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Hao L  Cai Y  Niu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65-668
目的:探讨应用异体松质骨移植治疗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生物材料填充方法。方法:总结应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异体松质骨移植治疗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57例。年龄6-56岁,平均年龄17.4岁。结果:除1例因感染异体骨取出外,其余56例均取得满意的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依骨腔大小或植骨量的不同愈合时间 亦有所不同。单纯异体松质骨移植与异体松质骨加自体松质骨混合移植相比,愈合时间没有明显不同。植骨量越大,骨愈合时间越长。此组患者中未见明显排异反应及并发感染者。肿瘤复发率为7%。结论:同其他骨缺损填充方法和大块异体骨的使用相比,此种方法可行性较好,安全性较高。在骨愈合率,骨愈合时间上及复发以外并发症的发生上同自体松质骨植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长骨干骺端、跟骨和椎体骨折由于局部以松质骨为主常致压缩骨折,在骨折复位后局部造成空隙常需自体骨或异体材料填充,利用自体骨填充除了引起供骨处的并发症外,其主要的不足是不能提供即时的稳定性,关节不能早期活动,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尤其在骨质疏松的病人中行内固定,常引起植入物松动和骨折端的移位;异体材料种类繁多,包括同种异体骨、异种骨、骨水泥(PMMA)和各种生物活性陶瓷(玻璃陶瓷、磷酸钙陶瓷、羟基磷灰石陶瓷等) ,理想的填充材料除有足够的强度能提供即时稳定性外,还要求能逐渐被吸收替代,并且要求吸收的速度与新骨形成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人工骨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23):1905-1908
骨移植对于提供支持,填充空腔,加速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必要的治疗方式。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自体骨移植受到许多限制,如供区损伤、植骨量不足等,不能制备特殊的形状,这些限制促进了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同种异体骨已被广泛应用,同种异体移植物可以是松质骨、皮质骨或两者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4.
长骨干骺端、跟骨和椎体骨折由于局部以松质骨为主常致压缩骨折,在骨折复位后局部造成空隙常需自体骨或异体材料填充,利用自体骨填充除了引起供骨处的并发症外,其主要的不足是不能提供即时的稳定性,关节不能早期活动,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尤其在骨质疏松的病人中行内固定,常引起植入物松动和骨折端的移位;异体材料种类繁多,包  相似文献   

5.
骨移植对于提供支持,填充空腔,加速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必要的治疗方式.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自体骨移植受到许多限制,如供区损伤、植骨量不足等,不能制备特殊的形状,这些限制促进了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同种异体骨已被广泛应用,同种异体移植物可以是松质骨、皮质骨或两者一起使用.虽然同种异体来源较广泛,但它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引发免疫排斥、处理后生物及机械特性改变、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等缺点,由于经济或宗教的原因,不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因此,科学家和医药厂家努力开发研制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前路钢板固定结合钛网自体骨加异体骨移植治疗颈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钛网容纳自体骨加异体松质骨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钛网容纳自体骨加异体松质骨,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42例。结果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手术前后颈椎X线片判断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钛网有无下沉、移位及骨融合情况。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颈椎生理曲度部分或全部恢复,钛网无下沉、移位,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术后3.5个月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术后1年骨融合良好。结论颈椎骨折采用前路颈椎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钛网自体骨加异体松质骨移植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通过自体椎体开槽减压取骨加异体骨植骨,避免了髂骨取骨所带来的损伤及手术时间的延长,骨融合率高,患者康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下骨缺损后行骨水泥+自体骨或骨水泥+同种异体骨修复术后不同时间点移植骨组织学变化情况。方法选取3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组,每组各15只。模拟临床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术,建立关节软骨下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填充不同材料修复骨缺损。自体骨组填充骨水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组填充骨水泥+同种异体骨,分别于术后4、6、8周取出植入骨。先行大体观察,然后通过HE染色切片观察其组织学变化。两组术后4、6、8周植入骨内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比较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4周自体骨组植入骨骨小梁开始吸收,植骨周围存在部分新生毛细血管和少量中性粒细胞,移植骨与宿主骨相邻的骨基质内可见少量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再生现象形成;同种异体骨组植入骨骨小梁未见明显吸收,植骨区可见肉芽组织,骨再生现象不明显。术后6周自体骨组植入骨骨小梁大部分被吸收,骨基质边缘新生毛细血管和新生成骨细胞增多,移植骨周边可见多核破骨细胞和排列不规则的编织骨,为成骨初期;同种异体骨组植入骨可见散在骨小梁及纤维结缔组织包绕死骨,存在溶骨现象,骨基质边缘可见少量新生毛细血管,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数量极少,无编织骨形成。术后第8周自体骨组植入骨骨小梁被吸收,可见大量新生骨、新生毛细血管和板层骨,骨基质边缘有排列较密集的成骨细胞,编织骨较术后6周时体积变小且排列逐步规整;同种异体骨组植入骨周围可见少量新生毛细血管,部分区域钙盐沉积较明显,少量新生骨小梁形成,其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部分坏死钙化区内有板成骨形成。同种异体骨组术后第4、6、8周成骨细胞数量及术后第4、8周破骨细胞数量均低于自体骨组(P均0.05)。自体骨组和同种异体骨组术后第6、8周成骨细胞数量均高于术后第4周(P均0.05),自体骨组术后第8周成骨细胞数量高于术后第6周(P0.05)。自体骨组术后第8周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术后第4、6周(P均0.05),同种异体骨组术后第6周破骨细胞数量高于术后第4、8周(P均0.05)。结论关节软骨下骨缺损填充骨水泥+自体骨较填充骨水泥+同种异体骨植入骨区骨融合率高,成骨效能较好,术后不同时间点自体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表达较同种异体骨活跃。  相似文献   

8.
