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孟睿 《中国科学美容》2011,(18):162-162,170
目的对健康体检人群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进行分析,为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800例体检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0例体检心电图中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1256例,占69.78%,异常心电图544例,占30.22%,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失常、ST-T改变、传导阻滞、早搏等。结论定期检查心电图对早期发现和诊断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联合应用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12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检测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等指标和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并联合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连续佩带记录器24 h。 结果入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首发心血管症状者52例(占41.6%),首发消化道症状者22例(占17.6%),首发呼吸道症状者36例(占28.8%)。常规心电图检出各种心律失常98例共147种,动态心电图检查阳各种心律失常110例共199种,联合检测各种心律失常121例共207种,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测心律失常种类和例数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单独检查(χ2= 3.146,P = 0.039)。心肌酶和心肌肌钙蛋白、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联合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律失常阳性率分别为63.2%、78.4%、88%和96.8%,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几种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081,P = 0.023)。入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病种类前5位分别是房性早搏、室性早搏、ST段改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和QRS低电压。 结论常规心电图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测综合分析可提高心律失常的诊断率,对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舟山渔民健康体检者心电图的异常发生率,以便及早发现心血管疾病。方法把参加健康体检者按两个年龄段分组,进行心电图对照分析,揭示心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2580例受检者中正常的心电图占79.77%,异常心电图占20.23%。其中青年组异常心电图比例为17.18%,中老年组为22.97%。结论渔民急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积极治疗,以便提高渔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探讨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9例体表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男87例,女22例,年龄34-83岁,常规12导连心电图符合心肌缺血可判断为心电图阳性.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冠脉直径减少≥50%,判断为阳性.结果:109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63例,阴性46例,与冠脉造影为对照,心电图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68%.心电图与冠脉造影两种检查方法在冠心病的检出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均为冠心病的诊断方法,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不能仅凭心电图或冠脉造影确诊或排除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血管病急诊病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用经临床医生筛选的200例病情危急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普通心电图检查对比.结果:200例病人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是危急重症病人较可靠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钟瑾 《中国科学美容》2011,(19):186-187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85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心电图表现。结果脑梗死合并的心电图异常最常见的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异常可随患者病情的减轻而好转或消失,并与患者的年龄及病情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应重视急性脑梗死患者,尤其是老年及重症患者心电图异常的早期发现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临床特点,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常规实施12导心电图检查,并对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异常心电图139例(93.91%),正常心电图9例(6.08%)。出血部位:基底节区82例,丘脑34例,脑干11例,脑室9例,小脑12例。异常心电图中出血量≥60 m L者99例。心电图异常呈现多种化,括心律失常、病理性Q波、左室高电压、肺型P波及ST-T延长等。异常类型比例较大为:心律失常55例(39.57%)及ST-T异常50例(35.97%)。丘脑和基底节区壳核部位出血心电图异常率高(76.98%)。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异常心电图发生率高、变化复杂,在有效控制出血的同时应加强患者心电图监护,有效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骨折患者心电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11月本院60岁以上骨折患者共计155例,均接受两次心电图检查。结果①第一次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异常者共113例,占72.9%,第二次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异常者共95例,占61.3%;②合并脏器损伤的老年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为94.7%;③头颅和躯干部位骨折的老年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7.3%和80.6%;④ST-T缺血性改变及病理性Q波可能与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相关。结论老年骨折患者心电图改变与患者骨折部位、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相关。