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热药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性味现代数据库系统”,查询“清热”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最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最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清热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炎、抗肿瘤、解热、镇静、影响心血管系统、利尿;清热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黄疸、咽喉肿痛、疔疮、吐血、目赤肿痛、热淋涩痛、衄血、水肿、喉痹、丹毒、头痛、风热感冒;清热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湿疹、细菌性痢疾、高血压、慢性气管炎、感冒、烧伤、百日咳、胃溃疡、肝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炎、带状疱疹、水肿、咽喉肿痛、十二指肠溃疡、化脓性中耳炎、皮炎、头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炎、扁平疣、急性扁桃体炎、腹泻、高脂血症、咳嗽、黄疸;清热药的基本药性为寒、微寒;与清热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苦、甘;清热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大肠、心;清热药所含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黄酮类、苷类、生物碱、糖类、鞣质、氨基酸、酯类、挥发油、无机物、萜类.结论:确定清热药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清热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清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何为噪声污染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雷声、雨声、流水声、波浪声、风声、树涛声、鸟叫声、犬吠声、蝉鸣声、机器声、汽笛声、车轮声、爆破声、音乐声、歌声、铃声、吵闹声、叫卖声等等说不尽的声音。这些声音中,有些是人们需要或者喜欢的,比如鸟叫声、音乐声、歌声、交谈声等;有些则是人们  相似文献   

3.
香袋也叫香囊,是指一种装有芳香类中药的饰物。芳香类中药均具有浓郁的香味,主要包括紫苏、甘松、佩兰、香薷、苍术、菖蒲、艾叶、藿香、桉树叶、白芷、辛夷、川芎、冰片、檀香、木香、丁香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F0002-F0002
2007年12月31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批准成立大会在深圳市召开来自全国纳米生物技术领域的近百所大学、中科院研究所、医院、药厂、公司的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工程技术人员、企业主管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姚开泰院士、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彭志海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理化所、解放军总医院、石药集团、纳米生物技术公司等单位作了重要发言.  相似文献   

5.
病历记录着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时间、症状、体征、入院前治疗经过、治疗方法、用药情况、病情转归、入院原因、既往史、家族史、体检、检查(特殊检查)资料、入院时诊断、入院后拟定治疗方案、入院后治疗、用药、治疗时间、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患者一般情况、对治疗或药物的反应、治疗后的结果,直到患者出院的全过程,相对应的护理记录则全面细致地记录了患者生命体征、饮食、排泄物(包括出汗、大小便、抽出胸腹水、咯血、呕血、便血、抽出的脑脊液量等),  相似文献   

6.
在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里,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三次全国医史学术大会,于2013年11月29—30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市梅地亚宾馆隆重举行。会议共征集相关学术论文66篇,有来自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内蒙、辽宁、黑龙江、吉林、四川、广东、广西、海南、青海等省市的代表及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领导共1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医史学科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7.
伏灸法是指在三伏天施以灸法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用于哮喘主要选择背俞穴、督脉的穴位、经外奇穴以及与症状相关的穴位,如肺俞、肾俞、脾俞、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夹脊、涌泉、丰隆等。灸法有隔物灸、瘢痕灸、麦粒灸、实按灸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性寒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寒”与药理作用、药味、归经、功能、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最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最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其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寒性药的基本功能为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寒性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炎、抗肿瘤、解热、利尿、影响心血管系统、降血压、镇静、镇痛、抗癌;寒性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咽喉肿痛、黄疸、丹毒、外治湿疹、疔疮、湿疹、风热感冒、热淋、热淋涩痛、喉痹、衄血、目赤、疮毒、吐血、痄腮、便血、水肿胀满;寒性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烧伤、湿疹、银屑病、细菌性痢疾、肝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便秘、胆囊炎、带状疱疹、宫颈糜烂、扁平疣、胃溃疡、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与寒性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甘、苦;寒性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心、肾;寒性药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生物碱、糖类、无机物、氨基酸、苷类、黄酮类、酯类、鞣质、挥发油.结论:确定药性寒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寒性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寒性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议于2010年4月29日在北京西直门宾馆召开。会议由主任委员代涛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王汝宽、代涛、徐一新、杨民、王铁城、湛佑祥、刘亚民、尹源、王松俊、苏雪梅、杨文秀、白润萍、王伟、董建成、尚武、李后卿、甘华平、叶春峰。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的徐宁、学术会务部的李丹、网络信息部的刘文君和医科院信息所的何平列席了会议。崔蒙因有事请假未能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0.
后脑勺对应的反射区是膀胱经。膀胱经虚弱的患者常伴有尿频、遗尿或尿失禁、小便不畅等症状。因为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所以,这类患者较之常人不易憋尿。而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对策:男性宜食用动物肾、狗肉、羊肉、鹿肉、麻雀、黄鳝、泥鳅、虾、公鸡、核桃仁、黑豆等。  相似文献   

11.
回顾中医科学化的缘由及发展历程,反思中医科学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传统中医的影响,并对未来中医的发展做出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探索意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药灌肠、中药药浴、中药外敷给药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不同方面起到改善肾功能、减缓肾衰竭病程进展的作用,已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进步的角度对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从尊重科学的角度对中医药符合保罗.萨迦德提出的多元科学划界标准;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对中医中药在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土地沙化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从人道的角度:中医药提倡"仁"术,人性化治病;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中医中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术之根,它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兴衰与未来,本文就中医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中医理论发展濡滞的原因,强调今后中医理论研究总的指导原则应是继承、移植、创新三者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之更完善、更科学、更好地为现代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中。当前要注意的是要确保中医药文化的安全,严防在一片繁荣的景象中发生异化,以确保我中华民族优秀中医药文化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首先是将方剂学的全程教学分成3个阶段进行:即入门引导、诱导启发、学导答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次在讲授上抓“3要点”:即讲明特点(症状特点、配伍特点、用量特点)、狠抓类方、明辨异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历史科学可以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史学”、以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学”、为具体史学研究提供可靠资料的“史料学”。中医文献学属于中医史料学;中医各家学说则属于“具体中医史学”中的中医学术史。应当重视中医文献学、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国医学史在学科层面上的一致性,进而加强三方面学者的联系、团结与协作,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为现实和未来服务。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学"肾消""下消",与广泛的慢性肾脏病对应的"水肿""关格""虚劳"等不能等同。中医古籍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以补肾为本,注重兼顾五脏,尤以脾、肺为重;在补益的同时还要求注意养血活血,辨别寒热做到兼顾清热温煦;选方多以地黄丸变方加减,间或使用归脾汤补益中焦气血之品。其他类型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法随病情进展不同,包括解表祛湿、清热利水、补气养阴、温阳利水等多法,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明显不同。现代临床系统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本治则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其他类型的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以顾护阴液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中医思维的缺失是当代中医医师及学生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医继续教育应当将中医思维培养作为首要任务,而具体方法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医案教育,师承教育,中西医比较等方式开展。加强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造就高级中医人才,升华中医理论,提高中医人才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世人多言中国语言文化对中医药学的深厚影响,却忽视了中医药学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方方面面也都有渗透.从中国汉字、成语典故、药名诗词、神话传说、百姓语言等方面,浅谈中国语言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元素.认为传播、普及中医药知识时,若能以此为切入点,会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中医理论,让中医离我们更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