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治疗子宫腺肌症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清经燕  许润三 《中医药学刊》2003,21(8):1387-1387,1399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症(uterine adenomyosis,UAM),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向肌层良性浸润并生长,引起痛经、月经过多等症状的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又称慢性癌症。近年来,已将其划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祖国医学中无UAM这一病名的记载,但观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中医治疗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瘀血内停是发病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乃治疗的基本法则,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但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患者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治疗原则上应有差异,方能体现中医用药因人而宜、个性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AM)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弥漫或局限性病变[1],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增大,月经周期延长或经量多,进行性痛经,慢性盆腔痛,贫血和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4]。现代医学对AM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一种良性病变。近年来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多、子宫增大、不孕等。痛经为子宫腺肌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子宫腺肌症患者的痛经率高达64.8%--77.8%,主要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至月经结束。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临床以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有不孕表现。本病发病率日益升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子宫,适合于年龄较大且无生育要求者,但年轻有生育要求和要求保留子宫者难以接受。而药物治疗存在费用高、副作用大、停药后复发率高的缺点,疗效并不满意。因此开发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寻求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异位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1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近年来在我国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因其产生的继发性痛经、性交痛、盆腔痛、月经异常、不孕等,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迫切要求得到治疗。西医一  相似文献   

8.
少腹逐瘀汤灌肠治疗子宫腺肌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平 《中医杂志》2003,44(1):49-49
子宫腺肌症是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向肌壁内良性侵入,伴随子宫肌层弥漫性增生。以往曾认为是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侵入到肌壁的子宫内膜来自基底层,因此,常不受孕激素的影响,并且其组织发生、病史、临床所见及治疗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不同,所以不应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类型。本病多发生在35~50岁经产妇。笔者自1998~2001年对经门诊确诊为子宫腺肌症的患者32例,采用少腹逐瘀汤直肠灌注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少腹逐瘀汤直肠灌注治疗子宫腺肌症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梅  李亚平 《北京中医》2002,21(5):292-292
子宫腺肌症是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向肌壁内良性侵入,伴随子宫肌层弥漫性增生。以往曾认为是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侵入到肌壁的子宫内膜来自基底层,因此常不受孕激素的影响,并且其组织发生、病史、临床所见及治……  相似文献   

10.
红藤善治子宫腺肌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贞 《中医杂志》2007,48(7):625-625
红藤善散肠中瘀滞,为肠痈要药。笔者临床中用此治疗子宫腺肌症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何某,女,43岁,2000年5月10日初诊。自诉自月经初潮始即出现痛经现象,于第1天来经时疼痛难忍,症状逐年加重,口服消炎痛可暂时缓解。近半年来,症状进行性加重,经行1~3天内皆出现疼痛难忍,虽经服消炎痛及肌注解痉止痛药也难以缓解;须用麻醉药物方可缓解。经血量少色暗有血块,伴腰酸腹胀、肛门坠胀,舌淡暗、边尖有瘀点,脉沉细涩。证属气滞血瘀,方用:红藤40g,水蛭10g(冲服),艾叶10g,败酱草20g,当归20g,香附10g,牛膝20g,川楝子10g,三棱10g。于第1个月经前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子宫肌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甲基睾丸治疗,观察组45例采取米非司酮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及子宫肌瘤体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缩小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停药后量不多、稀发月经4例,无阴道出血,半年内无绝经发生。对照组阴道少量出血3例,经期缩短,经量减少6例,停药后平均15d月经复潮。治疗后观察组贫血者血红蛋白为(11.8±5.3)g/L,对照组为(8.7±6.9)g/L,贫血纠正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95.6%,对照组治愈率为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腺症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可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纠正贫血,诱导闭经,并发症发生率低,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加TDP照射方法对于子宫腺肌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加TDP照射方法治疗本病,选取太冲、太溪、三阴交,点刺合谷,腰腹发凉者加TDP神灯照射,并评定疗效。结果:23例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转7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结论:针刺加TDP照射方法对于子宫腺肌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一种病变,多发于30-50岁经产妇。患者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痛经为主要临床表现,痛苦较大[1]。西医药物治疗以性激素导致患者较长时间闭经为主要手段,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大,最终多选择手术治疗[2]。中医辨治有  相似文献   

14.
四物汤加味治疗子宫腺肌症5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峻英 《河北中医》1999,21(6):363-364
子宫腺肌症,亦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临床表现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继发进行性痛经及子宫增大为主。西医妇科以手术切除子宫为唯一根治手段。笔者运用四物汤加味治疗子宫腺肌症51例,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 51例均为经产妇,年龄31~49岁45例,≤30岁2例,≥50岁4例;病程最长3年,最短2个月,平均14个月。生育1胎3例,生育2胎8例,生育3胎以上40例。合并子宫肌瘤23例,合并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1.2 临床表现 继发进行性痛经,其痛固定不移,拒按,经血量多如崩或淋沥不断,经色紫黯有瘀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异位消”汤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50例接受中药“异位消”汤剂治疗,对照组患者50例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为92.0%(46/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0%(3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异位消”治疗子宫内膜异住症、子宫腺肌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17.
子宫腺肌症(abenomyosis),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可以和"外在"或主要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在不同部位其侵入范围和深浅或不同;后者异位内膜仅侵及某部分肌壁,形同子  相似文献   

18.
邢恺 《江西中医药》2009,40(4):19-19
中医文献中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病名,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痛经、月经不调、不孕及癜瘕范畴。何嘉琳主任医师是何氏女科第四代传人,全国名老中医,从事妇科临床40余年,经验颇丰,尤其是对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有其独到的一面。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子宫腺肌病为临床上常见病,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以中医辨证为主,结合月经生理,运用内服外用、针灸、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显著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因此,从治法研究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的进展,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以期对本病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子宫腺肌症是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向肌壁内良性侵入,伴随子宫肌层弥漫性增生。以往曾认为是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侵入到肌壁的子宫内膜来自基底层,因此常不受孕激素的影响,并且其组织发生、病史、临床所见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