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基本外科2005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20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hild法重建消化道,胰肠吻合施行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采用3层缝合结构(胰腺与空肠浆肌层、胰腺切缘与空肠浆肌层切缘以及胰管与空肠黏膜),胰管内置入硅胶管并引至空肠内。吻合口周围覆盖部分大网膜,并于吻合口下方放置引流管。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者。手术时间为(298±77)min、280~420 min。胰瘘发生率为11%(22/200例),A级17例、B级2例、C级3例;其中16例合并腹腔感染,1例合并脾静脉腐蚀大出血,1例合并胆肠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1例合并腹腔脓肿。3例C级胰瘘患者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9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胰瘘发生率。吻合口覆盖大网膜可限制外漏胰液的扩散,减少胰瘘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种安全可靠、简单通用的全新的胰腺吻合方法——贯穿缝合式胰肠端侧吻合术(PPJ)。方法总结泰兴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02年5月至2012年6月间47例应用PPJ行胰肠吻合(端端吻合6例,端侧吻合41例)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方法。设计理念是手术时把胰腺切断看作是一个实质性器官(而非空腔器官),用胰腺切断全层(而非切缘)与空肠进行吻合。一针贯穿缝合胰腺切断全层和空肠后、前壁全层,间断缝合6~8针同时完成胰腺切面与空肠前、后壁的吻合。主胰管内放置短的支架管,端侧吻合时对应的空肠壁全层切开。结果 PPJ的平均手术时间12(8~18)min。术后胰瘘(POPF)发生率29.8%(14/47),其中A级胰瘘21.3%(10/47),B级胰瘘8.5%(4/47)。无胰肠吻合口出血,无再次开腹手术和死亡病例。术后门诊随防34例,3个月后CT或MRI检查胰管未见明显扩张。结论贯穿缝合式胰肠端侧吻合术操作简单、吻合可靠,可适用于所有的胰腺切断,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彭淑牖教授设计的胰肠捆绑式吻合法进行胰肠吻合,游离胰腺断端3cm.胰管内置硅胶管,两者用丝线固定,空肠3cm处断端用电凝或石炭酸破坏其粘膜,胰断端套入空肠内3cm,空肠断端与就近胰包膜缝合4针,并用生物蛋白胶外涂一周。距空肠断面约l~2cm处用粗丝线环绕空肠壁捆绑一道,使空肠壁与胰腺紧密相贴。结果经过连续17例临床应用,均未发生胰瘘.恢复顺利。结论本法操作方便,简单,是胰肠吻合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根据胰管直径等因素选择的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管空肠吻合组,120例);对于胰管直径<3 mm者,进一步比较胰腺残端与空肠管径的直径大小,若胰腺残端较粗大,且大于空肠管径者采用改良Child胰肠吻合(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80例),若胰腺残端直径小于空肠管径者选择捆绑式胰肠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组,105例).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胰管直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 0.05),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P<0.05).本组研究总体胰瘘发生率为11.1% (34/305).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2.78,1.16,3.75,1.94,F=2.13,P>0.05).结论 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可以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及空肠管径合理选择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胰肠吻合方式选择策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5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4 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210例);对于胰管直径<4 mm的患者,其胰肠吻合术式由胰腺残端直径和空肠管腔口径决定,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选择改良Child胰肠吻合(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140例),空肠管腔口径≥胰腺残端直径者选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组,105例).比较分析各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的胰管直径为(4.4±0.7)mm,显著大于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的(2.8±0.6)mm和捆绑式胰肠吻合组的(2.3 ±0.7)mm(t =2.25,2.48,P<0.05).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为(36 ±5)mm,显著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的(21 ±6)mm(t =21.65,P<0.05).总体胰液漏发生率为8.4%(38/455).3组患者胰液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0.88,1.63,5.34,F=2.53,P>0.05).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和空肠管腔口径合理选择胰肠吻合方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的预防方法。
方法:2004年4月—2009年7月对30例PD术行胰肠吻合时,先用4-0 Prolene线往返缝合胰腺断面,然后用单层连续缝合加荷包捆绑套入式胰肠吻合,主胰管外引流。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结果:全组吻合时间平均(15.0±1.7)min,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瘘,无胰腺残端及空肠袢出血。
结论:以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行胰肠吻合,并采用荷包捆绑套入式的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黏膜优先愈合理论下的胰管空肠吻合术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治疗组为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和第五附属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临床病例(n=123),其吻合方式是基于黏膜优先愈合理论的胰管空肠吻合术;对照组是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D的病例(n=116),该组依据胰腺组织形态情况行胰肠吻合术,包括:经典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经典胰肠端侧套入式吻合术、完全套入式胰肠吻合术。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病理、术前胰腺质软比例、术后胃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用胰管空肠吻合术,在空肠开口直径、胰腺缝合针数以及吻合时间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均无术后出血和再手术,对照组术后出血10例,再手术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A级胰瘘发生率31.7%(39/123)高于对照组8.6%(10/116)(P<0.05)。结论 本研究从胰肠吻合最终愈合方式来看胰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分析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和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近五年行胰十二指肠术患者57例,其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式31例,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式26例,收集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分析两种方式有无差异。