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止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止性脑梗死是指临床上无症状或与临床症状不相关或与既往卒中史不相关的梗死灶。其发生率约为10%~48%,有关危险因素与糖耐量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增龄等有关。CT及MRI最常显示为腔隙性梗死,多位于深部结构如基底节区白质运动传导束以外。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和精细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是明显临床卒中的潜伏期  相似文献   

2.
<正> 具有临床症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卒中已经很早被人们所认识,然而,随着病理学发展,尤其是CT与MRI的广泛应用,脑梗死在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中也被发现。这种无任何脑卒中病史和体征而由影像学或尸体解剖发现的脑梗死,或在与神经系统症状特征无关的部位出现的脑梗死,叫做静止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SCI经常被错误的认为是与年龄增加相关的良性并发症。有研究表明,SCI可能会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症状性脑梗死、血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6 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栓塞、梗死累及皮层、高血糖、年龄 5 0~ 6 0岁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校正后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出血 ,高血糖、抗血栓治疗及低龄增加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在不形成血肿的情况下 ,出血不会导致预后恶化。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 5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1 4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对照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后1年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全年我院神经内科收入院的168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病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份、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分别于病后30天、3、6个月、1年进行MRS评估,了解患者病后1年的预后情况。系统评价责任病变血管及病变部位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病后1年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19.6%,其中病死率13.6%,严重残障率6%。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有颅脑近中远段同时受累(OR=5.392,P<0.05)、颅内病变个数>1个(OR=3.077,P<0.05)、基底动脉急性闭塞(OR=11.766,P<0.001)、颅外段椎动脉病变(OR=4.376,P<0.01)。结论不同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不同,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止性脑梗死(SBI)的临床特点,为早期发现和干预SBI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症状性脑梗死患者196例,通过颅脑MRI检查统计SBI的发生情况,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曾经有过SBI者88例(44.9%),单个病灶52例,多个病灶36例,病灶位于基底节58例(72.2%).按照TOAST分型,196例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病变型105例,其中有过SBI者42例(40.0%);小血管病变型60例,有过SBI者37例(61.7%),大动脉病变型与小血管病变型中SBI者所占比例比较,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脑白质病变是SB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12,95% CI 为1.211 ~3.070;OR=1.794,95% CI为1.057~2.971).结论 SBI在小血管病变型脑梗死中的发病率高,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高血压和脑白质病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临床无脑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和尸检发现的梗死灶〔1〕。SBI包括两种情况:1无脑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2脑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灶)。1990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脑卒中研究所(NINCDS)的脑血管病分类中增设了这一项。1995年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类中〔2〕。SBI常隐匿演变为症状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监测与预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的变化及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地对发病48h内入院的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持续10天,记录其他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在21天、3个月做近远期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在入院4天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8.8±7.9)mm Hg(、4.5±5.0)mm Hg(1 mm Hg=0.133 kPa,P<0.05),4~10天时血压下降趋势趋于平缓。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与远期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呈U型曲线关系,血压的最适水平为收缩压140~160mm Hg,舒张压75~80 mm Hg。但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收缩压≥160 mm Hg与140~159.9 mm Hg比较是近期(P=0.024)和远期(P=0.046)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近期和远期预后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368.2%和137.2%。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160 mm Hg)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我对脑梗死病因及防治问题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也逐渐增多。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3亿。“七五”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986年我国脑梗死年发病率为110/10万人口,按此计算,我国每年约有140万人患脑血管病,因此而亡故的约40万人。大部分存活都留有残疾,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脑血管病的防治问题已明显的摆到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0.
九例急性双侧半球大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双侧半球大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9例急性双侧半球大灶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影像所见以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1种以上病史,曾患脑梗死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意识障碍和四肢瘫痪。9例患者中,6例见双眼球水平徘徊,3例见双眼球向一侧凝视。头颅CT或MRI均显示双侧额、顶、颞叶或基底节区大片状低密度影或异常信号。5例死于脑疝或并发症,4例呈去皮质状态。结论9例急性双侧半球脑梗死系双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的大灶梗死,心源性或主动脉源性栓塞可能是主要的原因。其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1.
老年静止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止性腔隙性脑梗死(SLI)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 方法临床收集128名患者和38名对照者,根据MRI影像按照SLI梗死数的多少将患者进一步分为单个SLI组和多发SLI组,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验、积木测验和画钟测验. 结果 (1) 单个SLI组患者的MMSE、积木测验和画钟测验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多发SLI组患者MMSE、积木测验和画钟测验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 与对照组相比,单个SLI组MMSE各分值评分均无显著降低(P>0.05),而多发SLI组MMSE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短程记忆、注意力、计算力、图形描画分值评分显著降低(P<0.05). 结论多发SLI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主要影响记忆、注意力、计算力和视空间、执行等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止性脑梗死(SCI)病人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97年-2002年在我科就诊或住院的静止性脑梗死病人109例,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简易智能评分(MMSE),并据CT或MRl分类进行临床和影像学研究。结果:109例静止性脑梗死病人中,有轻微症状或体征者占75.23%,真正无症状或体征者只占24.77%,而有81.65%的病人,其MMSE测验得分低于正常。结论:SCI临床症状轻微、短暂,如没有经过仔细敏感量化检测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13.
石冬梅  谭兰 《山东医药》2014,(23):45-4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4例发病72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立即行血清葡萄糖测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进行评分,运用改良Rankin残障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43例(41.3%)出现高血糖,高血压(OR=3.655,95%CI:1.218~10.969,P<0.05)、糖尿病(OR=17.714,95%CI:3.568~87.939,P<0.05)、NIHSS评分(OR=2.731,95%CI:1.637~5.458,P<0.05)为急性脑梗死后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 NIHSS评分(OR=0.322,95%CI:0.181~0.572,P<0.05)、高血糖(OR=6.782,95%CI:1.654~26.373,P<0.05)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糖升高,高血糖为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症状性脑梗塞(SBI)组共116例,既往无明确中风病史,经CT或MRI检查有小梗塞灶,年龄62~85岁。神经系统检查除68例掌颌试验阳性外,其余均阴性。临床主诉有头晕97例,头痛27例,肢体麻木79例,耳鸣19例,视物旋转16例,记忆力下降84例,...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d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列入20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等。对以上因素行χ2或t检验,将可能与HT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项因素,根据OR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脑梗死面积(OR=10.489,95%CI:3.647~30.167,P=0.001)、尿蛋白阳性(OR=5.332,95%CI:1.397~20.345,P=0.014)、高胆固醇血症(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及心房颤动史(OR=4.500,95%CI:1.029~19.684,P=0.04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脑血管病是一组症候群,是脑与血管2个不同组织共同的疾病。任何类型的非心源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前,患者都存在至少1种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可以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一部分,例如冠心病、下肢动脉血栓、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也可以是局部颅内血管病变。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发生的最佳抉择,临床上开始重视治疗动脉疾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常导致斑块形成及管腔局部狭窄。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出现动脉源性脑梗死。2005年Wegener等通过MRI观察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作  相似文献   