骨折不连接、延迟连接和假关节治疗的首选植骨材料为自体松质骨。若缺损甚大需多次植骨,可在原松质骨供区重复取骨。但迄今尚无量化或时间数据供临床医师参考,以确定再次取骨的功效和最适间隔时间。本研究旨在确定曾取松质骨之供骨区能否成为再次供骨的可靠来源。取12头雄犬(>2岁),其骺板均已闭合。掀起右侧髂嵴而不切断蒂部相连之骨膜,挖出靠近髂后上棘处内外皮质之间长3cm、深1.2~2.5cm的松质骨,其边缘系一钢丝作标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自体松质骨移植已广泛应用于骨折愈合、脊柱融合及骨缺损的治疗中,自体松质骨可以提供骨折自然愈合所需的各种成分、成骨干细胞、骨传导基质和一系列骨诱导因子,但由于自体骨移植的骨源量问题及手术创伤带来的供区疼痛、神经麻痹、感染等副作用,严重地影响其临床应用。异体骨移植也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及相伴随的炎症、感染而限制了应用。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试图合成人工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固定手术不同植骨材料的植骨融合效果。方法 2002年11月至2012年7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468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施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部分经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枢椎行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峡部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异体松质骨或异体松质骨混合自体骨髓植骨,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CT以了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切口浅表感染2例,经清创换药后治愈,影像学检查示所有患者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后447例(自体骨405例、单纯异体骨27例、异体骨加自体骨髓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螺钉、固定棒断裂。5例患者植骨未获融合(自体骨植骨2例、异体骨植骨3例),且伴有螺钉松动,其中1例患者未出现寰枢椎失稳,佩戴颈围继续随访;余4例行后路翻修大量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最终获得融合。结论寰枢椎脱位首次手术和翻修手术应尽量采用自体骨植骨,不得已使用异体骨时最好加入自体骨髓以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分析股骨近端原发性溶骨性骨缺损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自1997~2003年我科共收治股骨近端原发性溶骨性骨缺损36例。根据肿瘤的性质及大小分别采用病灶刮除 自体(异体)皮松质骨植入8例;病灶刮除 自体(异体)皮松质骨 自体缝匠肌髂骨瓣复合植入 内固定术22例;病灶刮除 骨水泥填充 内固定5例;瘤段切除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1例。结果术后随访12~54个月,平均24个月,仅1例骨巨细胞瘤复发,关节功能评分33例优,3例良。结论根据肿瘤的性质和股骨近端骨缺损大小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进行了病灶清除及功能重建,是一套有效的重建股骨近端骨缺损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骨不连、骨缺损的治疗是骨科医生常面临的一个问题。自体骨因兼有骨诱导活性和骨传导作用,且具有成骨作用的骨髓细胞,成骨效果最好,故目前仍是植骨的“金标准”。虽然植骨材料目前有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骨等多种选择,但在已严重骨缺损、骨萎缩的骨不连端,仍需要取含丰富松质骨的大块髂骨进行植骨。临床上常可见到患者术后供骨区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局部组织塌陷、髂嵴部变形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骨缺损是骨科常见的疾病,常由肿瘤、外伤、囊肿等引起。临床治疗非常困难,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人工合成材料填充是临床常用的手段。自体骨植入是被认为疗效最为肯定、价格低廉的方法,但它来源有限,供区疼痛,出血,限制了它的应用。异体骨取材广泛,但它易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8岁,因皮肌炎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诊断为双侧激素相关性股骨头坏死(见图1A)。术前Harris评分:左侧68分,右侧60分。ARCO分期:左侧Ⅲb期,右侧Ⅲc期。于2016年3月24日在腰麻下行右侧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头颈开窗+异体腓骨支撑+空心钉内固定术,左侧股骨头髓芯减压+异体腓骨支撑术。先行右侧髂前上棘向后切口,取松质骨备植骨。再取右髋Smith-Petersen入路,切开关节囊,于头颈交界处开窗约1.6 cm×1.6 cm,彻底清理死骨,使用混合松质骨打压植骨,至股骨头内松质骨填充原坏死区。然后取右股骨大转子下外侧纵行切口,C臂机监视下沿大转子下钻入导针至股骨头内,电钻钻孔建立清除死骨的隧道,经植骨漏斗填充混合松质骨,打压植骨后,打入异体腓骨;将原开窗骨瓣覆盖于窗口,使用空心钉固定。  相似文献   

15.