结果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手术时间缩短(358.7±7.8 min vs 307.4±5.8 min,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胰瘘、腹腔出血以及住院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和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捆绑式胰肠套入吻合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节省手术时间,具体吻合方式因根据个人习惯和熟练程度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9.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经验,并将经改进的捆绑式吻合术(Ⅱ型)与原吻合术(Ⅰ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评价其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有69例患者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所有患者均顺利切除了十二指肠,并采用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术后进行随访和B超检查。并将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57例行Ⅰ型捆绑式吻合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胰肠吻合口漏,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手术操作较Ⅰ型简单,吻合所需时间平均为也短于Ⅰ型吻合术。结论 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有效防止胰肠吻合口漏。且与Ⅰ型比较具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能对吻合口进行检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彭氏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经验,并将之与型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评价其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2年1月,有4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采用了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作消化道重建.术后进行随访和B超检查。将此49例与35例行I型捆绑式吻合术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人均无手术死亡,也无胰肠吻合口漏发生。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操作较Ⅰ型简单。所需的时间也较短。结论: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与I型比较,具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并能对吻合口进行检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1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按吻合方式不同分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A组,61例)和捆绑式胰肠吻合(B组,56例),比较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术后胰漏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胰肠黏膜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t=7.441,P0.05),捆绑式胰肠吻合组胰肠吻合时间明显小于胰肠黏膜吻合组(t=3.085,P0.05)。两组患者术后胰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胃潴留、肺部感染、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7,0.308,0.737,0.896,1.096;t=1.211,1.477;P0.05)。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法和捆绑式胰肠吻合法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种主要吻合方法,都能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应根据术中探查结果,合理灵活选择不同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效果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探讨实施不同吻合方式的适用条件及其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吻合方式不同分为捆绑式胰肠吻合组(A组)、胰管对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B组)和套入式端侧吻合组(C组),观察其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结果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A组1例(1/41,2.44%);B组无胰肠吻合口瘘发生;C组3例(3/19,15.79%)。A、B两组间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法和捆绑式吻合法均为较安全的胰肠吻合方法。在条件许可下,胰管对粘膜吻合法应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首选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探讨实施不同吻合方式的适用条件及其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吻合方式不同分为捆绑式胰肠吻合组(A组)、胰管对空肠粘膜端侧吻合组(B组)和套入式端侧吻合组(C组),观察其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结果 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A组1例(1/41,2.44%);B组无胰肠吻合口瘘发生;C组3例(3/19,15.79%).A、B两组间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法和捆绑式吻合法均为较安全的胰肠吻合方法.在条件许可下,胰管对粘膜吻合法应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首选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保留空肠黏膜与去空肠黏膜胰肠直接套入加捆扎两种不同的吻合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2月 2012年12月对5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胰空肠套入吻合术;其中A组28例采用保留空肠黏膜残胰直接套入空肠3~4 cm,在距离残胰腺断端2~3 cm处将包盖于残胰腺体的空肠段用7-0丝线予以捆扎.B组30例则为去黏膜化,空肠黏膜外翻3 cm并去黏膜化处理并行肠黏膜下肌层与残胰体断端缝合,之后将空肠复位,随后按A组方法将包盖于残胰体的空肠予以捆扎.结果 A、B两组胰-肠吻合时间比较,A组比B组平均缩短(36±0.34) min(P <0.001);A组和B两组术后并发胰瘘分别为0和20.0%;A组和B两组术后迟发性残胰断端出血分别为3.6%和3.3%.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保留空肠黏膜与去空肠黏膜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中,前者不受残胰质地、胰管大小影响和具有操作简便以及可以降低胰瘘发病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预防胰肠吻合口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胰肠吻合口漏(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最危险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一般为8%~19%,相关死亡率高达8%~40%。如何有效地预防胰漏是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1996年1月,彭淑牖等[1]设计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以捆绑取代缝合,避免遗留针孔,保证吻合口的密封性,经一系列临床证实,有效地避免了胰漏的发生[2-4],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誉。本文再谈谈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若干关键问题。一、捆绑式胰肠吻合术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机理为了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60多年来,众多外科学者致力于设计新的术式,从胰管结扎、胰管栓塞、到各种各样的胰肠吻合…  相似文献   

16.
