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藤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传统药性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总结,为藤类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藤类中药进行检索,采用归纳的统计方法对藤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传统药性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0个科的255味藤类中药。以四气归类,性温和性平的藤类中药各占37.0%和25.5%,性寒、性凉者分别占18.0%和16.5%;以五味归类,并以“总味”计,味苦、味辛和味甘的藤类中药各占57.6%、43.9%和24.7%;以归经归类,并以“总经”计,归肝经的藤类中药占有归经记载的83.0%。结论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四气分类,性温者最多,以五味分类,昧苦和味辛者多,在有归经记载的藤类中药中,归肝经者最多。  相似文献   

2.
中药性、味、归经对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中药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8828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中药的"性"以平、温、寒为多;"味"以苦味最多,其次味甘、辛;"归经"以肝经最多,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心、肾、胃等。辛温、酸甘平、苦寒、咸凉为联系较为紧密的性味组合;"凉肺"、"胃平"、"温脾"3种性归经联系较为紧密;"辛肺"、"甘脾"、"苦肝心"为联系较为紧密的味归经组合,而"酸肝"、"咸肾"亦存在某种联系。结论:性味配伍特点体现了汗、补、清、消四法在中药功效应用中的地位,性、味与归经的配伍结果与中医传统理论相合,说明中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已存在的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3.
吴水根 《海峡药学》2009,21(7):124-126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文就活血祛瘀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等一般药性特征及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分析,旨在对本类中药的深入研究提供些素材。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中药理论正确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方法掌握各类药的基本知识、主要性味、归经特点及主要适应证,在对各分类药进行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功能、主治的异同点。结果实现了对症下药,安全、快速治愈疾病。结论在中药理论的具体运用中,只有深入研究中药的各种基本性能,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中药专利复方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治疗慢性肾衰的中药专利,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的性味归经、功效分类、频次、组方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方剂306首,涉及573味中药。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中药类别以补虚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为主。高频药物有黄芪、大黄、丹参、茯苓、白术、附子、当归等。高频药物组合有“黄芪-大黄”“黄芪-丹参”“大黄-丹参”。结论 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组方常以益气健脾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共奏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了445味中草药的信息,发现其内容有缺失部分为功能主治、性味、采制等。借助蒙特卡洛算法,利用概率统计理论可以得到其余中药材性味与功能主治、生长地、植物形态的关联以及概率,通过比较相关已知内容,得出缺失的信息。由于信息量大,要先对信息特征进行数字化处理,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分布信息,通过使用SPSS软件中的聚类方法,比较中药各属性间的相似度,聚类得出最适合的分类情况,之后通过聚类谱系图以及最终聚类中心表分析出分布情况。最后,找出主治呼吸道感染的止咳中药,及患者所处地点、发病季节以及并发症状,筛选出符合治疗条件的中药,并根据药性及相关文献参考配制成止咳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性味理论、归经理论、升降浮沉理论及毒性理论等,但随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中药药性及功用的描述和记载发生改变.本文查阅本草典籍,对牵牛子的性味、归经、毒性及功效等进行梳理,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等进行对照,发现历代对牵牛子性味、归经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牵牛子的功效运用随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龟板鉴别方法。方法:以龟板各盾片比值为量化指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结果:本方法与传统的方法完全吻合。无需特殊仪器,可排除人为干扰。结论:该方法相对结构辨析方法有明确的界线,为龟板的分类和鉴别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秦冬  王璠  狄永良 《中国药业》2022,(6):117-120
目的 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附子提供参考.方法 从某院处方系统中提取2020年1月至6月含附子的内服处方(不含酒药及膏方),对药物名称、分类、性味归经等进行规范.统计处方中附子超剂量及其高频配伍情况,并对高频配伍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该院附子超剂量处方率为6.99%;附子配伍中药共209味,累计频次3328...  相似文献   

