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组织工程学技术治疗骨缺损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每年骨折和骨缺损的患者数以千万计,传统的骨缺损治疗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等.这些方法虽然在实验和临床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成果,但均因各种因素使其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3]:自体骨移植安全性高,有良好的骨诱导性,因而被认为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4-5],但供体来源往往有限,而且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同种异体骨移植植入后容易吸收,而且容易感染,排斥反应重;人工骨移植原材料孔隙率变异较大,成骨困难,而且来源有限.  相似文献   

2.
复合生物活性材料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骨缺损修复是骨科临床常见并涉及多方面理论和技术的难题 ,不论是先天性或外伤、感染、肿瘤造成的骨缺损 ,还是老年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萎缩 ,都将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畸形 ,对此 ,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是修复骨缺损 ,以恢复功能和矫正畸形。长期以来 ,骨缺损修复最常用的方法是自体骨移植。但自体骨移植取骨数量受限、影响供骨区生物力学强度和功能 ,增加患者创伤和痛苦 ,不易被患者接受。异体骨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容易取材 ,但其具有抗原性 ,可引起机体的排斥反应。为克服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的缺点 ,人们开始探索利用天然材料修复骨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异体骨和97例自体骨修复重建四肢长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比较两种方法愈合时间、骨性愈合评分(按Jorgenson标准)、并发症发生率及植骨失败率。结果异体骨重建组132例,4例因感染致植骨失败需行病灶清除灌洗加自体骨移植,10例发生局部排斥反应,其余118例患者术后骨缺损获得良好修复,愈合时间(17.6±1.9)周。骨性愈合评分2.7±0.5。自体骨重建组97例,9例出现供区疼痛、切口感染及局部皮肤麻木等供区并发症,骨缺损均获得良好修复,愈合时间(17.4±23)周,骨性愈合评分2.84±0.3。两组之间在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愈合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失败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移植重建四肢长骨骨缺损,均能获得满意结果且疗效相似。异体骨移植术后感染致植骨失败以及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而自体骨移植则多表现为供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等创伤,以及先天畸形、骨肿瘤、创伤后感染等引起临床骨缺损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主要采用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但以上方法仍存在种种不足:自体骨移植来源有限,取骨增加了患者痛苦:同种异体骨有传播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危险:异种异体骨移植一直存在免疫排斥这一难题.单纯人工骨移植往往只能起骨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1引言 由创伤、感染、肿瘤、先天畸形等各种疾病造成的大段骨缺损一直是修复外科领域所面临的难题。临床治疗骨缺损大多采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方法,但自体骨移植具有以创伤修复创伤及供体来源不足等诸多缺陷,而同种异体骨移植也有来源受限、价格昂贵、成骨能力较差、易被吸收、免疫排异反应剧烈、可能传播严重疾病等缺陷,这些都限制了大段骨缺损的修复[1]。  相似文献   

6.
骨移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修复骨缺损,目前全球对骨移植的需求非常高,每年至少进行220万次植骨手术。由于创伤、癌症、感染、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骨缺损不断增多,临床治疗中对骨移植物的需求也持续上升。自体骨移植和同种异体骨植骨是临床治疗骨缺损的常用方法,但慢性炎症、疾病传播和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阻碍了其发展。在临床迫切需求的驱动下,骨组织工程领域应运而生,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骨缺损被认为是一种理想方法。骨再生生物材料是一类可以支持骨组织在缺损部位的再生过程,同时在原位降解后能够被新生成的骨组织取代的组织工程支架。近年来,水凝胶、纳米纤维支架、3D打印复合支架等多种形式的骨修复材料已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围绕骨再生工程领域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理化性质和应用前景,为研发新一代组织工程支架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因严重创伤及骨肿瘤所致的骨不连、骨缺损严重影响人体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一直是骨科医生的难题。中国每年有数百万人面临骨不连、骨缺损痛苦。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难以满足临床上修复各种骨缺损的需要。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十分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寻找理想的骨支架材料成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焦点。异体或异种骨成为理想的骨支架材料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降低或消除骨的抗原性;二是如何保留其诱导和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作  相似文献   

8.
骨组织缺损是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植骨术已成为仅次于输血术的组织移植技术.但目前主要应用的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及人工替代品移植技术难以满足临床上各种骨缺损修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冻干骨作为修复骨缺损的骨组织工程材料,具有来源广泛、制作工艺成熟、便于保存及运输、免疫排斥反应小、生物力学性能良好、良好的骨传导性和较好的骨诱导性等优点,因此受到各临床外科医师及学者的极大关注,目前已成为异体骨移植最常用的材料之一.本文就目前对冻干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硅磷酸钙(Si-CaP)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与人体骨的无机成分接近。骨组织工程研究证实,Si-CaP能支持骨组织细胞迁移和分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可减少由环境变化引起的细胞损伤。但Si-CaP与植骨界面结合强度较低,无法塑形,易流失,且与自体骨相比,不具备成骨性能。尽管如此,Si-CaP由于具有独特的材料特性,仍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文主要就Si-CaP材料特性及其在骨缺损修复、脊柱融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单边外固定骨牵张延长器骨搬移治疗下肢骨缺损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开放性骨折往往会造成感染及骨外露,进而导致骨缺损.骨缺损在临床上是治疗的难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吻合血管的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等方法均可修复骨缺损,但方法比较复杂,且治疗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2.
<正>因为创伤、感染、骨肿瘤切除而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比较常见。骨不连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一直是困扰骨科医生的棘手难题。骨缺损的修复方法有多种多样。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修复骨缺损的最好材料,但来源有限。异体骨或异种骨移植,因免疫排斥反应而影响疗效,并可能传播疾病。因此,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日益发展,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已经逐步  相似文献   

