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章琦  胡立群  陈莉 《新医学》2012,43(2):90-93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取该科诊治的61例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人员,根据是否患有高血压及OSAS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OSAS组。比较3组之间非杓型昼夜血压曲线的比例、HRV时域指标(低频、高频)与频域指标(SDNN、PNN50)以及夜间平均血氧水平、呼吸紊乱指数(AHI)的差异。结果:高血压合并OSAS组患者呈非杓型昼夜血压曲线的比例以及HRV时域指标(低频、高频)与频域指标(SDNN、PNN50)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且夜间平均SaO2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而AHI则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HRV增强,夜间平均血氧水平下降,AHI明显增加,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伴夜间低氧血症对血压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的变化节律。方法:选择夜间打鼾、体重指数≥25的高血压患者95例,监测夜间7 h的血氧饱和度和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氧饱和度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所有患者均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哮喘。结果: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24 b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心率、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心率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组中75.3%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单纯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占7.1% 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夜间低氧血症患者血压水平及心率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增高趋势明显;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较杓型组增高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或手术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 入选连续入院的高血压患者182例,根据多导睡眠仪监测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72例、高血压合并轻度OSAHS组62例和高血压合并中、重度OSAHS组48例.CPAP或手术治疗前后检测AngⅡ浓度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各组间治疗前及组内治疗前后AngⅡ浓度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高血压合并轻度OSAHS组、高血压合并中重度OSAHS组治疗前与单纯高血压组的血浆AngⅡ浓度分别为(16.17±3.43)ng/ml、(18.13±4.32)ng/ml和(12.34±3.72)ng/ml,治疗后高血压合并OSAHS组分别下降至(11.87±2.21)ng/ml和(15.35±3.97)n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昼夜血压呈非杓型占25.3%,高血压合并轻度和中、重度OSAHS组治疗前昼夜血压呈非杓型的分别占44.4%和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OSAHS组呈非杓型的比例分别为36.7%和47.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OSAHS组下降更明显.相关分析表明AngⅡ浓度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r=0.7613,P<0.01),与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呈负相关(r=-0.6174,P<0.01).结论 高血压合并OSAHS与单纯高血压相比,AngⅡ浓度及非杓型比例均大于后者,并与OSAHS严重程度呈正比.高血压合并OSAHS的患者在CPAP或手术治疗后AngⅡ浓度明显下降,血压非杓型比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模式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  杨平  曾立中 《临床医学》2008,28(12):24-2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两种不同血压昼夜模式对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187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两组,并将他们同期所做的动态心电图HRV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获取两组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反应的实验数据。结果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相比,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三个时段多项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两种不同血压昼夜模式对HRV指标的影响有明显差别,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加严重,可能更易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上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治疗作用。方法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降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CPAP治疗4周,采用同步夜间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和24h动态血压(ABP)检测方法,记录治疗前1d和治疗4周后的血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非杓型血压曲线的比例。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及自身治疗前24h平均动脉收缩压(SBP)、24h舒张压(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下降(P0.01),AHI下降(P0.01),非杓型曲线的比例下降(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与OSAHS并存的患者,CPAP可以减轻患者呼吸阻塞的程度,有效地降低血压,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入选2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存在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n=41)和非脑梗死组(n=178),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状态下24 h动态血压参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均<0.05),且脑梗死组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表现为收缩压过高和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抑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对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测定及动态血压的测定,高血压合并抑郁组28例,高血压不伴抑郁组(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高血压合并抑郁组全天平均收缩压(24hASBP)、全天平均舒张压(24hA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高于对照组,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7.22%vs.35.55%,P<0.05)。结论抑郁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杓型心率、非杓型心率患者心率变异与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其预后,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预警指标。方法随机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5例,以心源性死亡为终点,进行0.5~4年的追踪随访。按心率/血压昼间均值-夜间均值/昼间均值≥10%者定为杓型心率/血压,<10%者定为非杓型心率/血压。分杓型心率组116例,非杓型心率组69例,全部做24 h动态心电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采集静息心率(RHR)、平均心率(AHR)、昼间心率(DHR)、夜间心率(NHR),心率变异的定量指标低频(LF)、高频(HF)和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杓型心率者以杓型血压为主(62.93%),非杓型心率者以非杓型血压为主(86.96%),且静息心率和夜间心率显著加快(P<0.001),非杓型心率者死亡人数是杓型心率的4倍,非杓型心率者较杓型心率者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显著减低(P<0.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心率和血压昼夜节律同步消失者HRV、DC显著减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05-3206
