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中药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即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经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法,可从四气五味、临床辨证、方剂配伍、中药炮制等几个方面理解。目前用于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有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体内分布观测法、药效观察法、环核苷酸水平变化观测法、受体学说等5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璐明  唐仕欢 《中医杂志》2009,50(8):680-682
目的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内涵。方法通过梳理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渊源,探讨中药归经理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归经的\"经\"的具体所指和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结论中药归经理论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所治病证的疗效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定向理论。归经的\"经\"应指经脉为宜;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应指药物所化生的\"药食之气\"。  相似文献   

3.
曾慧玲  杨宗保 《光明中医》2023,(7):1250-1253
药物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中药本身具备的性味功效为依据,阐明药物对于特定脏腑经络具有趋向性选择作用的理论,对于临床应用中遣药组方和配伍规律理论研究均有所裨益。笔者通过查阅及整理相关文献,梳理药物归经理论的历史源流,发掘药物归经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药物归经理论指导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制、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1中药炮制的作用 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的安全。加热炮制可以降低毒性是指利用加热破坏毒性成分或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如乌头、马钱子的减毒),利用加热炮制使毒性蛋白变性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如苍耳子等含有毒性蛋白质的中药经火制后其毒性蛋白会变性而减毒)。水处理毒性成分,对某些水溶性毒性成分,如朱砂、雄黄等,使毒性降低或减少,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对一些医籍和相关文献的学习及结合导师临床选用引经药的心得体会,对引经药概念、实质、功用、临证如何选用方面做了归纳总结。对于引经药物的认识,除为诸药先聘通史外,更多是通过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以助诸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在临证选用引经药物时,除按脏腑经络选用药物外,尚需注意药物本身的药性、炮制方法、剂量等可改变药物重点归经及功用因素。小儿脏气轻灵,稚阴稚阳,用药不同于成人,在此对导师常用儿科引经药进行了论述,供广大中医师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辉 《世界中医药》2008,3(6):327-328
引经理论建立在中药归经理论基础上并与方剂理论相结合,其讨论范围也比一般药物归经理论的范围要广。每味中药都有其特定归经但并不是每味中药都是引经药。引经药可以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取向或部位,或将诸药药力集中于某一部位,也可以引导气血和病邪。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  曾南  夏厚林  黄立华 《中医杂志》2013,54(2):99-102
基于古今文献资料,分析了现有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广义中药药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的认知基于功效与主治病证(应用),而功效术语表达又是药性的综合再现,可见\"性-效-用\"密切关联;中药的品种、质量是产生\"性-效-用\"的前提条件。提出按中药功效分类,依循\"品-质-性-效-用\"为路径的综合研究模式,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脏腑辨证为核心,以寒热辨证为纲要,设定药性整体与效应关联的观测指标,融合多学科知识,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多维研究,探寻基于功效分类的药性理论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耿花娥 《国医论坛》2009,24(2):36-37
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相似文献   

9.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据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1].从此概念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药炮制是应中医临床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技术.炮制与临床,在古代很多时候是不分家的,不少古代著名的大医,如张仲景、孙思邈等,同样对中药炮制也颇有建树.笔者拟在此谈谈对二者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相关项目各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索,在实验性研究方面尤其是围绕某一药性属性的关键要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清热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主要适用于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于里,或阴虚火旺,出现以发热、舌红、脉数为主要表现的里热证,如气分实热证、湿热泻痢和黄疸、痈肿疮疡、温毒发斑、痈肿疮毒以及热病伤阴、阴虚潮热等,临床应用价值高,现代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因其性偏寒,又常作为中药药性理论和实验研究的代表性药物。本文对近年来清热药在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关研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作一综述,以期较全面地展示清热药的功能属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现状,系统归纳总结研究方法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清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也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鲁兆麟认为,目前按照功效分类中药的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掌握中药的临床运用知识.对于中药功效的认识,要从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入手,紧密围绕与中药药性密切相关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引经归经等理论认知,同时,合理借鉴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才能准确把握中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中药归经理论蕴含着前人对经络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其影响不言而喻.当今归经研究对经络理论的忽视一定程度上造成其研究方向的偏移,正确认识经络理论在归经理论中的应用是研究药物归经的必要途径,文章就经络理论在药物归经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运用系统性概念及经络环型模式研究药物归经理论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崔建敏 《光明中医》2003,18(5):44-45
药性即药物的性能 ,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包括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基础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中药的基础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现概述如下 :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四气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列》 ,“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首次将“气”称为“性”的 ,是宋代寇 ,他在《本草衍义》中提出“寒热温凉 ,是药之性”。故“四气”又可称“四性”。温性药物多含有挥发油 ,如细辛、荆芥、防风、白芷等。热性药有的含多量的挥发油 ,如肉桂、胡椒、干姜等 ;有的含强烈刺激性的脂肪油 ,如巴豆、…  相似文献   

14.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部分中药材必须经过炮翩后才能人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用的一项中药加工技术,是我国医药学所特有的制药术语。“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两大特色。中药药性是对中药功效作用性质的概括。炮制对药物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的影响等。在此,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药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瑞芝  刘少军 《中医杂志》2005,46(9):643-645
目的:通过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中医引经理论的现代应用提供展望和设想,以期更好的发扬中医理论精华。方法:调研中医引经理论、中药归经思想以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及生理、生物药剂等研究结果,归纳比较,提出论点及验证方法。结果: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目前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为揭示其内在联系提供方法。结论:引经理论有可能应用于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克服目前靶向制剂存在的缺点。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扬光大,同时可推动引经药作用机理以及物质作用基础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引经理论是在中药归经理论基础之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是方剂组成原则中的一个环节。其药,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从而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引经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并被各界学者高度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对引经理论作了概述,并归纳总结了引经理论对于骨伤科、皮肤科、神经系统、癌症等方面的疾病治疗,希望本文能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临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辛味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湖南中医学院(410007)袁振仪主题词中药配伍,中药五味中药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与辛甘苦酸咸淡。在方剂当中合而用之,变化无穷。李时珍云:“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  相似文献   

18.
从中药归经的概念、渊源及历史沿革,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中药归经的系统理论及中药归经系统理论在治已病和治未病中的运用四个方面来说明中药归经概况和归经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9.
刍探中药药性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味醇。根升梢降,生升熟降;生散熟敛,生行熟止。升降浮沉各制,增强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互制,改变作用趋向;净选分档,归经两样;生熟不同,归经有异;辅料炮制,归经突出。生泻熟补;补药制熟助其功,泻药制熟伐其过。一般是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生者主泻,熟者主补;生者主升,熟者主降;生者性猛,熟者性缓;生者有害,熟者有益;生者有毒,熟者无毒;生者味劣,熟者味正;生者味厚,熟者味薄。结论:通过中药炮制可改变药性,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方剂配伍的过程中,源于<内经>,发展于后世的中药归经理论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药归经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作用,除了"分经用药"、"引经报使"外,还体现在中药归经所属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应用方面.运用中药归经理论指导方荆配伍,可合理优选药物,配伍出高效、速效的方荆,既达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的目的,又能避免药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