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A、3D-DSA和手术资料,以手术为标准判定CTA和3D-DSA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9例患者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35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mm,最大直径27mm。3D-DSA检出动脉瘤44个,与手术结果一致。3D-DSA能清晰显示所有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瘤颈宽度、瘤顶指向,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64排螺旋CTA检出动脉瘤43个,漏诊1个,假阳性1个,64排螺旋CTA所显示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与手术治疗所见一致,对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和97.4%。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绝大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以直接依据64排螺旋CTA结果进行手术治疗,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3D-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北医药》2012,34(1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A、3D-DSA和手术资料,以手术为标准判定CTA和3D-DSA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9例患者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35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 mm,最大直径27 mm.3D-DSA检出动脉瘤44个,与手术结果一致.3D-DSA能清晰显示所有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瘤颈宽度、瘤顶指向,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64排螺旋CTA 检出动脉瘤43个,漏诊1个,假阳性1个,64排螺旋CTA所显示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与手术治疗所见一致,对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和97.4%.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绝大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以直接依据64排螺旋CTA结果进行手术治疗,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3D-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三者分别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性上的差异。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可疑颅内动脉瘤待查患者105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DSA及3D-CTA三项检查,比较各项检查颅内动脉瘤确诊情况,根据诊断金标准统计各项检查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和评价各项检查临床意义和价值。结果3D-DSA的灵敏度、特异度最高,误诊率最低,3D-CTA次之,2D-DSA最差。3D-DSA、3D-CTA与2D-DS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3D-DSA与3D-C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DSA的诊断效果最差,3D-DSA的诊断效果较3D-CTA好,但差异不显著,应视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3D-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常规2D-DSA检查后,再进行3D-DSA技术重建,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常规正侧位脑血管造影检出动脉瘤30例38枚,经3D图象处理后共检出动脉瘤33例46枚,检出率提高17.4%;同时发现AVM 3例,烟雾病4例.结论 3D-DSA在脑动脉瘤等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DSA相比,病变检出率较高,能提供更为丰富、准确、快捷的信息,较理想的显示了颅内病变与周边血管之间的关系,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睿  朱继  孙晓川 《重庆医药》2009,38(16):2029-2031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I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79例患者,阴性2例,余77例患者共栓出83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CTA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判读,DSA图像分剐由1名介入影像医师和1名神经介入医师共同判读。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D-CTA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3D-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病灶51个。3D-CT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医师A)或43例(医师B),病灶47个(医师A)或45个(医师B)。以检出病灶教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均值)和95.0%(均值)。在大小<3 mm的动脉瘤检出结果中,3DCTA与3D-DSA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瘤体最大直径测量方面,3D-CTA与3D-D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微小动脉瘤(<3mm)漏诊率较高,但总体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256层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差异。方法选取198例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CT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的差异。结果3D-DS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3D-CT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与256层3D-CA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不显著,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3D-CTA 与3D-DSA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共132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3D-CTA 与3D-DSA 对所有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瘤体形态、敏感度与特异度等。结果3D-CTA 与3D-DSA 检出率分别为96.21%和97.73%;在动脉瘤形态显示方面两种方法均能提供有效的显示,其中Ⅲ级显示率分别为91.34%和93.02%;3D-CTA与3D-DSA 的灵敏度分别为96.97%和97.73%,特异度分别为89.39%和88.6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CTA 具有无创、快速等优点,可提供动脉瘤毗邻血管、骨骼、组织的信息,同时价格相对较低,作为动脉瘤的筛查方法患者易于接受。对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者可先行3D-CTA 检查,阴性患者进一步行3D-DSA检查,以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66-570
