.4)%,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9.4±0.5)%(p〈0.05)。VEGF(10μl/ml)对HUVEC细胞的凋亡无明显抑制作用,其凋亡率为(8.0±0.8)%。结论:用1U/ml的凝血酶刺激血小板释放的PMP较为均一,且释放量最大,可促进HUVEC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adropin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钙(0.002、0.02、0.2、2和20μmol/L)与HUVEC共培养6、12和24 h。采用MTT法检测HUVEC的增殖情况。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UVEC adropin 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adropin的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钙在0.002-20μmol/L范围均能促进HUVEC的增殖,20μmol/L(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24 h(与6 h时比较P<0.05)时作用最强。阿托伐他汀钙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增加了adropin mRNA的表达和培养上清液中adropin蛋白的浓度,在20μmol/L(与对照组比较P<0.01)和24 h(与6 h时比较P<0.01)作用最强。HUVEC上清液中adropin蛋白浓度与反映细胞增殖的OD值呈明显正相关(12 h,P=0.001;24 h,P<0.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促进HUVEC adropin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Bel7402、QGY7703生长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可能分子学机制。方法 MTT 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对 Bel7402、QGY770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 法检测姜黄素对Wnt通路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PCR法检测下游靶基因c-myc、VEGF、cyclinD1 mRNA在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后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 MTT实验显示:经浓度为5、10、20、40、80μmol/L的姜黄素作用48 h后,肝癌细胞Bel7402、QGY7703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抑制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药物浓度越大,增殖抑制率越明显,呈剂量依赖性( r=0.9626,r=0.9720)。 FCM分析显示:实验组肝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呈剂量依赖性(r=0.9646,r=0.9949)。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姜黄素作用48 h后的Bel7402和QGY7703细胞,其胞质β-catenin蛋白含量低于阴性对照组,除10μmol/L浓度组外,20、40、80μmol/L浓度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药物浓度越大,胞质β-catenin蛋白含量越少,呈剂量依赖性( r=-0.9594,r=-0.9488)。 PCR结果显示:经姜黄素作用后的肝癌细胞,c-myc、VEGF、cyclinD1 mRNA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均有所减少( 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姜黄素下调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素-2,VEGF和bFGF在人肝细胞肝癌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Ang-2)在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H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38倒HCC的癌组织及癌旁非肿瘤组织,7例正常肝组织中的Ang-2、VEGF、bFGF和MVD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研究了肝癌组织中Ang-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结果】Ang-2在正常肝组织无表达.癌旁组织呈弱表达(39.47%)。在大部分癌组织呈强表达(60.53%)。Ang-2表达与VEGF、bFGF和MVD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857、0.706和0.820,P〈0.01)。Ang-2表达与HCC的血管侵犯、肿瘤的转移及肿瘤的分级有关(P〈0.05)。【结论】Ang-2、VEGF和bFGF在HCC血管形成和进展中具有协同作用。Ang-2、VEGF、bFGF及MVD可作为HCC生物学行为恶化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槐耳清膏对体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能力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槐耳清膏对SW480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并探求最佳作用浓度;将体外培养细胞随机分为常氧组(NC组)、低氧组(HC组)和低氧槐耳组(HH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槐耳清膏对SW480细胞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上升,1 mg/mL时抑制率最大(66.7%),与氟尿嘧啶组(浓度为10μg/mL)相比无统计学意义。HH组和HC组VEGF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NC组,分别为4.71±0.07,4.54±0.02和1.19±0.03(P〈0.05),但HH组与H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组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NC组,分别为0.66±0.03和0.38±0.02(P〈0.05),HH组较HC组VEGF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分别为0.37±0.03和0.66±0.03(P〈0.05)。结论:槐耳清膏可抑制SW480细胞增殖,1 mg/mL时抑制率最大。其机制为槐耳清膏下调细胞内VEGF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绿茶茶多酚成分之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观察不同浓度EGCG作用后的培养上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迁移和形成血管能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KM3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水平;RT-PCR方法检测KM3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EGCG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KM3细胞培养上清促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5,25,50和100μmol/L的EGCG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14±27,299±70,202±42及116±13个,且EGCG的浓度与内皮细胞的迁移数目呈负相关(r=-0.952,p<0.05)。同时,内皮细胞形成小管的面积随EGCG浓度的升高而减少,25及50μmol/L时的面积分别是88343.9±3231.1和60897.5±914.1μ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小管面积与EGCG浓度呈负相关(r=-0.888,p<0.05)。5、25、50、100μmol/L的EGCG作用于KM3细胞48小时后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分别为1399.0±47.4pg/ml,660.1±5.7pg/ml,108.5±5.8pg/ml和26.2±18.6pg/ml,与对照组比较,25、50、100μmol/L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EGCG抑制KM3细胞VEGF的mRNA水平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EGCG能显著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下调VEGF转录水平的表达,减少VEGF的分泌可能是其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对体内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板,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在6.25~200μL/mL时具有抑制HUVEC增殖的作用(细胞存活率82.2%~32.5%),与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及P值分别为-0.972、0.001),此浓度范围内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明显低于对HUVEC的抑制,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12.5μL/mL和25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协同效应,6.25μL/mL、50μL/mL、100μL/mL和200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热疗在体外具有抗血管生成的次加效应。复方苦参注射液在3.125~25μL/mL时具有抑制HUVEC迁移的作用,在12.5~50μL/mL时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小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体内外具有抑制血管生成作用,联合热疗具有协同或次加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检测1个Ⅱ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2)家系成员血浆及外周血白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等蛋白质浓度,探讨这些血管生长发育相关蛋白在 HHT 发病机制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根据鼻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及家族史进行 HHT 的临床诊断,并经基因筛查,以证实 HHT 的诊断。对该家系中5例新成员进行 HHT 的诊断和排除诊断。用 ELSA 方法检测该家系成员血浆 TGF-β1、TGF-β2及 VEGF 浓度;用流式细胞术结合直接按或间接免疫荧比技术分析该家系成员外周血白细胞TGF-β1、VEGF、及 PDGFRα蛋白表达。结果基因筛查的5例新家系成员 ALK1基因8号外显子不存在 C1231T 突变。该家系成员中3例 HHT 患者血浆 TGF-β1和 TGF-β2浓度分别为(16 954±3 709)ng/L和(11 548±2 611)ng/L;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 HHT 患者、6名未受累家系成员、6名正常对照血浆 VEGF 浓度值分别为(179.2±22.0)μg/L,(149.8±22.7)μg/L,(132.9±21.0)μg/L;HHT 患告血浆 VEGF 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HT 家系成员外周血白细胞 PDGFRα和 VEGF 蛋白表达均上调(P 值均<0.05);TGF-β1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HT-2患者血浆 TGF-β1浓度、单核细胞及粒细胞 TGF-β1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 VEGF 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 VEGF 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HT-2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存在 PDGFRα高表达,提示存在血管生长发育相关蛋白的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