17.
青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布和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243例(年龄≤45岁),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的临床资料,依据TOAST(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所属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本组患者TOAST分型构成情况是,心源性脑栓塞占12.8%(31/24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22.2%(54/243);小动脉脑梗死占16.0%(39/243);其他原因引发的脑梗死占7.0%(17/243);原因不明的脑梗死占42.0%(102/243)。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最高的为高血压,占50.6%(123/243)、饮酒,占46.5%(113/243)、吸烟,占28.4%(69/243)、脑血管病家族史,占25.5%(62/243)。卒中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69.2%,Χ^2=17.18,P〈0.01)和血脂异常(48.7%,Χ^2=46.09,P〈0.01)在小动脉脑梗死分型中显著增高。结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原因不明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饮酒的暴露率高。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小动脉脑梗死患者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近年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无症状性脑梗塞已为临床重视。现根据100例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特征如下。1 临床资料 全组均为近三年来我院经治病例,其中非因脑卒中就诊且既往无脑卒中病史但脑CT显示有非急性期脑梗塞灶性改变者41例;其余病例系在脑梗塞急性期就诊,脑CT显示出与本次发病的症状及体征不相关的病灶影像,同时该病灶密度值也不符合急性期梗塞所致者共59例。全组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47~  相似文献   

19.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老年脑梗死后痴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痴呆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于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入住天津港口医院的脑梗死患者共362例,其年龄≥60岁,男性192例,女性170例,包括其住院时及发病后2个月的病史、化验结果、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362例患者中诊断为痴呆者102例(发生率为2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教育、脑卒中史、糖尿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左半球脑梗死、前循环脑梗死等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后约有1/4患者出现痴呆,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血管性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脑卒中史)、患者的特征(如高龄、文化程度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