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某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维持治疗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2001年以来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维持治疗情况的变化。方法将嘉定区2007年7月底的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维持治疗的变化情况与2001年到2006年的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维持治疗情况进行比较,了解本区2004年8月1日实行对贫困精神病患者门诊免费送药后,患者药物治疗率的纵向变化情况。结果免费送药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率明显提高,2007年比免费送药前的2003年提高了33.09%。结论提高药物治疗率对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药物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影响,使这种药物的作用发生改变,不管这种改变是否导致了有利或不利的效果.这类两种或多种药物的合并效果不可能是简单的总合,不与单用一种药物时所产生的个别效果的总合相等.药物相互作用的机理一般药物与精神药物相互作用时,涉及下述四种机理:1.吸收作用的变化;2.受体部位药物作用的改变;3.生物变态的变化;4.排泄作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戒断后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影响这些变化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本综述了苯二氨Zhuo类药物依赖戒断后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影响这些变化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正常人服氯氮平后脑电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正常人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应用定量药物脑电图对7例正常人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结果:口服一次量25mg氯氮平后,在2 ̄4小时出现明显脑电变化,主要变化为δ及θ频段能量增加,α2频段能量减少。结论:定量药物脑电图能反映人脑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6.
阿片类药物成瘾长期困扰着人类,然而导致成瘾的神经机制以及某些容易成瘾的个体遗传因素始终不甚清楚。以往人们广泛接受的药物成瘾的一些理论,在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通过戒断症状对药物成瘾作用进行基本解释,认为:长期接受成瘾性药物刺激的某些神经元发生了适应性变化,突然停药或给予成瘾性药物的拮抗剂,将导致神经元已经形成的适应性改变破坏。这种适应性变化在被动给药和自发给药的实验对象中都会出现。然而这种单一的解释是不全面的,因为在成瘾机制中,遗传、药理学机制、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分型与治疗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出血性转化患者48例,并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ECASSⅡ)的CT分型标准分为出血性梗死(H I)和脑实质出血(PH)。30例H I患者在发现HT后继用抗血小板药物;11例H I患者及7例PH患者则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随访至出院时观察病情变化。结果继用抗血小板药物的H I患者中,8例病情好转,22例病情无变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H I患者中,2例病情加重,9例无变化。7例PH患者均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例病情无变化,2例好转。结论 HT患者的治疗应结合CT分型。对H I患者可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对PH患者应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不需使用止血药。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药物疗效的生物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近年来对分裂症药物疗效的预测研究颇为盛行。本文主要介绍免疫学及精神生理学、环一磷酸腺苷、酶活性及脑电图等生物学变化与预测药物疗效的关系。免疫学和精神生理学精神分裂症病人免疫学某些变化特征,对药物疗效的预测具有一定意义。Кузнецов等曾发现,分裂症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其血清内可出现对于该类药物的抗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创伤后神经递质和内分泌变化;目前已经完成及未来几年将要完成的有关PTSD药物预防方面的随机对照试验;最后展望有关PTSD药物预防方面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神经生理和生化方面研究抗精神病药物,有助于阐明其治疗效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了解到抗精神病药物能对神经系统的不少位点产生各种效应;而这种在细胞外表的受体能够识别神经递质、激素与药物的蛋白质大分子,就是一种位点。这种受体如若受到激动,便会导致细胞内一系列的变化,而若受到某种药物的拮抗,这些变化便会受到阻抑。抗精神病药物就具有阻抑,而不是激动各种不同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条件回避反应模型是一种实验性药物评估手段,通过测量经抗精神病药物处理后的动物行为学变化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本文简述条件回避反应模型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神经系统也和其它组织一样,可以由药物作用而引起疾病,这种疾病可以因神经系统对药物的过敏及药物的代谢或循环作用所造成,神经系统最易由血液供应的变化而产生损害。现将临床常用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03—2013-05我院诊治的120例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在药物治疗前12h及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细胞因子,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药物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IL-18、hs-CRP、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的水平产生显著变化,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94.2%。结论通过药物治疗,显著改变了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桂勤  陆峥 《上海精神医学》1999,11(3):165-165,171
众所周知,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大,不仅可引起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而且更多见的则是各种心电图异常。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影响的相关因素研究,国内报道甚少。作者对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EKG的影响进行了动态观察,并对EKG的异常变化与性别、剂量、病程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药物依赖患者大脑皮层组织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物依赖患者大脑皮层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对24例不同的药物依赖患者中的7例在立体定向手术时取右侧脑额叶脑皮层组织,用日立H600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脑皮层组织中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突触、髓鞘等出现Galgi器发达、脂褐素沉着、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变性、空泡形成等变化,呈慢性变性、缺氧、坏死等改变.结论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中毒性、缺氧性脑疾病.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体重的影响及与血清瘦素(lep-tin)和催乳素(PRL)浓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对服用利培酮和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血清leptin及PRL的测定,并同时观察了体重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出台后,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的演变情况.方法 采取整群入组法,调查我院2008年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并与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出台前的2003年比较.结果 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增多,临床药物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结论 治疗指南的出台,对临床用药起到了规范作用,抗精神病药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述磷酸钙骨水泥作为药物缓释载体负载不同药物前后的特征性变化,分析药物缓释体系的动力学原理及其影响药物缓释的因素,评述磷酸钙骨水泥药物缓释体系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新进展。 资料来源:检索人为第一作者,检索文献时限为1985/2009,检索数据库为CNKI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中文检索词为“磷酸钙骨水泥,药物载体,缓释”;英文检索词为“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Drug delivery system, Release”。 资料选择:①文章所述内容与磷酸钙骨水泥密切相关。②有关磷酸钙骨水泥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 结局评价指标:磷酸钙骨水泥作为不同药物的缓释载体时其理化性质的变化,药物释放动力学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骨骼修复材料。从不同药物对磷酸钙骨水泥理化性质,药物缓释动力学,组织相容性等方面考查显示,它是药物良好的缓释载体。然而,由于磷酸钙骨水泥药物载体体系的抗压强度和黏合性能较差,仅能用于非负重部位骨缺损的修复,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而此方面的研究目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结论:以磷酸钙骨水泥为载体的药物缓释体系是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植入生物体内骨骼后可以达到修复骨缺损和药物治疗的双重目的,从而配合全身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磷酸钙骨水泥药物缓释体系在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骨折、骨不连和人工关节置换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磷酸钙骨水泥;药物缓释体系;骨缺损修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26  相似文献   

19.
抗精神病药物能引起一系列的细胞膜物理与化学功能改变,包括细胞膜膨胀、渗透脆性降低、流动性改变、离子泵功能变化、受体敏感性改变等。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的产生,都可能与药物对中枢神经细胞膜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成像为抑郁症患者对于不同机制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时的脑结构及脑功能改变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证据,也是预测不同机制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国内外不同机制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时,头颅磁共振影像学的变化进行综述,并再对国内外头颅磁共振对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时疗效的预测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