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与情绪问题特征.方法 随机分层整群抽取佛山市外来务工子女642名与本地儿童585名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评定儿童行为和焦虑抑郁情绪.结果 外来务工子女组和对照组在CBCL量表的行为总分[(25.49±5.16)分,(21.93±4.96)分]及退缩[(2.58±1.73)分,(1.89±1.32)分]、焦虑抑郁[(3.07±1.87)分,(1.93±1.15)分]、社交问题、攻击行为、内向性行为、社交分、学校分等因子方面差异有显著性,2组在焦虑、抑郁总分及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和学校恐怖等因子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外来务工子女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和焦虑抑郁情绪,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2年及3年后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应激量表儿童版( CRIES-13)、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分别于震后2年及3年调查了同一批来自于彭州灾区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震后3年CRIES-13及DSRSC 量表总分比震后2年均有所降低(z=-8.772,P=0.00;2=-2.870,P=0.00).震后3年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性别(OR =1.069,P=0.00)、家人伤亡程度(OR=1.141,P=0.02)、震后安全时间(OR =1.416,P=0.03)、是否目睹垮塌(OR=1.014,P=0.01).震后3年与抑郁症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性别(OR=1.367,P=0.00)、年龄(OR=1.035,P=0.04)、绝望感(OR =2.490,P=0.01).结论 震后灾区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抑郁症状在时隔1年后有所下降.灾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性别、年龄、震后被转移至安全地点的时间、家人伤亡程度、是否目睹垮塌、绝望感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受虐儿童情绪问题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受虐筛查量表(SQCA),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心理弹性量表和一般信息问卷对44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1)受虐儿童SCARED和DSRSC总分[分别为(20.39 ± 12.79)分,(11.65±5.44)分],高于非受虐对照组[分别为(14.74±10.91)分,(10.18 ±4.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ARED和DSRSC筛查出受虐儿童焦虑组、抑郁组、焦虑抑郁共存组发生率(40.26%,27.27%,19.48%),均高于非受虐儿童组(22.43%,12.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8,10.66,11.80,P<0.05);(2)受虐儿童焦虑组、抑郁组、焦虑抑郁共存组心理弹性总分[分别为(80.13 ±12.82)分,(74.67 ±10.71)分,(72.20 ±9.84)分],低于非焦虑组、非抑郁组、非焦虑抑郁共存组心理弹性总分[分别为(93.91 ±16.08)分,(93.50±15.00)分,(93.43 ±13.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情绪控制对受虐儿童的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对受虐儿童的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受虐儿童存在更多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弹性各维度可以有效预测受虐儿童的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4.
性早熟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  杨琍琦 《医学综述》2014,(4):695-698
儿童性早熟是一种青春发育异常的疾病,近年来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表现为第二性征和体格提前发育,严重影响儿童的成年身高和心理健康。目前,国内外主要侧重于对其最终身高的研究,有关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性早熟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会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一系列不可预测的问题,甚至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因此不容忽视。该文就性早熟儿童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等行为问题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2例留守儿童(观察组)以及59例非留守儿童(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评定,分析两组儿童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和状态水平。结果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焦虑水平、抑郁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10-13岁儿童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以及焦虑、抑郁水平高于7-9岁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发生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提示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兰州地区城乡儿童少年的自我意识状况及行为情绪问题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对有行为情绪问题的儿童少年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方法:分别整群抽取城市与农村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共1000名(每年级各100名),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作为测评工具,比较儿童少年的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与自我意识各分量表及总分的关系,以及城乡儿童少年各分量表及总分的差异。结果:1.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因子、不同家庭收入之间均有差异(P〈0.05),经济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儿童在A—F各因子之间的得分也越高。2.被试的A因子(行为)得分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增高,被试的“行为”得分逐渐降低。3.城市儿童少年自我意识水平高于农村(不论是总体城乡对照,还是小学、中学分别城乡对照)。结论:家庭收入的高低、父母文化程度均能影响儿童少年自我意识状况,城乡儿童少年自我意识状况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出现行为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不同行为类型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行为类型医学生焦虑、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SAS、SDS、A型行为类型自评量表以及自制的一般影响因素调查表,对黔南医专二年级大学生焦虑、抑郁状态及其行为类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A型行为类型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平均分及其出现率均明显高于B型行为类型大学生(p<0.01)。结论:A型行为类型大学生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障碍,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脐带绕颈孕妇的焦虑抑郁情绪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脐带绕颈孕妇的焦虑抑郁水平,为做好产前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脐带绕颈的120例单胎初产妇作为病例组;以1:1配比方式选择年龄相近、孕周相近、文化程度相同的不伴有脐带绕颈的120例单胎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孕妇的焦虑抑郁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病例组的SAS总分和SD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病例组的焦虑发生率和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病例组与对照组发生焦虑和抑郁的OR值分别为1.97和1.94。结论: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与脐带绕颈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产前保健中应重视对初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孕期情绪对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采用医院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HAD)测得≥11分的孕妇68例作为病例组、≤7分的孕妇68例作为对照组,将她们所生的新生儿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并作比较。结果 患焦虑或抑郁情绪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与情绪状态良好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相比,新生儿行为神经异常的患病率明显增高(P〈0.005)。结论 提出加强孕期心理护理,采用家庭护理干预和自我护理保健,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干预方式,可促进孕产妇的身心健康及新生儿行为神经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地震后受灾人群神经症发生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华 《疑难病杂志》2009,8(12):716-717
目的估评汶川大地震部分受灾人群灾后焦虑症、抑郁症和恐怖强迫症的发生状况。方法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Mark恐怖强迫量表(MSCPOR)对2008年5月—2009年1月成都周边地区神经内科门诊具有心理障碍的患者82例(观察组)进行他评分析,与2007年下半年地震前成都周边地区普通神经内科门诊无器质性损伤证据的、具有心理障碍的患者90例(对照组)进行相应的症状比较。结果观察组出现焦虑症56例(68.3%)、抑郁症48例(58.5%)、恐怖强迫症27例(32.9%);对照组分别为11例(12.2%)、9例(10.0%)和6例(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神经症的发生率中,焦虑症占68.3%,比抑郁症和恐怖强迫症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汶川大地震后8个月内受灾人群神经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焦虑症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出现焦虑、抑郁症状者较多。  相似文献   

11.