探讨氯沙坦联合尼群地平对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选取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96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48例。在使用安慰剂洗脱12d之后,对照组睡前服用50mg氯沙坦,观察组睡前服用50mg氯沙坦之后晨起加服10mg尼群地平,共治疗10w。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的血压,并进行昼夜差值的对别。两组经治疗后,收缩压昼夜平均值,舒张压昼夜平均值交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昼夜平均值,舒张压昼夜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氯沙坦联合尼群地平对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糖代谢异常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代谢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根据糖代谢情况,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T2DM)三组.结果 T2DM组非杓形血压发生率最高,IGT组非杓形血压发生率最低.在T2DM组患者中35%的患者血压呈现节律性夜间增高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IGT组的24 h舒张压负荷、24 h舒张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低于NGT组和T2DM组(P<0.01),且脉压增大.结论 糖代谢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其24 h血压的昼夜节律紊乱,其中IGT患者的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有关;T2DM患者的夜间血压增高,与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58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晨起(A组)和傍晚(B组)服药组;均服用左旋氨氯地平,8周时随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A、B两组的诊室血压、动态24h平均血压、晨峰血压值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组间P均>0.05.(2)A、B两组夜间血压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B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更大.(3)治疗后均可有效提高A、B两组全天24h、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SBP)达标率;B组提高夜间平均SBP达标率明显优于A组(66.7% vs.32.1%,P<0.05).(4)治疗后A、B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改善(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率分别为25%和50%,B组显著优于A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B两组SBP昼夜差值百分比均有所增加,B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晨起或傍晚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有效地降低晨峰血压和白昼血压.傍晚服用能更好地纠正夜间高血压、显著纠正异常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2.
心率变异减低与血压昼夜模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刚 《护理研究》2003,17(1):26-27
目的 :研究心率变异与血压昼夜模式的关系 ,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10 0例 ,进行 2 4h动态血压与Holter同步监测 ,结果采用t检验。结果 :杓型组病人昼夜低频(LF )均高于非杓型组(P <0 .0 5 ) ,夜间LF明显高于日间 (P <0 .0 1) ;而非杓型组昼夜L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杓型病人夜间迷走神经受损 ;非杓型病人日间交感神经受损 ,夜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双重受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异逆转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3/2005-04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均未经降压治疗,且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给予口服依贝沙坦(杭州诺塞菲-圣德拉堡制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观察心室舒张功能各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10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①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心腔内径、室壁厚度和射血分数等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仍高于逆转组[(135.2±25.4),(125.1±29.6)mmHg;(87.4±36.1),(78.3±35.2)mmHg,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③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早期速度和平均组织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显著低于杓型组[(5.9±2.1),(6.0±2.4),(7.8±3.1)cm/s;0.68±0.56,0.67±0.49,0.95±0.39,P均<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5),但未逆转组仍低于逆转组(P<0.05);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晚期速度明显高于杓型组[(9.5±2.8),(9.6±2.7),(8.6±1.7)cm/s,P<0.05],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仍高于逆转组[(9.0±1.8),(8.7±2.1)cm/s,P<0.05]。结论: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有关。②通过有效的降压治疗逆转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以显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晓仙  陈玉婷 《临床医学》2005,25(12):93-94
目的探讨继发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动态血压监测中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的不同。方法对住院或门诊病人中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3级患者各3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继发性高血压者中肾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患者其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值均较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增高(P<0.05),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曲线呈杓形者占23.5%,非杓形者占76.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呈杓形占74%,非杓形者占26%。结论继发性高血压者大多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原发性高血压者(1级、2级、3级)大多存在昼夜节律,而该特点可能有助于鉴别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28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MBP)分为杓型(10%~20%,25例)组、非杓型(0%~10%,57例)组、超杓型(>20%,14例)组和反杓型(<0%,32例)组。