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初发腔隙性脑梗死与血脂、Lp(a)、ApoAⅠ及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初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1例,同期59例性别和年龄相仿的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均做血脂、Lp(a)、ApoAⅠ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分别对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血糖、Lp(a)、ApoAⅠ、纤维蛋白原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腔梗组和对照组之间血尿酸、血糖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梗组和对照组总胆固醇、HDL-C、LDL-C、ApoAⅠ、纤维蛋白原和Lp(a)、甘油三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积极监测血脂水平,及时采取降纤、抗凝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发病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LI)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检测110例老年LI患者血清血脂6项指标水平,并与对照组75例结果进行比较。具体检测的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100(ApoB100)。结果老年LI组TG、TC、LDL—C、ApoB10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ApoA1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老年LI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其中TG、TC、LDL—C及ApoB100水平与疾病呈正相关,HDL—C、ApoA1水平与疾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LI)与脂质代谢的关系.方法:选择腔隙性脑梗死11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体蛋白A-1(ApoA-1)、载体蛋白B100(ApoB100),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G、TC、LDL-C、ApoB100水平:病例组分别为(1.68±1.83)mmol/L、(5.19±1.06)mmol/L、(2.87±0.63)mmol/L、(1.04±0.95)mmol/L,对照组分别为(1.14±0.33)mmol/L、(4.78±0.52)mmol/L、(2.64±0.32)mmol/L、(0.73±0.09)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HDL-C、ApoA1水平:病例组分别为(1.20±0.28)mmol/L、(1.17±0.23)mmol/L,对照组分别为(1.48±0.30)mmol/L、(1.29±0.16)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LI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参与了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高脂血症是其中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证实,高水平的Lp(a)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不受年龄、性别、高血压、其他血脂及发病时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及脂蛋白(a)(LPa)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清Fib、CRP及LPa检查。结果①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76.09%;②颈动脉硬化组各指标均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0.05);③将检出颈动脉硬化的患者按其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可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混合性斑块组,软斑块组和混合性斑块组CRP高于硬斑块组(P〈0.05);采用半定量法将患者按斑块严重程度分组,结果发现,随着病变程度加重,患者血清Fib、LPa、CRP浓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三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CRP及脂蛋白(a)在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诊断及病情判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至2018年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并检测血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脂蛋白[(296±3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8±0.09)]mmol/L及血纤维蛋白原[(3.51±0.07) mmol/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47±14)mmol/L,(3.18±0.09)mmol/L,(3.51±0.0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血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监测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Lp(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Lp(a)的结构、生理功能、Apo(a)的基因表达、Lp(a)的不均匀性,合成与分解代谢、药物激素等对Lp(a)代谢的影响,Lp(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等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及脂蛋白(a)(LP(a))的水平变化,探讨三者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56.3±5.9岁)和对照组30例(58.2±5.8岁)进行血浆D-D、Fg及Lp(a)的联合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血浆D-D,Fg及LP(a)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Fg及Lp(a)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病情越严重。结论血浆D-D、Fg及Lp(a)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深支梗死引起脑组织小的梗死灶,老年人多见。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缺血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近年来已受到人们重视,现将我院1998~2003年经临床和CT证实的60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性49例,女性11例。年龄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合并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23例,依据血压水平分为A,B,c组,50例血压正常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D组),比较4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行超声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斑块及内膜光滑度和连续性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组年龄、脉压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冠心病、糖尿病患病率,体质量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较D组增高(P〈0.05),A,C组吸烟率、空腹血糖较D组增高(P〈0.05),B组三酰甘油水平较D组增高(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与脉压差、年龄和吸烟相关;A,B,C组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明显高于D组。