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吴亮  刘明 《临床荟萃》2021,36(2):107-111
目的 探究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的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1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划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择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缺损程度的量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闽东地区畲族自然人群体液免疫指标水平进行调查,并比较畲族人群与汉族人群免疫指标水平的差别。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对279例闽东地区畲族自然人群和104例汉族自然人群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畲族自然人群间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的差异,并与汉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畲族自然人群血清IgG水平女性[(14.55±3.06)g/L]高于男性[(13.49±2.84)g/L](P〈0.05),IgA、IgM和C3、C4的水平与性别无关(P〉0.05);IgG、IgA、IgM的水平与年龄无关(P〉0.05),而C3、C4随年龄的增长水平升高(P〈0.05)。畲族人群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在各年龄段均高于汉族人群(P〈0.05),畲族人群的C3、C4水平与汉族人群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畲族人群的体液免疫指标中IgG、IgA、IgM水平高于汉族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不同肝功能情况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C3、C4与HBV-DNA。方法选取136例CHB患者,根据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C3、C4和HBV-DNA。结果好转组72例,恶化组64例,恶化组患者与好转组患者CD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患者与好转组患者比较,CD4+明显减少,而CD8+明显增加,同时CD4+/CD8+比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患者补体C3、C4水平相较于好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4、P=0.003,t=4.041、P=0.010)。好转组患者和恶化组患者HBV-D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98、P=0.793)。结论相比于补体C4、T细胞亚群和HBV-DNA,补体C3水平更能反映CHB患者肝功能损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患儿进行交换输血治疗的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补体C3、C4,评估高胆患儿的补体系统免疫状态和换血后的变化情况,了解交换输血术对新生儿血清补体的影响。方法:对62例新生儿高胆患儿进行交换输血治疗,治疗的前后分别测定血中补体(C3、C4),并将高胆患儿依据病因分成ABO溶血病组、Rh溶血病组、脓毒症组、其他组4组进行分析。结果:(1)换血术前:补体C3、C4的水平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换血术后:补体C3:脓毒症组的水平较其他3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体C4:各组间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换血术后与术前比较:C3:各组均数在换血术后均有升高,但只有ABO溶血病组术后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ABO、Rh溶血病组较术前稍升高,其余两组稍降低,各组间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较术前各组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生儿高胆患儿血中补体C3、C4水平无明显差异,但水平偏低;(2)换血术能提升脓毒症患儿血中补体C3的水平,有助于免疫力增强;(3)换血术对补体C4的影响较小;(4)换血术对高胆新生儿补体免疫系统是有益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细胞损伤有关。补体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补体C3、C4在补体激活中起重要作用。现对274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其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建立西门子BNProSpec全自动蛋白分析仪检测成人新鲜血清补体C3、C4的正常参考区间,探讨不同储存时间和不同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373例体检结果正常者进行空腹采血,分离后的血清在室温放置8h内测定;同时随机抽取70例血清标本置于室温8h内及4℃冰箱24h和48h后进行测定;另外随机抽取40例血清标本置于室温8h内及-30℃冰箱冷冻保存3个月后进行测定。结果 (1)室温放置8h内测定新鲜血清补体C3的正常参考区间为0.747~1.354g/L,补体C4的正常参考区间为0.127~0.352g/L。(2)新鲜血清补体C3、C4水平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保存于4℃的血清标本,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补体C3、C4在24、48h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室温放置8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冰箱冷冻保存3个月后的血清标本补体C3水平较室温放置8h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补体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个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实验室血清补体C3、C4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外周血胱抑素C、补体C3、补体C4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并比较90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观察组)和9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胱抑素C、补体C3、补体C4、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尿酸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分析血清胱抑素C、补体C3、补体C4与血清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尿酸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以及其对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观察组给予激素+他克莫司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上述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清胱抑素C、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清肌酐、尿素氮、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补体C3、补体C4、肌酐、尿素氮、血尿酸、白蛋白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血清肌酐、尿素氮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血尿酸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无显著相...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清补体C3、C4水平变化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观察B组(轻症组)85例及观察A组(重症组)75例,另取同期8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均行血清补体C3、C4水平检测,观察比较各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并分析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各组间血清补体C3、C4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A组及观察B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A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高于观察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1=0.340,P1=0.024;r2=0.378,P2=0.015);急性期患儿血清补体C3、C4水平高于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可降低血清补体C3、C4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补体C3、C4在急性脑梗死(ACI)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分别测定52例ACI致SIRS患者(SIRS组)、50例急性单纯ACI患者(SACI组)及46例正常对照组血清CRP和补体C3、C4含量.结果 血清CRP和补体C3、C4含量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20.6、580.8和94.1,P均<0.01).SIRS组血清CRP水平高于SACI组(P<0.01),血清补体C3、C4均低于SACI组(P均<0.01).血清CRP含量随符合SIRS诊断标准数目的 增多而升高(t=7.69,P<0.01),补体C3、C4含量则随符合SIRS诊断标准数目的 增多而下降(t值分别为10.68和10.53,P均<0.01).结论 ACI进展为SIRS后,血清CRP明显升高,补体C3、C4明显下降,血清CRP和补体C3、C4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为SIRS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 法:137例HICH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迟发性脑水肿分为病例组42例和对照组9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 测序分型法检测 AQP4基因 rs1058424,rs3763043 和 rs335931 多态性,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 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持续发热患者比例较高,基线血肿体积较大,基线 NIHSS评分较高(均P<0.05)。病例组rs3763043位点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增 加(均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HICH患者,携带AQP4基因rs3763043位点T等位基因、发热、血 肿体积偏大及NIHSS评分偏高可能是发生迟发型脑水肿的危险因素。结论:携带AQP4基因rs3763043位点 T等位基因、发热、血肿体积偏大及NIHSS评分偏高可能是HICH患者发生迟发型脑水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甘露醇治疗前后脑水肿的动态演变。方法:选择30例SICH患者在甘露醇治疗前、后不同时点运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扰动系数。结果:治疗后30 min、1 h、3 h脑出血侧和对侧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治疗5 d脑出血侧与对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7天无差异;SICH患者出血侧在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甘露醇治疗3 h后SICH患者全脑脑水肿减轻,脑出血侧脑水肿在用药后5 d内一直重于对侧,第7天出血侧脑水肿减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伴脑出血(IC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基因特征。方法:CADASIL伴ICH患者3例,在Pubmed数据库纳入另外25例有详细资料的患者,评估出血性CADASI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结果:共纳入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54.2±13.4)岁。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18例,64.3%),50%的患者曾接受抗栓治疗。10例患者以ICH为首发表现,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基底节和脑叶。11号外显子R544C位点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46.2%)。18例患者(64.3%)发现数量不等的微出血灶。结论:CADASIL可发生ICH且可能是首发临床表现。严格控制高血压和谨慎使用抗血栓药可能有助于防止CADASIL患者发生ICH。  相似文献   

14.
