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一种新的胰肠吻合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总结该院普外科2005年5月至2010年11月间46例应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行胰肠吻合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方法.结果 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胰断端空肠仅需贯穿缝合6~8针.全组46例均无出现胰肠吻合口漏和吻合口出血.结论 应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行胰肠吻合操作安全、简单、吻合可靠,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种安全可靠、简单通用的全新的胰腺吻合方法——贯穿缝合式胰肠端侧吻合术(PPJ)。方法总结泰兴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02年5月至2012年6月间47例应用PPJ行胰肠吻合(端端吻合6例,端侧吻合41例)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方法。设计理念是手术时把胰腺切断看作是一个实质性器官(而非空腔器官),用胰腺切断全层(而非切缘)与空肠进行吻合。一针贯穿缝合胰腺切断全层和空肠后、前壁全层,间断缝合6~8针同时完成胰腺切面与空肠前、后壁的吻合。主胰管内放置短的支架管,端侧吻合时对应的空肠壁全层切开。结果 PPJ的平均手术时间12(8~18)min。术后胰瘘(POPF)发生率29.8%(14/47),其中A级胰瘘21.3%(10/47),B级胰瘘8.5%(4/47)。无胰肠吻合口出血,无再次开腹手术和死亡病例。术后门诊随防34例,3个月后CT或MRI检查胰管未见明显扩张。结论贯穿缝合式胰肠端侧吻合术操作简单、吻合可靠,可适用于所有的胰腺切断,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是普通外科最为复杂手术之一,具有手术时间长、切除难度大、吻合口多和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尤其是LPD术后胰瘘(POPF)及其所导致的腹腔感染和出血,甚至死亡,严重制约了LPD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如何避免POPF的发生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笔者前期将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应用于LPD术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有不足之处,故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改良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应用于LPD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弋矶山医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拟行LPD手术的患者2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LPD术中行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对照组,15例)和改良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组(观察组,10例)。后者即在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实施之前,对胰腺断面进行2针U型缝合,加固胰腺断面。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LPD,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平均胰肠吻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3.50 min vs.20.20 min,P=0.003)。两组总胰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B级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s.40%,P=0.028);观察组术后其他并发症如腹腔感染和出血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0 vs.33.3%,P=0.057);观察组胰肠吻合口旁引流管拔管时间(11.00 d vs.25.60 d,P0.001)与术后住院时间(12.20 d vs.18.53 d,P=0.045)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是一种操作简便的胰肠吻合方法,在LPD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不仅降低了B级胰瘘的发生率,而且加速了患者术后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方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30例,年龄(59.1±9.7)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5.
双层连续套入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胰肠吻合缝合技术进行改进,预防胰漏的发生。方法 28例胰十二指肠吻合手术采用4-0 proene线双层连续胰肠套入式吻合。结果 双层连续胰肠套入式吻合时间平均11min,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漏,没有手术死亡。结论 双层连续套入式胰肠吻合,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胰肠吻合缝合技术进行改进 ,预防胰漏的发生。方法  2 8例胰十二指肠吻合手术采用 4 0proene线双层连续胰肠套入式吻合。结果 双层连续胰肠套入式吻合时间平均 11min ,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漏 ,没有手术死亡。结论 双层连续套入式胰肠吻合 ,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 ,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7.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如何减少和预防胰瘘的发生一直是肝胆胰外科讨论的热点。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空肠套入式胰肠吻合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未发生1例胰瘘,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手术中技术最复杂、并发症最多的手术之一。本文介绍袖套式胰肠吻合并胰液外引流技术并讨论其在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价值。1.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自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6月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 4 2例 ,其中男 31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为 62 .5岁 (4 5 78岁 )。按有无采用胰管内支撑外引流技术分为两组 :有支撑组为A组 30例 ,无支撑组为B组 12例。2 .手术方法 :B组采用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的顺序为Child法 ,胰肠吻合时胰管无内支撑外引流。A组除常规操作与B组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单层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层胰肠吻合与传统胰肠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层胰肠吻合40例,传统胰肠吻合56例.2种吻合方式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0.