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应早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病率日益增多。随着对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除引起患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外,还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终致血管性痴呆。目前研究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的诊断及对老年人的危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份住院62例LI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住院次日行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脂分析等检测,对血压过高及血压波动大的患者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有12例患者进行超声诊断仪检查双侧颈动脉。结果经CT检查46例LI为多发性,16例为单发性,有12例行超声诊断仪检查双侧颈动脉,发现有9例存在不同程度血管腔内有斑块、狭窄,经综合治疗后,单发性LI症状改善明显,尤其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而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者,效果较差,亦有无改善者。多发性病灶46例患者大部分较入院时症状有改善,但有伴发病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LI是危害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多发,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是防止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急性多发性与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lacunar infarction, AMLI)与急性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single lacunar infarction,ASLI)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AMLI患者(AMLI组,62例)与ASLI患者(ASLI组,237例)的危险因素差异,并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MLI组中有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内动脉狭窄2项危险因素的例数明显多于ASL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2项危险因素与AMLI均呈正相关而与ASL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和心房颤动与AMLI有关,提示这2项危险因素在AMLI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11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6项指标,并随机抽取83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各项指标均明显增高,其中血流变学低切粘度和红细胞压积、血脂中TG、TC、LDL-C、ApoB100水平增高显著,HDL-C、ApoA1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0.01)。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粘滞度明显异常,并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其中血流变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TG、TC、LDL-C及ApoB100水平与疾病呈正相关,提示对中老年高危人群进行上述指标监测有助于脑血管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治疗急性局灶性和腔隙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斌  李协 《临床荟萃》2001,16(22):1012-1012
近年来 ,如何降低脑梗死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成为当今重要课题。我院自 1998~ 2 0 0 0年用高压氧治疗局灶性和腔隙性脑梗死 10 2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治疗组 10 2例 ,男 6 5例 ,女 37例 ,年龄 36~ 85岁 ,平均 6 5 .6岁。一侧基底节腔隙性梗死 30例 ,多发性腔隙性梗死 6 0例 ,一侧脑叶梗死 12例 ,均于发病 1~ 7天内住院治疗 ,平均 3 .7天。对照组 98例 ,男 6 3例 ,女 35例 ,年龄 39~ 82岁 ,平均 6 7.2岁 ,一侧基底节腔隙梗死 31例 ,多发性腔隙性梗死 5 0例 ,一侧脑叶梗死 17例。均于发病 1~ 6天住…  相似文献   

16.
17.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系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引起的脑干和大脑半球脑深部白质的缺血性微梗死[1],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后由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小软化灶.“腔隙”一词最早于19世纪30年代末被用作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1965年,Fisher将“小而深的脑梗死”定义为腔隙性脑梗死,且将腔隙性脑梗死作为脑梗死的亚型进入到脑血管疾病的分类[2],且随着CT及MRI等影像学的迅猛发展,为其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等部位[3],梗死灶的直径一般为2~15 mm,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4]。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血压动态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CLI)患者的血压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将57例Ⅲ期EH患者分为两组:30例合并CLI者为观察组,27例无CLI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作血压动态变化的测定,比较两组间各血压动态变化值的差异。结果在合并CLI的EH患者中,夜间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无CH的Ⅲ期EH患者(P=0.025);在所有Ⅲ期EH患者中,无论有无CLI,其血压昼夜节律均明显异常(收缩压夜间下降率ASBP及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ADBP均〈10%),但合并CLI者ASBP及ADBP均显著低于无CLI者(P值分别为0.008和0.035)。结论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血压下降率与CL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已成为脑血管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占脑梗死的19%.我院统计占27%。本文对经CT证实300例腔隙性脑梗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经期前后血清脂蛋白(a)[Lp(a)]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 本组女性高血压患者124例,分绝经前及绝经后组。测定空腹静脉血中Lp(a)、总胆因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将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及高血压患者绝经前后组间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Lp(a)、TC、LDL-C均高于对照组,HDL—C、HDL-C/TG则低于对照组;高血压绝经后组,Lp(a)、TC-TG-LDL-C均高于绝经前组,HDL-C/TG低于绝经前组。结论 高血压患者绝经后,血清Lp(a)、TC、TG、LDL-C增高,HDL-C/TG比较绝经前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