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疱液中抗基底膜带(BMZ)自身抗体的情况及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非盐裂皮肤及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检测38例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疱液和血清中IgG、IgA、IgM、IgE及IgG亚型IgG1~IgG4抗BMZ抗体及滴度,并检测疱液和血清中结合补体C3的特异性抗BMZ抗体。结果:(1)疱液和血清中抗BMZ抗体及滴度和结合补体C3的特异性抗BMZ抗体均无显著性差异。(2)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疱液和血清中IgG抗BMZ抗体的亚型分布相同,主要为IgG1和IgG4。结论:疱液可作为IIF检测表皮下大疱病抗BMZ抗体的另一个有价值的标本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技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盐裂IIF技术检测78例常规方法诊断为BP的患者血清.结果:43例血清IgG沉积于表皮侧,7例IgG沉积于双侧,11例IgG沉积于真皮侧,另有17例双侧均未见抗体沉积.结论:盐裂IIF仅能用于BP的初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类天疱疮又称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组侵犯人的复层鳞状上皮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的表皮下大疱性疾病。其特征为:1.临床上呈现张力性的厚壁水疱;2.组织学上为表皮下水疱和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浸润;3.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皮损附近基底膜带(BMZ)有线状IgG或IgM及C_3沉着;4.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查血清中有循环IgG抗BMZ抗体;5.超微结构定位:自身抗体和补体位于BMZ电子透明板。和红斑狼疮一样,本病也具有光谱样特征,BP和疤痕性类天疱疮  相似文献   

4.
20 0 0 32 4 5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基底膜带自身抗体的检测 /杨森 (安徽医大一附院皮肤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0 0 ,14( 3) .- 145分别应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 ( IIF)及比较免疫印迹 ( IB)技术对 97例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 SABD)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 BMZ- Ab) Ig G型或 Ig A型进行检测。 97例 SABD中大疱性类天疱疮 ( BP) 63例 ,线性 Ig A大疱病 ( L AD) 2 2例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EBA) 6例 ,大疱性 SLE( BSL E) 6例 ,10例夏季皮炎患者血清作对照。结果 :IIF检查 SABD中 Ig G型或 Ig A型 B…  相似文献   

5.
抗表皮整联配体蛋白瘢痕性类天疱疮(AEC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粘膜与皮肤的大疱病。用盐裂正常皮肤做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时,循环IgG抗基底膜抗体结合于真皮侧,免疫电镜下定位于透明层下部与致密板上部。抗  相似文献   

6.
20 0 10 2 90 免疫印迹法检测表皮下大疱病患者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张学军 (安徽医大一附院皮肤科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2 0 0 0 ,2 3( 3) .- 135~ 137探讨免疫印迹法在不同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 SA BD)患者基底膜带自身抗体 ( BMZ抗体 )分布情况及其在 SA B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热分离法制备的人真皮、表皮提取物作为抗原 ,免疫印迹法检测 97例 SA BD患者血清中 BMZ抗体与基底膜抗原结合情况。不同 SA BD患者血清中存在结合不同真皮、表皮抗原的 Ig G型和 (或 ) Ig A型 BMZ抗体。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  相似文献   

7.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水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组织病理学特点是表皮与真皮内形成水疱或大疱,表皮基底膜带(BMZ)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大约70%患者的血清中有高滴度的抗BMZ循环抗体,属IgG类。本文作者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对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外周血中T胞细胞(PBL)的表现型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PBL体外产生IgG的量,从而说明抑制性T细胞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间接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23例天疱疮和15例类天疱疮病人血中和皮肤中的自身抗体,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连续观察.根据检查结果,作者认为:1.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查血清天疱疮抗体(PAb)对天疱疮诊断有重要价值,PAb滴度及其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度及其变化的参考指标,并对指导怡疗有一定参考意义.2.IIF法检查血清基底膜带(BMZ)抗体对大疱性类天疱疮(BP)病人诊断有参考价值,BMZ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度相关不显著.3.皮损及“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对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有诊断价值,“正常”皮肤DIF检查对监察病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至少70%的全身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存在抗皮肤基底膜带(BMZ)的循环抗体,此抗体在正常人或其他大疱性皮肤病中不存在,除了妊娠疱疹及瘢痕性类天疱疮外,故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作者报导用常规的免疫荧光技术处理,2例成人女性湿疹患者的皮损及其周围皮肤活检标本,其冷冻切片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例1的BMZ处未检测到IgG;但7次检查中2次检测到有C_3,呈弱的线状型沉积。例2的BMZ处,2次检查无IgG,第3次检测到有很弱阳性的IgG呈线状型沉积;3次检查中1次查到C_3呈弱阳性线状型沉积。以正常人的皮肤、豚鼠唇、猴食道和病人自己的皮肤作为底物,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2例患者的血清中含高滴度的抗BMZ的循环抗体,属IgG类抗体,免疫荧光的类型是线状型,与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所见的相同,未发现IgA或IgM类抗体。应用上述所  相似文献   

