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代表着医学发展的方向,因而在近年备受关注,从其基本概念到核心内容和具体治则治法均有所探讨,笔者对"治未病"理论指导中医治疗胚胎停育的临床思路进行梳理,希望有助于中医防止胚胎停育再发生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出发,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从稳定病情-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综合治疗-防止肝癌发生两方面阐明如何将治未病理论贯穿于治疗之中。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奠基。"治未病"始见于《周易》,易医同源,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易经的许多哲学思想,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事物都是以发展变化为运动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周易》提出了居安思危的理论,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如《文言.乾》指出: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2-2623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系统的精髓,"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是历代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功能旺盛,才可以保持人体正气强盛,防止疾病入侵。文章将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论述针灸从脾论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距现代时间久远,但反映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的方方面面,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永不衰退的思维科学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  相似文献   

6.
中医肝病"治未病"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为目标,通过运用先进的中医体质辨识方法以及西医检测手段,对肝病患者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综合评估,进而提供全面、动态反映个人健康状态、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体检结论和报告,并为肝病患者提供全面、综合、规范的健康干预指导方案,以及持续的干预效果追踪评估,全面防范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亭  ;齐晓磊  ;唐志坤 《河南中医》2014,(10):1871-1871
痤疮的治疗应从发病的各相关因素和调整体质入手,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放松情绪,避免接触各种化学品等,治疗时应制定适合患者体质的食疗方案,从而达到未病养生,重在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又称雅痞病,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1988年正式命名,为一种临床定义的状态,其特征为持续6个月以上的、严重的、令人失去能力的疲劳,同时伴有劳力后的不适,不能解乏的睡眠,严重的短期记忆或集中注意力障碍,头痛,肌肉痛,无关节红肿的多关节疼痛,咽喉痛,颈淋巴结或腋淋巴结触痛等4种及4种以上的非特异性表现的一组症候群~[1-2]。由于CFS的发  相似文献   

9.
基于个人临床实践的点滴感悟,从治其未生、未成、未发、未传和未变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探讨。说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仅限于预防医学方面,而且对中医学临床同样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中无“肝硬化”这一病理名词,它通常归属于中医的“积聚”、“鼓胀”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情志所伤、或酒食不节、或劳欲过度,损伤正气,或湿热疫毒内侵,气机不利,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失治误治,水湿不去,土壅而侮木,肝郁更甚,结果既可及血而致血瘀,又可使脾气更虚,水湿更盛,出现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腹壁青筋暴露;脸色晦黯;舌质紫黯,舌体齿痕,瘀斑瘀点;脉沉细涩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治未病思想对慢性肝病护理的指导意义。[方法]给予慢性乙肝携带者、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肝病护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必将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护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论述治未病理论对慢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指导意义。指出: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三级预防之中。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初病在络"久病入络"应引入"治未病"思想,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发挥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对以络病病机变化为主的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化痰解毒法防治酒精性脂肪肝(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照组30例以复方蛋氨酸胆碱片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益气化痰解毒法中药复方加复方蛋氨酸胆碱片治疗,20例健康体检人为正常对照,疗程4周。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肝功能、血脂等水平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区不适、乏力、腹胀、黄疸、便溏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0.05),治疗组在改善乏力、黄疸、便溏方面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肝酶指标(ALT、AST、ALP、γ-GT)、血脂指标(TC、TG、FFA)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0.01)。除ALT、γ-GT外,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ALT、FFA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痰解毒法能有效改善AFL患者临床表现,降低肝酶活性,降低有关脂质水平,达到防治AFLD目的。降酶保肝、调整肝脏脂质及调节酒精(毒)代谢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小儿疳证多因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若调护不当,可致本病复发,临订以健脾清积为基本原则。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思想用于小儿疳证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儿脾胃功能,脾胃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有效地预防小儿疳积的发生,促进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到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中,把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心前移,控制疾病进程的关键环节,使患者整体状态及肾脏微观病理得到有效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还能有效提高其知晓率、早期诊断率及治疗率,阻止本病向终末期肾脏病发展,对于改善慢性肾脏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轻颗粒加减联合行为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NAFLD患者103例,随机区组设计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观察组口服以双轻颗粒为基础方加减而成的3型5个基础方中药并联合行为干预。对照组口服血脂康并联合行为干预。2组疗程均为16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以及肝脏超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及肝脏超声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84.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双轻颗粒为基础方的辨证论治中药可明显改善NAFLD患者临床征候群,并可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超声下脂肪肝水平。  相似文献   

18.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刘志斌 《光明中医》2008,23(8):1051-1052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其含义深刻,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便提出了系统的“治未病”预防思想。本文就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加于总结,为今后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中药方剂降脂疏肝方治疗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病患者72例,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各36例.选择自拟中药方剂的是观察组,选择单纯西药治疗的是对照组.对比2组临床疗效、肝功能、血清三酰甘油指标水平情况.结果 相较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