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分为:非早期肾损害组(A组,UACR<30 mg/g,70例)及早期肾损害组(B组,UACR≥30 mg/g,58例),进行血生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检测等。结果 A组与B组间四种昼夜节律的患者分布无明显差异性(P>0.05);反杓型组的UACR数值均高于超杓型组及杓型组[(67.38±32.12)mg/g>(40.56±20.56)mg/g>(32.09±20.03)mg/g](P<0.05);UACR与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8、0.22、0.36、0.19,均P<0.05);反杓型组、非杓型组及超杓型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和DSBP均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昼夜节律异常可加重早期肾损害,其中反杓型患者的早期肾损害程度更重,另外,在治疗上降压降糖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血脂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厄贝沙坦与培哚普利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近期干预效应.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将8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41例):两组于每日7点分别服用厄贝沙坦片、培哚普利片;随访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以平均动脉压(MAP)作为判断血压变化的衡量指标,计算并比较两组的诊室白昼MAP下降均值、夜间MAP下降均值、24小时MAP达标率、白昼MAP达标率、夜间MAP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结果 ①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白昼MAP、夜间MAP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②治疗4周后A组各项指标略大于或高于B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③治疗12周后A组的夜间MAP下降均值、夜间MAP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大于或高于B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近期干预效应优于培哚普利,两者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近期干预效应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患者夜间血压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呈杓型、非杓型分布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昼夜波动特征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2-01/2003-12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3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将63例患者分为杓型组(n=30,下降≥10%但<20%者为杓型,≥20%者为超杓型)和非杓型组[n=33,夜间收缩压及(或)舒张压较日间下降<10%]。②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各组患者24h内3个时间段(次日晨8:00空腹、下午16:00及夜间24:00)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并测定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分析、眼底检查,以了解靶器官损害程度。③应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两组间的基本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高血压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非杓型组8:00和24:00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16:00血浆血管紧张素水平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日间和夜间的波动较大,而肾素的昼夜波动不大。②非杓型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大于或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①昼夜血压呈杓型与非杓型分布患者血液中肾素和醛固酮的水平昼夜节律特征有所不同,体液因素是调控人体血压水平及其昼夜节律的非常重要的环节。②血压呈非杓型分布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于杓型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8例,其中脑梗死合并OSAHS者48例为实验组,不合并OSAHS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脑梗死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并对NIHSS评分与睡眠呼吸参数及分期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与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Sa O2)、夜间最低Sa O2、NREM 3+4期呈负相关(P0.05),与呼吸暂停指数(AHI)、Sa O2减低指数(ODI)、NREM 1+2期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与ODI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 OSAHS可能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伴有OSAHS的脑梗死患者52例(观察组)和单纯脑梗死患者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不同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17例(合并有轻度OSAHS)和中重度组35例(合并有中重度OSAHS)。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记录AHI、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_2)、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_2)。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Hcy和CysC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cy、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组血清Hcy、CysC水平高于轻度组,MMSE评分、MoCA评分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组AHI高于轻度组,LSaO_2、MSaO_2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血清Hcy、CysC水平与MMSE评分、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血清Hcy、CysC水平与AHI呈正相关(P0.01);血清Hcy、CysC水平与LSaO_2、MSaO_2呈负相关(P0.01)。结论伴有OSAHS的脑梗死患者血清Hcy、CysC水平升高与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有关。血清Hcy、CysC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OSAHS合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对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降压治疗期间诊室血压正常的20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56例,非杓型组80例,反杓型组64例,选择健康者32例做为对照组。全部患者进行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各组与对照组24 h、白昼和夜间的心率水平、心率变异性,分析血压与心率的相关性。结果心率在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快于杓型组或对照组(P <0.01、P <0.05);SDANN、SDNN、rMSSD、PNN50在反杓型组显著降低(P <0.01、P <0.05);白昼心率增快与白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呈正相关(P <0.05),夜间心率增快与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呈正相关(P <0.05)。结论血压增高与心率增快具有相关性,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使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