比较观察复合脱蛋白牛松质骨和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长骨新鲜骨折的疗效。采用前瞻性临床实验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脱蛋白牛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治疗 ,对照组接受自体松质骨治疗。实验组有 1 54人共 1 64处骨折、对照组有 1 53人共 1 62处骨折接受了治疗 ,经平均随访 2 0个月 ,两组骨折愈合率及各种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自体骨移植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牛松质骨组 (P <0 0 5) ,且供骨部有 3 0 %出现疼痛并有 2例感染。认为对于需骨移植的长骨新鲜性骨折应用脱蛋白牛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 ,其疗效、安全性和自体骨移植相同 ,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和取骨时产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慢性骨髓炎治疗方法很多,我院从1979年以来对11例慢性骨髓炎进行了12次骨移植术,分别采用自体松质骨,异体松质骨,自体骨痂原位植入和异体骨痂植入,疗效满意,11例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17.
椎间融合器自发明并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以来,被不断改进和发展。其最早被发明和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自体骨移植存在难以克服的取骨区并发症的问题。椎间融合器的三维中空结构一方面可以充当维持椎问高度的支架,同时,其中空的区域可以填入一些自体的松质骨粒,以发挥骨诱导作用,促进椎间盘终板区域新骨的长入。最早的融合器在临床应用时候,其填充材料一般采用自体松质骨,由于自体松质骨粒也需要从自体髂骨或其他部位取材,所以椎间融合器的优越性仍然不能完全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两种强化股骨头力学结构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同种异体骨支撑架/自体松质骨/脱钙骨基质(DBM)与钛合金支撑架/自体松质骨/脱钙骨基质(DBM)分别植入行髓芯减压后的股骨头,强化其力学结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8月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FicatⅠ~Ⅲ期)63例(68髋),在股骨头坏死行髓芯减压后分别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撑架/自体松质骨/DBM(A组)和钛合金支撑架/自体松质骨/DBM(B组),A组32例(34髋),B组31例(34髋),分别观察2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髋关节评分、X线影像学进展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7个月(24~67个月),以最后1次随访资料作为最终评价依据。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变化、X线影像学进展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术后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松质骨和DBM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和钛合金支撑架一样能增加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有利于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与重建。能用同种异体骨支撑架代替钛合金支撑架以加强股骨头软骨下骨的机械强度治疗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自体骨及异体骨进行腰椎间融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268例分为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回访术后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及最终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别。自体骨组在椎间隙高度丢失率、平均融合速度与异体骨组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并发症自体骨组明显低于异体骨组(P<0.05)。结论自体骨与异体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疗效相近,但自体骨组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可注射的磷酸钙骨水泥,并测试该骨水泥的成分、理化学特性及其在松质骨内的生物隆解和成骨特性,探讨该骨水泥在松质骨内的代谢情况。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合成一种含有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碳酸钙和纳米相羟基磷灰石的磷酸钙骨水泥,并用含藻酸钠的液相成分将该骨水泥调制成为用注射器和16号穿刺针操作的注射物。在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髁部钻取直径为2mm的骨洞。注入该骨水泥。在术后4、8、12、16周分别取标本,骨锐钙后石蜡包进并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该骨水泥在松质骨内的降解及新骨再生情况。扫描电镜观察骨-骨水泥界面的超微结构。结果:采用Gillmore双针法测试该型骨水泥的初凝时间为25-30min,终凝时间为17-20h,扫描电镜发现该骨水泥的颗粒较小、孔隙率较高。术后切片见骨水泥在松质骨内相容性良好。4周时骨水泥在体内开始降解,12周为降解反应的高峰期,16周降解反应基本完成,降解同时有大量骨小梁生成。结论:该型磷酸钙骨水泥可操作性强、生物相容性好、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有望成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较好的填充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