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临床上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常见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病情严重者可并发心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等病症。我国传统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的范畴。结合患者的临床症候及舌苔脉象将糖尿病分为上消型、中消型、下消型。饮食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医护理也是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的重要体现,中医护理的饮食调护结合中医理论中辨证分型更好地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一病的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进行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并根据其多饮、多食、多尿的程度轻重分为上、中、下三消,其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以养阴生津、补肾降火等原则,但在临床实践中,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多见,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肥胖,无口干、多饮、多食症状。对此,笔者尝试以健脾益气法对58例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患者进行了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其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目前消渴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很多病人"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若仍固守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辨治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历来将“糖尿病”纳入“消渴”范畴,为上、中、下三消,但临床有较多患者并无三消症状,而仅以血、尿糖升高为主要表现,出现无“消”可辨的情况,若仍以“三消”辨证,似有牵强。长期从事糖尿病研究的王兆凯主任指出,单纯以上、中、下三消不能全面诠释糖尿病,对无“消”可辨的患者,虽然最终以“消”为结局,但临床早期必须予以定位。因此为了辨证需要,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病机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临床症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阴虚燥热可能仅为现象,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才是本质,现浅述如下。阴虚燥热尚不能完全概括消渴病机。尽管糖尿病表现出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等症状,看似一派阴虚燥热之象,但阴虚应皮肤口舌干燥而少尿,何以多尿?此其一;2型糖尿病患者以肥胖者居多,阴虚何以肥胖?此其二;患者舌体…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 ,多食 ,多尿 ,身体消瘦或尿浊 ,尿有甜味为特征。古时有“消瘅”“消渴”“肺消”“消中”等名称。其在现代医学中 ,除“三多一少”症状外 ,还要加上“血糖升高”这一指标。 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性疾病。初起主证常为多饮、多食、多尿。病机当责之为肾气 (阳 )虚弱 ,气化乏力 ,津液失摄 ,肾阴不足 ,相火上腾 ,消耗津液与谷物。随着病情迁变 ,津液代谢更加紊乱 ,浊中之清 (尿糖 )不断外泄 ,清中之浊 (血糖 )停积脉道 ,阻滞血行 ,表现为全身机能衰退的气阴两虚证。部分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反而不明…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体内胰岛素的绝对和相对的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根据胰岛素分泌量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本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认为本病发生是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态失调等致阴虚燥热引起.上消于肺,表现为烦渴引饮(喝多).中消于胃,表现消渴善饥(吃多),下消于肾,表现小便如膏(尿多).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三多一少是本病典型症状.本病是个疑难病症,迁延难愈,但本人在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中以中西医理论相结合指导,摸索总结出此病的标本兼治的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辨治范畴,通常按上消、中消、下消辨证论治,其中年老体弱及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多以下消论治.  相似文献   

9.
孙凤英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64-1164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其症状多为“三多一少”,随着时代发展,检测手段提高,降糖西药的广泛应用,三多一少及消渴症状亦为少见,多数患者无症状,到后期可见有多种并发症求治,再按传统的三消辨证亦不胜任,必须辨证分型施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其特点为病程长,病情复杂,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0.
正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糖尿病控制不当时长期存在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自古便有,但中医并没有"糖尿病"的病名,而是隶属于"消渴"的范畴。所谓"消"即是消谷善饥,"渴"即是饮不解渴,与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极其吻合。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简称为"三多一少"。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中,对其临床症状的论述分别见于消瘅、消中、肺消、膈消、消渴等。如《素问.阴阳别论》  相似文献   

12.
郑德勇 《光明中医》2008,23(10):1486-1486
Ⅱ型糖尿病以“三多一少”为典型症状,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而临床上,往往症状不典型。笔者采用燥润并施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从症状、病机、中药三个方面,探讨燥润并施治疗2型糖尿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病理机制与阴虚燥热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多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分上消、中消、下消三消辨治。当代名医继承和发展了糖尿病三消论治理论,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糖尿病诊疗经验,完善和发展了糖尿病中医诊疗体系。通过梳理和总结名中医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程益春、南征、仝小林、林兰、刘启庭、查玉明、熊曼琪辨治糖尿病的临床思路及用药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中医辨病常依据其典型症状将其归属"消渴"范畴,历代中医大多从"肺燥、胃热、肾虚"三消论治此病。本文将从肝失疏泄论治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任继学教授辨治糖尿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志文  周洪 《河北中医》1991,13(6):18-18,14
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体瘦无力为特征。著名中医学家、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对本病辨治有独到见解,选方用药尤具特色,兹将其经验简介如下。 1 突破三消局限,证候宜分为六自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指出消渴具有“三多”症状后,多数医家根据其症状偏重不同,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进行论治。即上消主肺燥,中消主胃热,下消主肾虚。任老根据临床征象及多年的细心观察,参合现代医学的多项理化检查,认为三消症状互见为多,且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证候复杂,阴阳错综,难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而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发现除 型糖尿病起病较急 ,“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外 ,大多数 型糖尿病患者 ,特别是中老年患者 ,一般起病缓慢 ,症状不典型 ,常首见糖尿病并发症或兼症 ,且见症繁杂 ,尤以气阴两虚为多见。笔者在 1997年 3月~ 2 0 0 0年 6月间 ,用自拟参芪愈消汤治疗气阴两虚型 糖尿病患者 60例 ,并与达美康治疗的 3 0例进行对照观察 ,收效良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本文共 90例患者均符合 1985年 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确认为 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中医诊断标准 …  相似文献   

17.
浅谈治疗糖尿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对消渴病的治疗是按“三多”症状的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以三消分证施治,但由于在临床中有很多的糖尿病及并发症可无明显的“三多”症状,使三消辨证受到局限。因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就成为当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主要发展趋势。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遵循这种原则,将其治疗大法归纳为养阴清热、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三大类,并发现降糖新药翻白草,用于临床,取得理想疗效,现总结如下。1养阴清热法 阴虚燥热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消渴的重要病机,其基本病理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阴…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痹证”、“痿证”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多以“三消”立论,但临床上有部分糖尿病患者缺乏典型的三消证候,难以用“三消”辨证来指导临床,故此分型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三型辨证”理论口。(简称“三型”)。  相似文献   

19.
正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病因方面,《内经》等中医著作已意识到该病的发生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望过度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辨治消渴的传统方法是以上、中、下三消划分为纲要的辨证体系。本病的主要病机诚如《临症指南医案·三消》邹滋九按语所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临床上往往上中下三消相互兼夹,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笔者结合临床,参看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临床上常见典型的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病情严重者可并发心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等病症。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所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就指出了饮食不节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中医食疗是在数千年的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辨证用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