胰肠吻合口的重建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重要的组成步骤,也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根据重建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胰腺-空肠吻合和胰胃吻合。根据胰腺残端与空肠吻合位置的不同,分为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在目前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胰腺-空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在胰漏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的差异。捆绑式胰肠和捆绑式胰胃吻合分别建立在经典胰肠(胃)吻合的基础上,操作简便,预防胰肠吻合口瘘效果确切。胰肠吻合口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包括胰腺质地和胰管大小等,胰管支撑管的放置可能有助于减少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消化道重建,应遵循简单、有效的原则,才能将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减至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探讨其实用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对165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行对比分析,比较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对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总胰瘘发生率13.9%.端端或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组(A组)、端侧黏膜-黏膜胰管空肠吻合组(B组)和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C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是23.1%(12/52)、18.8%(9/48)和3.1%(2/65).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血浆管引流量上优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吻合术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实用、便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其他吻合术式比较,探讨改良胰管空肠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进行的203例因恶性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其中A组86例,行改良胰管空肠端侧吻合;B组68例,行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C组49例,行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分别比较胰肠吻合手术时间、术后胰瘘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A、B、C三组胰肠吻合时间分别为(10.6±2.8)min、(19.9±3.6)min及(20.6±3.7)min,A组吻合时间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胰瘘发生率A组最低,为1.1%(1/86),B组为4.4%(3/68),C组为6.1%(3/49)。结论胰管空肠端侧吻合操作简便省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彭氏胰胃吻合术-Ⅰ型与Ⅱ型的比较(兼论Ⅲ型和Ⅳ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并比较4种类型捆绑式胰胃吻合术(bind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BPG),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共施行Ⅰ型BPG21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施行Ⅱ型BPG26例.除2例胰腺颈部肿瘤行胰腺中段切除外,其余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两型在操作中均切开胃前壁或胃残端(该切口可用作胃肠吻合口),将胰腺残端拉入胃腔后进行捆绑吻合。在此期间,同时设计了Ⅲ型BPG和Ⅳ型BPG,两者均避免切开胃前壁或胃残端,在胃后壁处进行胰胃捆绑吻合。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Ⅰ型BPG术后2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胃排空障碍,2例胆漏;Ⅱ型BPG术后1例出现腹水,2例胃排空障碍,1例腹腔出血;上述病人均经保守治疗而痊愈;2组均未出现胰胃吻合口漏,无死亡病例。结论:BPG具有胆胰分道、胰腺吻合口处于胃液平面以上有利于愈合、无论胰腺残端大小均可实施等诸多特点;4种类型BPG各具优势,但均可有效避免胰漏的发生,显著提高了胰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简化捆绑式胰肠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施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323例壶腹部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肠吻合均采用简化的捆绑式胰肠吻合:胰腺断端游离3~4 cm;将6号或8号硅胶导尿管插入胰管内4~5 cm,胰腺断端外硅胶管为6~8 cm,用可吸收缝线将其缝合固定在胰腺断端上;胰腺断端交锁缝合止血.将空肠断端外翻2~3 cm,电灼损伤黏膜1 cm;回复外翻空肠,在空肠断端的系膜及其对侧和两者的中点与胰腺的下缘、上缘及其之间的胰腺被膜各对称性地缝合1针;并将空肠套在胰腺断端后打结固定.在确定空肠完整地套在胰腺游离段上后,用1-0可吸收线将空肠断端捆绑在胰腺游离段上.消化道重建均采用Child法.结果 323例患者顺利完成了简化的捆绑式胰肠吻合;1例胰肠吻合口出血患者于缝扎出血点后第3天发生胰瘘,置管引流出院1个月后自行痊愈.2例胆总管下端癌和2例胰腺钩突部癌患者分别于术后3、6和8、11 d发生胰瘘,经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胰瘘发生率为1.5%(5/323).结论 简化的捆绑式胰肠吻合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可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