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男性性功能障碍与脊髓损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男性性功能是人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性刺激的认识整合和生理反应必须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 ,中枢或外周神经功能紊乱也许会损伤男性性功能。本文对男性性活动的正常的神经解剖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 ,及由于脊髓损伤、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和帕金森病等引起的性功能障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C1)能够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而治疗ED的一线药物西地那非对此类患者是否吲样有效呢?Schmid DM等人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对41名SCI所致ED患者进行了研究。根据既往病史、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和神绎系统检查进行忤功能评估,使用视听刺激和震动装置引起反射性勃起来测试心理性勃起能力。并同时进行神经,上理检查和膀胱内压测定。所有患者均接受阴苇海绵体注射前列腺素E1以排除主要的器质性疾病。最初3次给予患者50mg两地那非,之后的剂量将根据患者自身反馈调整,结果显示,38名患者(93%)使用万艾可有效,  相似文献   

3.
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检测,其在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诊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包括:阴部体感诱发电位、海绵体肌反射、皮肤交感反应、海绵体肌电图等,在ED和早泄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男性勃起和射精中枢相关脑、脊髓、外周神经通路机制复杂,阴茎神经电生理技术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仍未被临床广泛接受与开展,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本研究中心的相关工作作一综述,以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863年Eckhardt首先在动物模型应用电刺激骶神经分支产生阴茎勃起。1936年Gunn首先在动物用电刺激产生射精。 1931年Learmanth开始研究人的电射精,刺激男性骶前神经同时置膀胱镜入尿道,电刺激下可见排精。1948年Horne等报告C_5脊髓损伤及马尾病变病人,除3例手淫取精外,其余均经电刺激收集到精液。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继发性病变如氧化应激、凋亡等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损害.microRNAs(miRNAs)是一类新型的小非编码RNAs,其通过沉默翻译或干扰靶mRNAs的表达调控蛋白质的产生和细胞功能.SCI改变了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等许多继发性损伤相关的miRNAs的表达.本综...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相应改变。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损伤主要指机械性外力对脊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激活包括Notch信号在内的多种信号通路。研究证实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不利于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和症状改善,其机制包括抑制神经元分化和轴突再生,促进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和促炎因子的释放,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以抑制Notch信号为靶点治疗脊髓损伤已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治疗策略。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通过药物、细胞移植或转基因技术来调控Notch信号,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从而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将对Notch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加以总结,同时归纳近年来通过干预Notch信号通路来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以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创伤严重度(ISS评分)为20~57分,平均(34.60±3.57)分。平均受伤部位约3处。脊髓损伤节段L1-L5,其中单节段损伤29例,2节段以上损伤13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8例,B级7例,C级12例,D级15例。均采用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年4个月,腰背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生活可自理,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植骨均融合。随访时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5例,B级4例,C级6例,E级27例。27例神经症状完全恢复,8例有1级以上恢复,7例无变化。结论: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急诊应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神经功能,减少残疾。  相似文献   

9.
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了2007年度科学领域的十大发现,其中干细胞领域研究位列十大科学发现的榜首.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相似文献   

10.
11.
脊髓监护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脊柱脊髓手术的增多、手术难度及器械复杂性的上升,因手术引起的医源性脊髓损伤和神经根损伤时有报道[1],其发生率虽低但后果严重。怎样如心电监护一样,利用生物电技术监护麻醉状态下脊柱手术过程中患者脊髓功能的变化,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理想的术中脊髓监护是在手术的关键步骤向术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并协助术者完成侵袭性的手术,在脊髓还没有造成永久性损伤前及早识别脊髓的功能障碍并立即采取预防措施。最初人们应用唤醒试验来了解脊髓的功能,因其不能及时反应手术情况,需中止手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近来很少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om…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素在脊髓损伤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脊髓损伤后前列腺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着重论述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作用机理等。由于前列腺素在脊髓创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相当重要,期望通过影响前列腺素的代谢来治疗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3.
神经元胞外基质网络是由细胞外基质分子高度凝聚且环绕神经元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在维持神经元性能、保护神经元免受有害物质的影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然而,在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胞外基质网络形成一道包裹在神经元外,限制神经可塑性的物理屏障,阻碍神经元轴突再生和髓鞘形成,同时,也会促进局部神经炎症吸收.本文主要阐述神经元胞外基质网...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的修复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神经干细胞、带有外源基因的神经干细胞、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16.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代谢,增殖与存活,血管生成,延缓细胞衰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另外,mTOR信号通路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及修复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mTOR信号通路相关抑制药物相继问世,并在免疫抑制和抗肿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mTOR信号通路的细胞分子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调节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中产生神经保护、神经再生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SCI)是骨科临床工作中一种常见损伤,死亡率和致残性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可是SCI的治疗至今仍缺乏有效措施,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国内外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近年来NSCs修复SCI的实验研究主要分为外源性NSCs移植和诱导内源性NSCs神经发生两种方法,最新的观点认为外源性NSCs移植本质上只是改善了脊髓损伤后的内环境,最终是通过内环境的改善而促进内源性NSCs的神经生发达到修复效果[1~3].神经生发往往伴随着血管生发,并且血管内皮细胞也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引,这一现象提示了血管因素在神经修复中的重要地位,有效的血管生发将带来微环境的明显改善而促进神经生发.随着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体内血管新生理论的建立与成熟,通过采用EPCs诱发血管新生促进损伤的神经组织恢复也开始受到关注.现就EPCs诱导NSCs神经生发在修复脊髓损伤中的意义及理论依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早期脊髓复苏在急性颈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价早期脊髓复苏在急性颈脊髓损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06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21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85例。早期脊髓复苏方案包括:(1)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足够有效的血容量,维持平均动脉血压10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2)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3)行颅骨牵引制动或复位颈椎;(4)早期进行颈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术后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死亡7例,失访5例,94例获得12~52个月的随访。随访病例中69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其中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23.3%,不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74.1%,总有效率为65.1%。结论:颈脊髓损伤后早期复苏治疗是保留和恢复残留脊髓神经功能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综述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围绕线粒体功能障碍各种机制在SCI中的作用,总结SCI的治疗策略。结果 线粒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线粒体能量代谢、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线粒体自噬、线粒体通透性转换以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等方面异常,在SCI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多种增强线粒体功能的药物治疗SCI有效。结论 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作为SCI的潜在治疗靶点,为未来SCI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