胰肠吻合口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1].目前常采用套入式胰肠吻合术,其中胰肠端侧套入式吻合优于胰肠端端套入式吻合[2].采用胰肠端侧吻合加外层Prolene线连续缝合的PD 31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胰瘘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行PD的62例患者资料,按照胰肠吻合方式分为两组,改良组27例患者采用水平褥式捆绑吻合法,传统组35例患者采用挂线吻合法。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术中各项指标采用( ±s)描述,采用独立t检验;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传统组少(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7.41%),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十二指肠、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较软和胰肠吻合采用挂线吻合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病变部位(十二指肠)是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改良胰肠吻合方式能有效减少PD术后患者胰瘘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围绕预防胰瘘的研究仍然是外科医生关注的一个焦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通道的重建方式、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巧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复习了大量临床报道之后,结合本人的经验,笔者对半个多世纪来各种吻合方式以及新近开展的吻合技术进行了评价,阐述了胰肠吻合通道重建的基本要求和共同原则;比较了常用胰肠吻合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各种吻合方式的相对适应证,强调了提高胰肠吻合通道的手术技巧的重要性和相关注意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施行3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分为2组:改良组235例,经典组161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带领的医疗小组完成手术,消化道重建以Child吻合为基本术式.改良组采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经典组采用经典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处理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胰瘘和住院时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胰瘘的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改良组和经典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83 ±56)ml、(7.2±1.0)h、(21 ±3)d和(381±39)ml、(7.0±0.5)h、(22 ±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8,1.680,± 1.835,P>0.05).396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发生,胰瘘总发生率为7.6%(30/396).改良组患者术后无一例胰瘘发生,经典组患者术后发生胰瘘30例(胰肠吻合口瘘4例、单纯性胰瘘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组中发生胰瘘的患者通过保持引流通畅、使用生长抑素及胃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效果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探讨实施不同吻合方式的适用条件及其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吻合方式不同分为捆绑式胰肠吻合组(A组)、胰管对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B组)和套入式端侧吻合组(C组),观察其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结果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A组1例(1/41,2.44%);B组无胰肠吻合口瘘发生;C组3例(3/19,15.79%)。A、B两组间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法和捆绑式吻合法均为较安全的胰肠吻合方法。在条件许可下,胰管对粘膜吻合法应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首选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胰瘘是胰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以导致腹腔出血、腹腔感染,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作为目前广泛开展的胰腺手术方式,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住院时间短、较低失血量和较高长期总体生存率的优势,但仍然有较高的术后胰瘘发生率。消化道重建中的胰肠吻合与术后出血、胰瘘等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也是目前被重点关注和不断改进的节点。目前众多的胰肠吻合方式中,胰腺导管对空肠黏膜吻合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胰腺吻合方式,然而LPD过程中行胰腺导管对空肠黏膜吻合技术难度大,术后胰瘘风险仍然高。置入式胰肠吻合法是笔者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的一种新的胰肠吻合方式,本研究讨该方法对减少LPD术后胰瘘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由同一手术小组施行的采用置入式胰肠吻合的69行LPD术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总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胰瘘、胆汁漏、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病理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6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4例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和(或)修补。总手术时间为(264.5±27.2)min,胰肠吻合时间为(25.7±7.2)min,术中出血(85.5±19.5)mL。术后发生胰瘘2例(2.9%),包括B、C级瘘各1例;术后胆汁漏1例(1.4%),经加强营养及抑制消化液分泌等非手术治疗后愈合;术后腹腔出血2例(2.8%),1例经过静脉输入止血药、输血治疗后获得止血效果,1例经过静脉输入止血药、输血及介入治疗后获得止血效果;1例(1.5%)出现腹腔感染,和胰瘘相关,通过调整腹腔引流管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后痊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5.7±1.3)d。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胰头癌23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1例,壶腹癌7例,胆总管末端癌8例。结论:置入式胰肠吻合法可以有效降低LPD后胰瘘的发生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符合腹腔镜下操作,是一种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胰肠吻合方式选择策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5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4 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210例);对于胰管直径<4 mm的患者,其胰肠吻合术式由胰腺残端直径和空肠管腔口径决定,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选择改良Child胰肠吻合(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140例),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选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组,105例).比较分析各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的胰管直径为(4.4±0.7)mm,显著大于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的(2.8±0.6)mm和捆绑式胰肠吻合组的(2.3 ±0.7)mm(t =2.25,2.48,P<0.05).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为(36 ±5)mm,显著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的(21 ±6)mm(t =21.65,P<0.05).总体胰液漏发生率为8.4%(38/455).3组患者胰液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0.88,1.63,5.34,F=2.53,P>0.05).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和空肠管腔口径合理选择胰肠吻合方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best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the pancreatic remnant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remains debatable.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ioperative outcomes of 2 popular reconstruction methods: pancreaticogastrostomy and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ata Source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ar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 versus pancreaticojejunostomy were identified from literature databases (MEDLINE/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Cochrane Library).The meta-analysis included 8 studies: 60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ancreaticogastrostomy and 604 who underwent pancreaticojejunostomy.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and intra-abdominal fluid collec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pancreaticogastrostomy compared with pancreaticojejunostomy.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incidence of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biliary fistula, hemorrhage, reoperation, wound infection, overall morbidity, mortality,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Conclusions

Our meta-analysis suggests that pancreaticogastrostomy not only reduces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but also decreases its severity. Pancreaticogastrostomy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ate of intra-abdominal fluid collec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ancreaticogastrostomy should be the preferred reconstruc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