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炎性反应在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主要考虑是由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和炎性反应共同引起。已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壁中存在的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且可分泌多种效应分子,削弱和破坏血管壁结构。因此,研究不同亚型的巨噬细胞及其效应分子在颅内动脉瘤病理生理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差异,将为探索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和有效的靶向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目前仍不清楚,对这类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很多争论.文章回顾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因素、诊断和治疗的风险效益评估,旨在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诊治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以颅内动脉局部瘤状突起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学涉及到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当前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有限,除外科干预外,尚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对于未达手术指征的微小动脉瘤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药物减轻局部动脉瘤炎性反应过程,可能延缓颅内动脉瘤的扩张,减少动脉瘤破...  相似文献   

4.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致残率高.UIA诊疗过程包括动脉瘤检出、评估破裂风险及治疗获益、治疗策略选择及术后随访等,对UIA的全面了解和精准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该疾病.2015年美国卒中协会出版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此后关于UIA的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但目前仍缺乏...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细胞外基质重塑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重要的蛋白水解酶,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MMP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体内、外异常表达进行了研究,希望找出二者的明确关系,为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治疗提供帮助。文章从颅内动脉瘤的病理学改变、MMP的异常表达以及MMP调节异常等方面探讨MMP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其形成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建立兔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探讨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制,对临床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A造影影像及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用创伤与显微外科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假性动脉瘤动物模型,其形成分为动脉瘤破裂出血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假性动脉瘤形成期及假性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DSA血管造影时可见其影像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双腔、瘤囊顶鼓出小泡等表现,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见:①GDC只能进入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并将其栓塞,完全不进入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透视下见未充填GDC的瘤腔内有造影剂滞留;②GDC完全填塞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部分填塞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③GDC将靠近与远离载瘤动脉的两个瘤腔完全填塞。以上3种病变在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消失。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形成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形成过程分为动脉瘤破裂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形成期及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对伴有假性动脉瘤的颅内真性动脉瘤尽早行病因治疗是防止再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肌肉包裹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一种治疗方法。意大利的Policlinico等医师回顾性分析了9例不适合夹闭和栓塞的破裂动脉瘤患者的资料。他们对8例进行自体肌肉包裹治疗,对术后再出血率、死残率、动脉瘤大小和形态的变化以及炎性反应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炎症参与了许多血管性疾病的发病过程。血流动力学引起血管壁炎性因子激活,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激活血管壁炎性级联反应。炎性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浸润并分泌的酶类逐渐使血管壁薄弱形成动脉瘤甚至导致其破裂。因此,炎症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未破裂动脉瘤以及有临床症状但未出血的动脉瘤。该类动脉瘤虽未破裂,但都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破裂风险因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应通过综合评价各种危险因素来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细胞外基质重塑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重要的蛋白水解酶,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MMP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体内、外异常表达进行了研究,希望找出二者的明确关系,为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治疗提供帮助。文章从颅内动脉瘤的病理学改变、MMP的异常表达以及MMP调节异常等方面探讨MMP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预测破裂风险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4例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颅内动脉瘤有、无破裂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包括高宽比(AR)、动脉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入射角]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壁面剪应力(WSS)、振荡剪切因子(OSI)、相对滞留时间(RRT)]。结果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11例,未破裂13例。破裂组患者AR、SR及入射角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而OSI、RRT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AR、SR、入射角结合血流动力学参数WSS、OSI、RRT有助于评估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4和核因子(NF)-κB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收集18例动脉瘤标本,根据Hunt-hess标准分为破裂组10例、未破裂组8例;取开颅夹闭术中获取入路同侧血管10份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光镜和电镜观察标本病理学改变,α-actin染色结合电镜观察计算出血管平滑肌细胞密度;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TLR4、NF-κB、CD6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标本中TLR4、NF-κB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动脉瘤血管壁分布有少量阳性平滑肌细胞,而正常血管壁平滑肌细胞α-actin染色几乎均为阳性,其中破裂组、未破裂组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破裂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密度明显低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未破裂组TLR4、NF-κB、CD68、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破裂组明显高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未破裂组TLR4和NF-κB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破裂组明显高于未破裂组(P<0.05)。结论 TLR4/NF-κB信号通路在血管内皮损伤介导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炎性反应和平滑肌细胞介导的退行性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发生和破裂的高危因素,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约占43.2%。而高血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尚不清,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情况也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部CT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共发现8例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我们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价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血管痉挛,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研究表明,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动脉瘤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存在显著相关性.筛选特定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作为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进而指导临床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该文就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预测因素的...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破裂出血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建立良好的动脉瘤动物模型是研究颅内动脉瘤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基础.兔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作动脉瘤模型动物.文章主要介绍兔颈部动脉瘤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其形成和破裂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细胞因子是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学过程.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病理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文章着重阐述了细胞因子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滋养血管是一种存在于血管壁内的特殊微血管结构,对血管壁的生理、病理改变起重要作用。滋养血管在颅内动脉瘤病理样本中普遍存在,未破裂与破裂动脉瘤的滋养血管微结构不同。心脑血管领域关于血管新生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可为颅内动脉瘤滋养血管的发生发展研究提供借鉴。该文从滋养血管对血管壁的生理作用、颅内动脉滋养血管的分布、颅内动脉瘤滋养血管的临床意义以及影响颅内动脉瘤滋养血管的可能因素4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干预颅内动脉瘤滋养血管的发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2.5cm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在临床上,巨大动脉瘤虽仍可分为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但后者的年破裂率显著高于直径〈1.0cm的动脉瘤(年破裂率为0.5%~1%),且破裂后病死率高。在确诊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中,年出血率达8.6%,5年内的出血率〉4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颈内动脉虹吸部解剖特点及其与动脉瘤破裂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1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动脉瘤破裂情况将其分为破裂组(67例)和未破裂组(105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动脉瘤的形态和位置,以及动脉瘤测量指标和颅内动脉瘤所在侧的颈内动脉虹吸部的测量指标。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的比例显著高于未破裂组(47.76%vs 8.57%,P<0.05)。破裂组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前弯角和前上弯角大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形态不规则(OR=5.722)和较大的颈内动脉虹吸部前弯角(OR=1.195)是促进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颈内动脉虹吸部前弯角>29.38°时提示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可能性显著增大。结论 颅内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和颈内动脉虹吸部前弯角增大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在2%~4%之间.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逐年增高.动脉瘤自然病程的研究对于神经外科医师评价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患者与未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患者在自然病程上有着显著差异.颅内动脉瘤的年破裂率在0.066%~2%之间.影响动脉痛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生长部位、是否为多发性、生长速度,以及症状和患者的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和吸烟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