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腿下段、足踝在外伤后常易出现感染、皮肤坏死、软组织缺损,甚至肌腱、关节、骨与内固定的外露,常并发关节与骨的破坏,创面很难愈合,如何修复由此造成的软组织缺损,是临床经常要面临的难题。游离皮瓣移植对显微外科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平面外固定支架在严重小腿下段开放性骨折固定及保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例严重小腿下段开放性骨折,采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跨踝关节结合有限内固定稳定骨折,修复血管神经,分期覆盖创面,二期处理骨不愈或肢体短缩。结果保肢成功16例,截肢1例。其中创面感染6例,经换药后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或植皮愈合;针道感染4例,经换药愈合;骨缺损肢体短缩2例,二期行胫骨上端延长;骨缺损骨折不愈1例;二期行胫骨上端延长、骨折端加压治愈。16例恢复行走功能,骨折愈合良好,无踝关节肿痛。结论单平面外固定支架跨踝关节固定应用于小腿下段严重开放性骨折能维持肢体长度和骨端稳定,便于软组织损伤、血管损伤、骨缺损及肢体短缩的分期处理.有利于Gustilo ⅢC型损伤保肢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应用异体骨和皮瓣移植及支架外固定治疗小腿骨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异体骨移植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选择1996-02/2003-02收治的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损的患者39例,均为外伤造成小腿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及包括皮肤在内的多种组织损伤。其中胫骨缺损长度为7-23cm,皮肤缺损面积为7cm&;#215;6cm-28cm&;#215;18cm.将患者分为一期修复组19例,先行扩创,再二期行异体骨及皮瓣移植;二期修复组20例,清创后一期行异体骨与皮瓣移植。两组均采用深低温冷冻异体胫骨及带骨膜皮瓣移植、可调式支架外固定,修复小腿感染性骨缺损并皮肤缺损。下肢功能评定参照Enneking系统。 结果:3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7个月,全部进行结果分析。①患者肢体功能评价结果:一期修复组平均27.40分,肢体功能恢复91%。二期修复组平均28分,肢体功能恢复93%。两组患者术后6周可带外固定支架行走,术后6-8个月可拆支架行走。②移植皮瓣类型成活情况:两组患者共35例皮瓣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次皮瓣修复,创面愈合。③异体骨与宿主骨干的愈合情况:术后X射线复查,移植的异体骨对位对线好,术后1月骨痂生长;6月后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④主要并发症:一、二期修复组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排斥反应,二期修复组1例外固定松动。 结论:应用异体骨及带骨膜的复合皮瓣移植修复,取材方便,可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恢复行走功能,是修复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车祸发生率逐年上升,应用骨皮瓣移植修复缺损肢体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共收治严重小腿外伤患者17例,我们采用清创后显微外科技术一期进行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小腿骨组织缺损及创面,重建肢体功能,通过加强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和细致观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腿胫骨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75例小腿不同部位骨外露患者分别应用皮片移植、带蒂皮瓣及肌皮瓣转移、皮瓣及肌皮瓣游离移植等方法进行修复.结果:69例带蒂皮瓣全部存活,其中3例皮瓣部分坏死,2例创口延迟愈合;1例游离皮瓣失败;皮片移植5例均成活.结论:对小腿骨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尽可能采用皮瓣及肌皮瓣转移或移植进行修复,以达到修复创面、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腓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膝小腿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小腿上部及膝部损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腓肠肌骨皮瓣修复膝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结果:16例疗效满意。该方法具有解剖 ,切除方便,不需吻合血管,肌皮瓣面积大,效果可靠,既可以一期修复创面,保存膝关节功能,且对患肢跖屈功能影响不大。结论 :腓肠肌骨皮瓣是修复膝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宫民庄 《临床医学》2011,31(9):100-101
临床上经常遇到足部、踝部、小腿下段软组织严重缺损病例,尤其是骨骼、肌腱外露,修复创面比较困难。我院自2001年至今,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踝部及小腿中下段骨外露、软组织缺损13例,创面闭合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转位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扩大有外侧皮瓣移植临床应用的范围及方式,同时也为膝部及小腿上段严重软组织缺损的治疗导找新的更为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 应用逆行股前外侧岛状皮(肌)瓣转位移植修复中及小腿中上段创作后严重软组织缺损。结果 骨外露或软组织缺损创面均得以满意修复,功能和外形令人满意。结论 以上术式的开展扩大了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的应用,亦为膝部及小腿上段严重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开创了新的更为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应用异体骨和皮瓣移植及支架外固定治疗小腿骨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异体骨移植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选择1996-02/2003-02收治的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损的患者39例,均为外伤造成小腿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及包括皮肤在内的多种组织损伤。其中胫骨缺损长度为7~23cm,皮肤缺损面积为7cm×6cm~28cm×18cm。将患者分为一期修复组19例,先行扩创,再二期行异体骨及皮瓣移植;二期修复组20例,清创后一期行异体骨与皮瓣移植。两组均采用深低温冷冻异体胫骨及带骨膜皮瓣移植、可调式支架外固定,修复小腿感染性骨缺损并皮肤缺损。下肢功能评定参照Enneking系统。结果:3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7个月,全部进行结果分析。①患者肢体功能评价结果:一期修复组平均27.40分,肢体功能恢复91%。二期修复组平均28分,肢体功能恢复93%。两组患者术后6周可带外固定支架行走,术后6~8个月可拆支架行走。②移植皮瓣类型成活情况:两组患者共35例皮瓣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次皮瓣修复,创面愈合。③异体骨与宿主骨干的愈合情况:术后X射线复查,移植的异体骨对位对线好,术后1月骨痂生长,6月后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④主要并发症:一、二期修复组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排斥反应,二期修复组1例外固定松动。结论:应用异体骨及带骨膜的复合皮瓣移植修复,取材方便,可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恢复行走功能,是修复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跟与足踝部深度创面 2 3例 2 5处。结果除 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远端 1/3坏死 ,行二期手术修复外 ,其余 2 4个皮瓣均完全成活。结论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多种形式转移 ,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跟与足踝部深度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1.