目的:探讨256层3D CT血管成像(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D-CTA及3D-DSA诊断的38例(4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以3D-DSA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动脉瘤数目、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子瘤显示的差异。结果:3D-CTA显示38个微小动脉瘤,漏诊2例2个,2例3D-CTA显示单个动脉瘤,3D-DSA证实为2个动脉瘤。3D-CTA显示2例假阳性。颈内动脉7个,基底动脉环18个,大脑前动脉8个,大脑中动脉7个。CTA与DSA两者均能清楚显示IMA特征性征象情况。结论:256层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显示清晰,与3D-DSA检出无明显差异。256层3D-CTA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Advantx LCV加高档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3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做旋转X线DSA检查.并于常规DSA检查比较。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35例病人常规DSA发现32例。3例只有通过旋转DSA才能发现。30例动脉瘤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的加摄旋转DSA后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结论:旋转DSA可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治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0T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摄影术(MRA,3D-TOF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3D-TOFMRA检查,随后行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造影及可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工作站上三维重建,比较3D-TOFMRA及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及与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及对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价值。结果:27例脑动脉瘤患者共20个动脉瘤,3D-TOFMRA对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80%,准确度90%。3D-TOFMR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及椎动脉近小脑后下动脉的动脉瘤,可指导DSA显示动脉瘤方向及预先制定治疗方案。但对周边部及动脉分叉处小动脉瘤的诊断应谨慎。结论:3D-TOF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所提供的三维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大帮助。当诊断有怀疑时,应结合DSA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n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rder to improve disease diagnosis and therapy. Methods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wenty cases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8 to December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ed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urther with MRI,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of video (MRA) to identify the reasons,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and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had 12 cases(60%). Second, due to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4 cases (20%)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atherosclerosis in 3 cases (15%), while one case (5%) was moyamoya disease. Twelve cases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found endovascular aneurysm after DSA imaging and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and reached the dense embolism. 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a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 SAH, further examined with MRI,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RA to identify the cause, the 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inspection, aneurysms found by DSA imaging are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The program is the optimal treatment program of spontaneous hemorrhage, 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DSA检查以及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6例患者共检测出32例动脉瘤,5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CTA共检测出20个,敏感度为62.5%,漏诊12个.两种方法对平均最大肿瘤直径、平均瘤颈横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作为非侵人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的相关信息,可以作为DSA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CTA及3D-DSA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双源CTA和DSA影像学资料,将其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诊断符合率以及动脉瘤特征和载瘤血管的显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1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56个.双源CT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4%;DS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9%.直径在3.1~5mm和5.1~10mm之间的动脉瘤的检出上,3D-CTA和3D-DSA相等.结论 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三维DSA与常规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向贤宏  周石  于广计  杨桂伦 《贵州医药》2006,30(11):993-996
目的评价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并与常规DSA进行比较。方法对35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并三维重建。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遇有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后决定是否确诊。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三维DSA和常规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显示瘤颈以及动脉瘤的空间结构上明显优于常规DSA,而常规DSA密度分辨率较高,并可以动态显示血管的血流情况;医生和患者对三维DSA的接受度普遍较高。结论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解剖细节显示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的发病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5例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病例,并分析其DSA造影结果。结果颅内血肿3例,第例1个动脉瘤分别位于wills环周围,穿去动脉及豆纹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5例动脉瘤位于wills环周围,1例位于脉络膜前动脉。1例脑室出血,动脉瘤位于脉络膜后动脉。5例脑缺血性脑血管病例,动脉瘤均位于wills环周围。结论烟雾病伴发动脉瘤可导致颅内出血,DSA可确诊并对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可控式电解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术中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以及防治。方法 :通过回顾 GDC栓塞治疗 50例患者及复习文献 ,对术中 5例动脉瘤破裂患者的先兆症状、相应处理、预后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5例5个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 ,占总数 9.8% ,全部经继续栓塞 GCD,完全治愈。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但仍有动脉瘤术中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术中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心率 ,选择恰当的栓塞材料 ,随时注意影像学改变 ,对预防和及时发现动脉瘤术中破裂至关重要。若遇动脉瘤术中破裂 ,对症处理的同时继续栓塞 ,仍可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