心电图上ST-T缺血性改变及病理性Q波等异常心电图改变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心电图检查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婴幼儿心电图检查的配合率及减少镇静剂的使用.方法 将200例行心电图检查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改变心电图检查室的环境,加强心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检查配合81例,使用镇静剂19例;对照组检查配合26例,使用镇静剂7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心电图检查中实施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儿的配合率,并能降低镇静剂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伤常伴有心电图变化,并可能影响患者预后.过去虽有报道,但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对本院近3年来的108例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颅脑外伤的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PICC置管的501例患者行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依据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变化,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最佳位置,记录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显示的导管最终尖端位置、是否调管及调整长度等。结果 501例患者通过生理盐水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到位率为100%,稳定率为97.4%,准确率为98.6%;心电图定位导管放置长度与体表测量长度一致者49.3%,导管放置长度与体表测量长度不一致50.7%,波动在±3.0cm。导管置入欠佳者均调管至最佳位置。结论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尖端定位,能有效提高腔内心电图定位效率及准确性,杜绝导管异位发生,保障患者PICC置管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医院心电图ST-T改变早期诊断冠心痛的可能性.方法:对50例有ST-T改变的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静态心电图,并对ST-T改变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转诊三级医院确诊冠心病例数为41例,符合率82%.无动态变化的患者确诊冠心病例数为3例,符合率6%.未确诊排除冠心病例数为6例,占12%.结论社区医院心电图ST-T改变有动态变化诊断冠心病可靠性大,应尽早转诊三级医院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以免造成诊断失误,失去早期正确治疗的机会,避免医疗纠纷,对社区医院执行双向转诊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电图识别能力。方法成立培训小组,自编教材,采用病例导入式及多种教学技法对心内科18名护士进行20学时(业余时间)的心电图知识培训。结果18名护士心电图理论、操作及实例分析一次考核合格率88.9%~100%,不合格者经补考均达标;均能独立完成住院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论针对性综合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伴有窦性心动过缓及心肌缺血发生比率及其术后的心电图改变。方法手术前后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异常者定期随访。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0例慢性胆囊炎病人手术前后心电图所示的窦性心动过缓与心肌缺血性改变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窦性心动过缓53例、心肌缺血46例。随访资料完全者93例,其中恢复正常85例,好转3例,无改变5例。治愈好转率达95%。结论慢性胆囊炎对心脏确有一定影响,对慢性胆囊炎,特别是已有心电图异常改变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胆囊炎伴有窦性心动过缓及心肌缺血发生比率及其术后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手术前后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异常者定期随访。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0例慢性胆囊炎病人手术前后心电图所示的窦性心动过缓与心肌缺血性改变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53例,心肌缺血46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度妊高征的心电图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46例1994年2月~1999年11月住院的重度妊高征患者入院时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结果 46例重度妊高征患者中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者32例,异常心电图中有ST-T波异常、Q—T间期改变、左前分支阻滞者13例。结论 重度妊高征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及时有效地采取解痉、降压、镇静等综合治疗,尤其是终止妊娠之后心脏负担减轻,心肌缺血得以改善,心电图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100例患者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做好准备工作,连接心电图监护仪,在心房内心电引导下置管,置管过程中仔细观察心电图指征,置管后X线定位检查。结果90例置管过程中心房内心电图显示高P波,5例经调整体位后出现高P波,3例无高P波显示(经X线摄片定位调整PICC位置)。2例置管失败,改常规方式置管。随访1个月,13例发生静脉炎。结论使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前,对患者心电图进行评估、熟练掌握心房内心电图引导置管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术前术中心肺功能测定与全肺切除术后心肺功能的关系 ,作者对 43例病人进行术前、术后测定FEV1%、FVC %、活动平板心电图 ,及术前、术中、术后测定血氧饱和度 (SPO2 )和心电图 ,术中采用健肺单侧通气导管给氧。经过术前、术中、术后 1周及三个月的各项指标的测定比较 ,发现在FEV1% <5 0 %、FVC % <70 %时 ,全肺切除术后肺功能变化较大 ,易引起呼衰 ,SPO2 的测定也证实该结果。术前、术后对心电图、活动平板心电图测定与围手术期心电图测定结果相符。认为围手术期用SPO2 及心电图可代替心肺功能检查 ;术中单侧健肺通气的SPO2 及心电图测定可基本反映全肺切除术后的心肺功能可为术中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的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例.结论:心电图检查应列为常规,以便在第一时间确诊,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20.
李燕林  丁莉  陈琴 《护理学杂志》2008,23(21):77-77
中专护士教学大纲对心电图知识的讲授不作要求,大专护士学习心电图知识的时数仅为12~16学时/年,导致护士不能正确识别心电图波形,对监护重症患者带来困难.为此,笔者采用3种教学方法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培训,以探讨最适宜的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