13.
采用—80℃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缺损32例。四肢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2例,创伤性骨缺损6例,重建椎体6例,重建跟骨1例,异体骨加自体骨移植18例,单纯异体骨14例,大块异体骨移植14例。本组除1例感染失败,1例异体骨与宿主骨皮质端不愈合外其余30例切口Ⅰ期愈合,无排斥反应。X线片显示移植骨与宿主骨愈合良好,认为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骨肿瘤病段切除并骨缺损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修复切除骨肿瘤后的骨缺损肢体,恢复其功能。方法 采用特制人工金属假体,带血管蒂游离骨、异体关节、自体骨、骨水泥等修复骨缺损。结果 26例中应用带血管蒂游离骨或自体骨植骨术愈合最佳并且无复发;异体骨移植有一定的排异反应;骨水泥堵塞只适用于特殊部位骨缺损的修复;人工假体修复,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对某些良性骨肿瘤及低度恶性的骨肿瘤作病段切除后,选择适当的替代物修复缺损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骨肿瘤保肢术中如何重建大段骨缺损,一直是骨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1908年,Lexer首先将结构性同种异体骨移植运用于该领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证明,结构性同种异体骨移植相较于自体骨移植、瘤骨灭火再植、肿瘤人工假体、人工合成材料等其他骨重建方式,具有以下突出优点:①移植骨与宿主骨的外形匹配度较高;②具有一定骨诱导性及骨传导性,通过宿主骨组织的长入及爬行替代,具有“自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临床上由于创伤、肿瘤、感染、手术等所造成的骨缺损很常见,常需要植骨修复~([1])。传统的骨移植方法包括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两种。自体骨移植多采用患者自身髂骨,虽然免疫反应低,但供体有限,且增加患者的痛苦~([2])。异体骨移植虽然不受大小形状数量等限制,但存在较强免疫反应。近年来,骨组织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措施,它的兴起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希望。目前,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有很多,主要有各种金属~([3])、陶瓷~([4])及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相似文献   

17.
骨缺损修复的移植物按其来源,可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等,均存在自身的局限性。组织工程技术有望产生和人体骨类似的骨组织,解决目前骨缺损治疗的局限性。我们针对骨组织工程,就其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组织工程化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解决骨缺损修复时自体骨移植存在修复材料来源有限,异体骨移植又为爬行替代,存在愈合慢、假关节率高的问题。方法以兔骨膜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经分离、体外培养、传代,再粘附于冷冻干燥表面脱钙同种异体骨,共同复合培养,制作兔胫骨缺损,分异体骨移植组(对照组)、组织工程化异体骨移植组,术后2、4、6周各处死2只兔子,大体观测骨痂大小及硬度;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了解其愈合快慢及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炎性明显较轻,细胞生长活跃,缺损愈合快。结论组织工程化同种异体骨移植能解决骨缺损修复时自体植骨材料来源有限,特别是在小儿及骨缺损大时修复材料的来源问题;同时,植入的异体骨又具有支架及自体成骨细胞活性,使植入的异体骨愈合加快,克服其愈合慢、假关节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围神经及骨代谢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感染、肿瘤等疾患常常造成骨组织缺损,引起功能障碍。其临床治疗可采用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异种骨移植等方法,但这些方法由于供源有限、免疫排斥、感染等原因,故均有其局限性。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骨组织工程技术及产品应用于临床,修复患者骨缺损。植物神经纤维随支配骨的脊神经和骨滋养动脉进入骨组织,通过分泌包括神经肽在内的多种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影响骨的营养和代谢状态以及血管的发生和长入。我们在总结血管、周围神经系统和各种肽对骨代谢的影响后,为寻求一种生理环境下更接近体内自然状态的组织工程骨愈合方式,提出了组织工程骨的神经化构建观点,对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方法、现状、前景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自体骨移植是脊柱融合、创伤或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自体骨移植存在取材有限、失血、延长手术时间、增加病人痛苦等缺点,而且会引起取材部位并发症。为了减少自体骨供区并发症,提高骨缺损修复能力,各种具有骨传导/骨诱导潜能的自体骨替代材料应运而生,主要包括成骨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三类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