10.
对1989~1991年间,在本所就诊的100例表皮下大疱病,通过临床、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DIF)、间接免疫荧光(IIF)法以及1M NaCl分离皮肤为底物的IIF法进行了诊断和评价.结果发现DIF检查的100例中有76例皮肤BMZ有免疫反应物沉积,另24例为阴性,但有典型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DIF和分离皮IIF法修正诊断出大疱性类天疱疮(BP)54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8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7例(成人4、儿童3),瘢痕性类天疱疮(CP)7例、水疱性红斑狼疮(BSLE)3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PCT)2例、BP和寻常型天疱疮(PV)并发1例,BP和疱疹样皮炎(DH)并发1例,有17例未定.研究结果发现分离皮IIF法对提高表皮下大疱病的诊断水平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但由于CP的抗BMZ抗体可分别出现在表皮侧或真皮侧,所以分离皮IIF法不能单独鉴别CP和BP、CP和EBA.应该结合临床、免疫印迹和免疫电镜等方法进一步诊断,从而也表明分离皮IIF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SLE皮肤基底膜带自身抗体(BMZ-Ab)靶抗原,并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进行比较。方法:以人皮肤提取物为抗原,免疫印迹(IB)检测47例SLE及对照的1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BP)、2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患者血清中IgG型自身抗体。结果:29/47例SLE血清IgG型自身抗体与表皮和/或真皮抗原反应,其中14/47例单纯结合180kD、145kD、130kD、97kD、85kD、75kD、66kD表皮抗原,8/47例单纯结合115kD、290kD真皮抗原,7/47例同时结合上述不同分子量表、表皮抗原。11/14例BP血清结合230kD、180kD、165kD、130kD、115kD、97kD表皮抗原。2例EBA血清结合290kD真皮抗原。结论:SLE BMZ-Ab靶抗原存在明显异质性。SLE与多种自身免疫性大疱BMZ抗原交叉,提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1M NaCl分离皮肤免疫荧光法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原理和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盐裂正常人皮肤IIF法以及盐裂皮损周围皮肤的DIF法对表皮下大疱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1、3、5示LABD、BP、EBA血清中BMZ-Ab分别结合97000、180000、290000的表/真皮抗原;2、4、6示与之相对应的LABD、BP、EBA疱液中BMZ-Ab分别结合相同分子量的表/真皮抗原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SABD)是一组以皮肤、粘膜反复出现红斑、水疱、大疱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其靶抗原的特性、基底膜带自身抗体(BMZ-Ab)的沉积方式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线性IgA大疱病(LABD)、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等几种疾病。完整及盐裂皮肤的间接免疫荧光(IIF)表明各种SABD血清及疱液中可出现相同的BMZ-Ab沉积方式[1]。我们应用免疫印迹法(IB)对3例不同的SABD患者血清与疱液中BMZ-Ab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抗基底膜带抗体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mol/L盐裂正常人皮肤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ⅡF)检测31例表皮下大疱病患者血清,26例(83.9%)检出抗基底膜带(BMZ)抗体,而常规ⅡF仅11例(35.5%)检出此种抗体。结果提示,盐裂皮肤ⅡF较常规ⅡF敏感,并可根据免疫球蛋白结合于盐裂皮肤表皮侧或真皮侧,诊断和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总IgE与抗BP180IgG抗体、抗BP230IgG抗体、抗表皮基底膜IgG抗体滴度(即间接免疫荧光滴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20年1月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抗BP180IgG抗体、抗BP230IgG抗体阳性情况将患者分组,比较组间血...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以热分离的正常人表皮的提取物作为抗原来源,用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分析蛋白区带,对59例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的血清进行了研究。59例BP患者中,30例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查循环抗基底膜带(BMZ)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17.
已知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和天疱疮血清中分别存在着抗基底膜带(BMZ)和抗细胞间质(ICS)循环IgG自身抗体,且以IgG_4占优势.本文作者用单克隆免疫荧光(IF)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5例BP和20例天疱疮[8例寻常型(PV),12例落叶型(PF)]病人血清中IgG及其亚类的分布和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期探讨IgG_4在这两种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73岁.患结膜炎2年,继发睑球粘连.外阴及口腔粘膜糜烂、溃疡1年.检查见双眼睑球粘连,口腔粘膜散在糜烂及溃疡,外阴有多个糜烂面,部分覆以白膜.皮肤散在米粒大小水疱,部分绕以红斑.病理示表皮下大疱,真皮上部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皮损周围皮肤直接免疫荧光(DIF)示IgA呈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BMZ),而无IgG、IgM及C3.间接免疫荧光(IIF)发现有循环抗BMZ的IgA抗体.用患者血浆来检测抗原位置的IIF检查发现,用NaCl分离的正常人皮肤为底物,表皮侧产生一清晰的线状荧光,而经PBS处理消除抗原性后的底物则未观察到荧  相似文献   

19.
951737 盐裂后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用于大疱性皮肤病诊断/翁孟武…//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5,22(2).-148 对30例大疱性皮肤病应用1mol/L NaC1盐裂皮损皮肤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盐裂DIF),并与IIF、盐裂IIF和免疫印迹结果比较。结果:除1例家慢良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疱液的诊断价值,了解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白介素 12( IL 12)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相关性。方法 寻常型天疱疮( PV) 9例,大疱性类天疱疮( BP) 31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BA) 4例,线状 IgA大疱病( LAD) 2例。用直接免疫荧光( DIF)检测患者皮损中自身抗体的类型及沉积部位,用间接免疫荧光( IIF)检测血清和疱液中自身抗体的类型和滴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血清和疱液中 sIL 2R、 IL 12的含量。结果 BP和 EBA疱液中均检测到自身抗体。 BP、 PV活动期血清和疱液中 sIL 2R水平明显升高,且随 BP病情好转而下降。 IL 12在 BP、 PV血清中含量高于对照。 BP患者病情严重度不同的两组间血清中两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值无差异。结论 疱液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sIL 2R可作为监测 BP病情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