大鼠出血性脑水肿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 :探讨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通道蛋白 4(AQP4)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 ,用干湿重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段脑含水量和 AQP4蛋白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 6h,脑含水量和血肿周围 AQP4蛋白表达增加 ;出血后 72 h达到高峰 ,出血 1周后仍高于正常 ;AQP4蛋白的表达和脑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985 7,P<0 .0 1)。结论 :AQP4与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自体血三次注入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稳定的脑出血大鼠模型.并观察动物的行为学改变、脑水肿及组织结构变化。方法 取大鼠尾动脉血100pl,分3次注人大脑尾状核,观察动物的行为学改变.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观察脑组织水肿及组织学变化。结果 模型成功率75%.出血后6h出现行为学改变.持续4~5d,7d时基本恢复正常;脑组织含水量于出血后6h增加,48~72h达高峰,7d时基本恢复正常。脑组织于出血早期表现为神经细胞水肿,后期表现为胶质细胞增生。结论 此模型死亡率低,成功率高,血肿稳定,行为学改变明显,病理学改变符合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患代谢综合征(MS)对脑出血病情的影响。方法:499例初发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患MS分为MS组232例和对照组267例,对其脑出血病情和MS代谢紊乱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S与脑出血病情显著相关(P<0.01)。结论:MS对脑出血病情有影响,相关影响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随着代谢紊乱指标的增加,脑出血的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8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特点并行总结。结果 临床治疗82例,术后1d复查头颅CT示清除血肿量大于90%的60例、介于90%~75%的20例、介于74%~50%的2例。术后存活74例、死亡8例。获随访56例,院外死亡6例,其余50例的生存质量按日常活动生活质量标准(ADL)评定,分别为:I级9例、Ⅱ级23例、Ⅲ级13例、Ⅳ级6例、V级1例。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高压氧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出血灶周围水肿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胶原酶诱导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将90只雄性脑出血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8只)、常压氧(1.0ATA)治疗组(18只)和高压氧治疗组(54只),高压氧治疗组再按不同的高压氧治疗压力分为1.8ATA组、2.0ATA组、2.2 ATA组3个亚组,每组18只,按不同治疗压力1次/d,对照组为脑出血模型组,不进行HBO/常压氧治疗,各组分别于第1、3、5天断头取脑,每个时间点各6只.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的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AQP4的表达.结果:脑组织水含量:①常压氧治疗组较脑出血对照组减少,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高压氧治疗各组较常压氧组及对照组水肿减轻明显,于第1天时2.0ATA组与常压氧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于第3、5天时高压氧治疗各组与常压氧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2.0ATA组较1.8ATA组及2.2ATA组减轻明显(P<0.05). AQP4表达:①常压氧治疗组较脑出血对照组表达减少,但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高压氧治疗各组较常压氧治疗组及脑出血对照组表达减少,于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于3d、5d时2.0ATA组较1.8ATA组及2.2ATA组表达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HBO治疗可减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水含量及AQP4表达,其中2.0ATA治疗压力优于1.8ATA及2.2ATA.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Early treatment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BP)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may decrease hematoma enlargement and lead to better neurologic outcome. Study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early BP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CH is both feasible and tolerated when initi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Methods: A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CH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a protocol to lower, and maintain for 24 h,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to a range of 100–110 mm Hg within 120 min of arrival to the ED. An additional goal of placing a functional arterial line within 90 min was specified in our protocol. Hematoma volume, neurologic disability, adverse events,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were recorded. Results: A total of 22 patients were enrolled over a 1-year study period. The average time to achieve our target MAP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our protocol was 123 min (range 19–297 min). The average time to arterial line placement was 84 min (range 36–160 min). Overall, 77% of the patients tolerated the 24-h protocol.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was 41%. Conclusions: Adopting a protocol to reduce and maintain the MAP to a target of 100–110 mm Hg within 120 min of ED arrival was safe and well tolerated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pontaneous ICH. If future trials demonstrate a clinical benefit of early BP control in spontaneous ICH, EDs should implement similar protocols.  相似文献   

20.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良  郭建雄  杜宝新 《华西医学》2003,18(2):159-159
目的:评价小骨窗开颅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对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单纯采用小骨窗开颅者86例,4例小骨窗开颅压后改为骨瓣开颅或扩大骨窗开颅,术后28天死亡率18.9%。结论:小骨窗开颅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良好手术方法之一,具有视野清楚,清除血肿彻底,减压快,创伤小等优点,但是有其局限性,外科医生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