10.
中药的性味包括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性味的辨识与确定是正确指导中医药性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上主要通过口尝、取象比类、以药物效应反推等方法辨识中药四气五味,现代中医药工作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从不同侧面对四气五味药性规律进行探讨,为揭示中药药性本质提供了新视角。该文通过梳理中药性味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中药性味辨识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总结归纳中药性味的辨识方法,为继承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提供新方法,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连、黄芩的剂量配伍变化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在泻心汤中溶出率影响。方法:固定大黄的量不变,应用2因素5水平星点设计法设计泻心汤的剂量比例,用HPLC法测定不同剂量比例泻心汤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计算溶出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剂量配伍变化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溶出率变化影响。结果:大黄的量不变,黄连的量与黄芩的量分别不同程度改变时,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不同。黄芩的量改变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影响较大。得到蒽醌类成分有较好溶出率的剂量比例为大黄-黄连-黄芩=6∶0.17∶5.83。结论:将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应用于中药剂量配伍方面的研究,具有方法简便、精度高的优点。非线性回归分析比线性回归分析更适用于复方剂量配伍变化对其有效成分溶出率变化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7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65例.对照组62例。中药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和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症状改变情况。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7.69%,对照组为7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症状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3.
柴胡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的干燥根,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柴胡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以及挥发油类等,主要有保肝、调血脂、抗炎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中,柴胡常作为君药,应用于治疗各种肝脏疾病的中医组方中。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泽泻汤、温胆汤、小柴胡汤、逍遥散等已用于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NAFLD)。对柴胡有效成分及经典名方改善NAFLD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三黄泻心汤与莫西沙星对55株幽门螺杆菌体外联合抗菌效应和临床根除率。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棋盘格法和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测定三黄泻心汤与莫西沙星单用或联用对55株幽门螺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联合药敏指数(FIC),绘制药物质量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与埃索美拉唑三联方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中西药联用对幽门螺杆菌的MIC值均较单用显著降低;试验组FIC不大于0.50,有协同作用,对照组FIC为0.50~0.75,有相加作用;两组药物质量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向低浓度方向移动联用均较单用明显;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91%和78.18%,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89.09%和81.82%,两组比较,P<0.01或P<0.05。结论三黄泻心汤中西医结合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确切,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药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模糊数学量化描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  高月  肖瑞  张伯礼 《药学学报》2009,44(1):38-41
探讨中药“君臣佐使”的微观意义以及模糊数学量化描述方法; 根据“君臣佐使”的分子生物学表达和最大隶属度原则, 对应于证候模型各靶点和功能群提出“君臣佐使”模糊子集和隶属度函数的计算方法; 以四物汤为例, 根据四物汤各单药对辐射小鼠骨髓造血的调节作用试验, 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得出地黄和当归属于“君臣药”模糊子集, 白芍属于“反佐”模糊子集, 川芎属于“使药”模糊子集; 讨论模糊数学是“君臣佐使”更为本质的数学表达。  相似文献   

16.
王晨  王建  刘万里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1,36(10):2008-2016
目的探究附子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附子泻心汤4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利用DisGeNet数据库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药物–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利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得到附子泻心汤87个活性成分,216个作用靶点,得到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靶点639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85个,其中核心靶点包括AKT1、TP53、VEGF、TNF、PTGS2、IL6、JUN、CASP3等。附子泻心汤主要参与脂多糖应答、对细菌起源的分子应答、活性氧化物代谢、氧化应激、金属离子应答、信号通路调节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乙型肝炎等通路发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结论附子泻心汤可通过多靶点、多机制、多途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7.
为了汇总分析临床医生使用古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概况,为进一步开展古方治疗鼻炎的现代临床应用及其药效学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检索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时间为自建库至2020年11月16日,筛选变应性鼻炎的经验介绍、病例报道类文献,整理其古方、中药单味药等信息,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共纳入文献305篇,涉及267位医生或机构的治疗用药经验。使用频率较高的古方为玉屏风散(112)、桂枝汤(59)、麻黄细辛附子汤(49)等,功能类别以补益剂、解表剂、治风剂为主,高频药物为炙甘草、人参、茯苓等。关联规则体现了发表补虚的治法。聚类分析得到11组药物组合。复杂网络核心处方主要为桂枝汤和四君子汤。认为中医古方治疗变应性鼻炎多从肺脾肾入手,以补虚扶正为要,采用解肌发表、疏散外风、清热泻火等方法治疗,虚实兼顾,标本兼治。该研究可为临床医生运用中药复方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一定参考,为中医古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效学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screen the active ingredients preventing platelet aggregations from Taohong Siwu Decoction. METHODS Fresh blood from healthy adult volunteer was collected with vacuum tube for preparation of platelet suspension. Platelet suspension was incubated with Taohong Siwu Decoction for one hour at 37℃,then centrifuged. The precipitate was washed and desorbed with buffer solutions.The difference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between incubated and unincubated were identifi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chromatograph at 254 nm,at least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were detected in Taohong siwu deco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cubated with platelet. CONCLUSION Platelet suspension can be used for screening active ingredients on platelet membrane receptor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相似文献   

19.
桂枝去芍药汤、厚朴三物汤及其合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厚朴七物汤与原母方间在功效上是否有相加、协同或拮抗作用的探讨,揭示“合方”中方与方间在主要功效方面可能存在的类“七情”关系.方法:采用药理学方法,结合中药的七情配伍原则对厚朴三物汤、桂枝去芍药汤及其相合方剂厚朴七物汤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桂枝去芍汤与厚朴三物汤合方后,在促进肠推进方面,桂枝去芍药汤对厚朴三物汤产生了“相使”作用:在胃排空方面,厚朴三物汤和桂枝去芍药汤相合后出现了“相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成都龙泉驿区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HP转阴率。结果观察组治愈14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2.0%(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39/50),P<0.05。且观察组的HP转阴率为76.0%(38/50)显著高于对照组48.0%(24/50),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