背景:既往尚无有效的方法彻底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Ilizarov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短缩畸形、软组织损伤及关节挛缩等相关问题。 目的:探讨Ilizarov牵拉架外固定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效果及钢环的参数选择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胫骨骨缺损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既往有胫骨骨折并一期行手术治疗,治疗后有胫骨骨髓炎合并骨与软组织损伤,在患肢上安放Ilizarov环形架外固定。比较外固定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胫骨缺损长度和软组织缺损面积,观察外固定前后踝关节Kofoed评分和膝关节ROM评分有无差异,末次随访时根据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诊疗评价标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67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35个月。67例骨缺损得以重建,骨折愈合,但其中5例效果较差;44例软组织缺损病例中,40例创面闭合,4例创面未愈合。外固定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胫骨缺损长度和软组织缺损面积均较外固定前改善(P 〈 0.05);外固定后踝关节Kofoed评分及膝关节ROM均较外固定前改善(P 〈 0.05);末次随访时各种治疗方案疗效评价优良率为85%。对于合并皮肤缺损的胫骨骨髓炎性骨缺损,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创伤小,能够避免多次复杂手术,缩短治疗时间和节省治疗费用,但也有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选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钢环的大小和材质对外固定效果和固定后调整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62例,均经切开复位,螺丝钉、钢板内固定,骨缺损者同时给予植骨.结果 随访5~24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无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X线显示无骨折畸形愈合,均恢复患肢正常力线,无内固定松动.按Sanders膝关节评分法优21例,良33例,可8例,优良率达87.10%.结论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应考虑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切口、骨折解剖复位、植骨和坚强内固定,以及术后正确的康复锻炼是提高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The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induced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on trabecular bone defect repair and healing in a rat tibial model. A uniform surgical defect, 3.5 mm in diameter, was generated in the proximal bilateral tibial region of rats (N?=?20). LIPUS was applied to the defects in the left tibia for 20 min every day for 2 wk. Contralateral defects in the right tibia served as a control without active LIPUS treatment. The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data revealed that LIPUS-treated tibia exhibited higher bone volume/total volume, connectivity density, trabecular number,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trabecular separation. Histomorphometry analysis indicated a similar trend. Mechanical testing data revealed that LIPUS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ne stiffness relative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Short-term (2-wk) LIPUS therapy initiated trabecular bon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in large trabecular bone defects, whereas cortical bone remained in the initial non-mineralization stag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骨端清创、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胫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3例双下肢长度基本恢复一致,2例仍有1.5—2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术后截骨端骨延长4~8cm,平均延长5.6cm,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症状出现,所有病例骨延长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结论骨搬移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A study on the topographical variation of penetration strength of the malleoli and the central tibia in levels parallel to the joint surface was carried out. Eight distal tibial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at autopsy (mean age 72 years, range 49–87 years). The bone strength profile at level 1 on the tibia showed maxima at the anterolateral and posteromedial areas. At the lateral malleolus, a high strength region wa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rea. No constant strength pattern could be recognized at the medial malleolus. The average strength ratio between both malleoli and the central tibia was 0·9:1.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bone strength with depth at nearly all locations.  相似文献   

16.
