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01例病人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再根据受累血管数将冠心病组又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应用高频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91±0.13)mm,平均内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为(22.13±3.21)mm2,而对照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84±0.06)mm,平均IMCSA为(18.06±1.15)mm2,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为63.7%,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为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左颈总动脉IMT0.845mm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8.8%,特异性为67.3%;以左颈总动脉IMCSA19mm2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4.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9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单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09±0.22)mm,斑块检出率70.8%;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23±0.18)mm,斑块检出率7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IMT(0.72±0.13)mm,斑块检出率24.0%(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决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痛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58例接受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无冠心病者50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53例,多支病变组55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单支病变(0.91±0.1)mm),多支病变(1.08±0.15)min]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0.83±0.08)mm,P均〈0.057,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单支病变52.6%,多支病变65.7%]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的32%(P均〈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住院患者152例,年龄62~91岁.于冠状动脉造影前1周内行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颈动脉和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及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并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型,冠心病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 结果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斑块总面积及斑块总积分在冠心病单支病变组(16例)分别为(0.93±0.10)mm、61.3%、(0.58±0.11)mm~2及(3.82±2.11)分;双支病变组(41例)分别为(0.92±0.14)mm、72.5%、(1.57±0.37)mm~2及(4.59±3.39)分;3支病变组(72例)分别为(0.95±0.11)mm、87.3%、(1.88±0.15)mm~2及(6.67±5.90)分;非冠心病组(23例)分别为(0.81±0.13)mm、42.7%、(0.28±0.69)mm~2及(1.83±1.65)分.股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总面积在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分别为(0.97±0.11)mm、38.3%及(0.24±0.26)mm~2;双支病变组分别为(1.07±0.15)mm、57.9%及(0.51±0.21)mm~2;3支病变组分别为(1.15±0.14)mm、59.5%及(0.59±0.23)mm~2;非冠心病组分别为(0.90±0.13)mm、26.8%及(0.20±0.17)mm~2.冠心病各组上述各项指标高于非冠心病组(均P<0.05),其中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总面积、股动脉斑块总面积及股动脉IMT高于单支病变组(均P<0.05),3支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总积分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型、斑块总积分及面积与冠脉病变支数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2、0.307及0.494,均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72,P<0.01).股动脉IMT、斑块总面积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5及0.692,均P<0.01),与Gensini积分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4、0.648,均P<0.01).颈动脉斑块总面积(OR=2.2;95%CI 0.79~2.46)、股动脉斑块总面积(OR=1.6;95%CI 0.28~1.35)及股动脉IMT(OR=1.6;95% CI 1.20~15.10)是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超声检查结果评价老年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进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 右颈总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的左主干狭窄密切相关,而与右冠状动脉狭窄负相关.冠状动脉的左回旋支狭窄与左颈总动脉IMT明显正相关,与左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呈负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不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关,而且与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密切相关.因此,颈动脉超声检查IMT有助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的选择和判断.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1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75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程度;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冠心病各组在左侧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率上存在差并(P<0.0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越重.以颈动脉斑块分级计分大于1、2和3分为标准预测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是68.5%、73.2%和74.6%.结论以上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测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指标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拟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6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0例)和非冠心病组(70例).分别对受试对象行颈动脉彩色超声,观察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AP)形成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1.08 mm±0.18 mm比0.76 mm±0.13 mm,P<0.05),AP发生率也明显增高(60%对11%,P<0.05).结论 颈动脉IMT厚度及AP形成可作为早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