背景:方便成骨及其成骨量的检测、占用空间相对较小,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属于骨外固定器,结构相对简单,多平面式固定,作者尚未查到用其建立胫骨缺损大动物模型可信性的较多实验报告.目的:验证半环槽外固定器构建山羊胫骨段缺损模型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于2005-03/2007-02在第三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9只健康成年山羊由第三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半环槽外固定器为第三军医大学李起鸿教授研制、直径2.5 mm骨元针为上海医疗器械公司产品.方法:动物经麻醉后,在距胫骨上关节面1.5~2.0 cm的松质骨同一平面各穿两针为第1组,两针夹角为40°在第1组下3.0~5.0cm处与第1组任一针平行穿一针为第2组.第4组穿针处距胫骨下端关节面2.0 cm松质骨处.第3组与第4组任一针平行,与第2组交叉成40°角,两组相距3.5~5.0 cm,共6针.上半环槽外固定器,游离胫骨中段,根据X线片得到的胫骨长度,在胫骨中下段中间两穿针处之间用线锯锯断胫骨和骨膜,造成20%骨与骨膜缺损.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动物一般情况及半环槽外固定器应用状况.②采用X线及Lane-Sandhu评分观察骨缺损自行修复成骨情况.结果:纳入实验山羊9只,1只因术后感染死亡,1只出现针道感染,已予补充,其余均存活并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动物术后2~6 h苏醒,并能站立进食.螺母松动后及时旋紧,无外固定松动失败,皮肤无坏死.术后2 d内伤肢能落地,但不能负重,2周后可以部分负重,3周有轻微跛行,4周后能自由活动,无跛行.②术后5周X-侧位片胫骨缺损处可见少许骨膜反应,术后10周断端有硬化,髓腔开始有闭合迹象,术后15周残端髓腔闭合,残端骨膜反应未加重,各时间点Lane-Sandhu X线评分均为0分.术后5,10,15周组织学检查未见骨形成,各时间点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均为0分.结论:应用半环槽外固定器在造成山羊胫骨20%缺损的条件下构建的骨缺损动物模型,术后15周经检X线及组织学检测未出现骨愈合现象,证明该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适用于组织工程用大段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背景: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后常遗留较大的松质骨缺损,需要有效的植骨填塞和内固定治疗。目的:探讨运用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应用特点。方法:由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以"纳米人工骨,胫骨,骨折"为中文关键词,计算机检索1990-01/2010-12有关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文章,经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献48篇,筛选纳入20篇文献进行评价。同时对采用纳米人工骨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42例患者,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4.2个月。按Merchant评分标准,其中优39例,良2例,可1例。检索分析表明纳米人工骨是应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生物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人工植骨材料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骨折再移位和关节面高度的丢失,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骨传导性好,无排斥、过敏反应,创伤小,固定牢固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对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Ⅱ、Ⅲ型胫骨pilon骨折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0~60.0个月,平均31.5个月,采用Mazur等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40例患者中,踝关节功能优15例,良1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5% (34/40).结论 Ⅱ、Ⅲ型胫骨pilon骨折应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  相似文献   

19.
背景: AO技术存在许多的缺陷,如"应力遮挡"产生的负面效应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弹性固定法最合理,是最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治疗理念.目的:观察小夹板外固定对兔长管状骨骨折断端成骨活性的影响,并与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方法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6-04、2007-04在湖北中医学院骨伤实验室完成.30只家兔随机分成小夹板固定组、钢板固定组,每组15只.自制小夹板,由具有较好弹性的杉树皮制成.分前后、内外侧四块夹板,夹板上宽下窄,在前后侧夹板靠近胫骨结节部刺一小孔.钢板由江苏金鹿集团医疗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在左胫骨中下1/3处造成3 mm骨缺损横行骨折模型,小夹板 固定组用石膏固定5 d后换成小夹板外固定,钢板固定组用4孔钢板 内固定.术后14,24,34 d时分批处死各组动物,通过肉眼观察骨折 处骨痂生长情况,并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形态学及骨生成细 胞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期兔胫骨骨痂肉眼观察,骨痂组织形态学和骨 生成细胞情况.结果:小夹板固定组骨痂形成早,早期成骨细胞丰富且活跃,34 d时骨折全部骨性连接.钢板固定组:14 d时骨折端见少量的纤维骨痂,仍有肉芽组织,24d时见少量的软骨连接,34d时骨痂已跨过骨折端,但未完全连接.小夹板外固定组与钢板固定组比较,骨折各期形成的骨痂量多,骨折愈合快结论:小夹板外固定能促进骨折处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血肿的吸收、骨痂的钙化、骨小梁的生长改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Il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术(简称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00-2007年采用骨搬移术对12例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进行治疗,缺损5.3~11cm,平均7.3cm。参照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并分析其骨性愈合时间、带外固定架时间、手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程度。【结果】随访时间12~51个月,平均38个月。12例骨缺损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8.4个月,平均带外固定架时间为12个月,术后患肢长度平均延长7.3cm,功能恢复程度为82%。【结论】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具有较好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可随时调整纠正畸形等优点,是治疗骨缺损并发骨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