詹璐  谢小平  万朝敏 《西部医学》2009,21(9):1521-1523
目的了解德阳市人民医院地震前后同期喘息性疾病住院患儿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方法对2007年5月~2007年11月及2008年同期该院患喘息性疾病的住院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地震后患喘息性疾病的住院儿童患病率较地震前同期无明显差异,哮喘患儿的复发率有差异。结论地震后不规范吸入激素治疗,震后空气中S02增高,化学性消毒药水刺激是造成哮喘惠儿完全控制后复发的主要因素,医生应加强健康指导及哮喘病人的管理来减少哮喘的急性发作及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单字范式,比较汶川震后18个月灾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对情绪词的有意遗忘能力.方法 采用CCMD-3和DSM-ⅣPTSD诊断标准,选取20名震后PTSD儿童为被试,选取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从<中国情绪词库>中选取积极词和消极词各16个作为实验材料.被试依次完成词语学习、算术运算和记忆测试(自由回忆、词语补全和词语再认)三个任务.结果 (1)PTSD儿童对积极词的回忆率显著大于对消极词的回忆率[(0.32±0.11),(0.28±0.10),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回忆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回忆率[(0.45±0.14),(0.16±0.08),P<0.01];对照组对积极词的回忆率显著大于对消极词的回忆率[(0.37±0.09),(0.34±0.13),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回忆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回忆率[(0.51±0.13),(0.20±0.11),P<0.01].(2)PTSD儿童对积极词的补全率显著小于对消极词的补全率[(0.38±0.12),(0.49±0.12),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补全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补全率[(0.49±0.12),(0.38±0.10),P<0.01];对照组对积极词的补全率显著小于对消极词的补全率[(0.39±0.15),(0.56±0.14),P<0.01];对指示记忆词语的补全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补全率[(0.55±0.18),(0.42±0.10),P<0.01].(3)PTSD儿童对积极词和消极词的再认率无显著差异[(0.64±0.19),(0.63±0.16),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再认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词语再认率[(0.73±0.16),(0.54±0.17),P<0.05];对照组对积极词和消极词的再认率无显著差异[(0.64±0.16),(0.65±0.19),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再认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词语再认率[(0.72±0.19),(0.56±0.16),P<0.05].结论 PTSD儿童与正常儿童均对情绪词存在有意遗忘效应,这种效应既受选择性复述的影响,也受提取抑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地震灾害发生半年后丧亲者与非丧亲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和抑郁的关系及对比情况.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凋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检查表、贝克抑郁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在地震半年后对都汀堰灾区安置点的人群560人进行调查.结果 10.9%的被调查者在地震中丧失亲人.丧亲组符合PTSD症状诊断的比例(44.4%)显著高于非丧亲组(15.1%)(t=4.737,P<0.05).丧亲组中重度抑郁、焦虑和自杀观念的发生率分别为55.5%、44.4%和44.5%显著高于非丧亲组17.4%、16.7%和14.2%(χ~2=46.522,P<0.01).丧亲组符合PTSD症状诊断者中合并中重度抑郁的占79.2%,合并焦虑或明显焦虑的占75%;中重度抑郁中合并焦虑或明显焦虑的占83.4%.抑郁总分、焦虑总分、既往焦虑、噩梦、丧亲后感到寂寞为丧亲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预测因素.结论 地震灾区丧亲者的抑郁、焦虑、自杀观念及符合PTSD症状诊断的均较非丧亲者高.丧亲人群的抑郁、焦虑及PTSD症状三者共病率高.丧亲者PTSD症状的预测因素足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沿海城市与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沿海城市与农村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采用整群分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沿海城市与农村2112名6~11岁儿童。结果 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城市农村 20.00%,两组间、间及各年龄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揭示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城市组依次为婴幼儿期患病、前父母态度差、同学关系差、在托时间长、停止尿床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OS儿童村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成长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方法:将南昌市SOS儿童村7-15岁儿童54名为研究组,随机抽取7-15岁普通双亲家庭儿童57名为对照组,使用EPQ[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CBCL(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EPQ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纯朴性上无显著性差异,在精神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得分均接近均线水平。②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在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校情况上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③CBCL分值显示两组儿童行为问题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于被认为存在某种行为问题因子的儿童来说,研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SOS儿童村是一种较好的抚养孤儿的方式,对孤儿能起到较好的替代家庭支持作用,但志愿母亲在教育方式上面临的问题和压力远大于普通家庭的双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5.12"汶川大地震1个月后重灾区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抑郁障碍的严重性,并对其暴露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为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地震暴露问卷、创伤后压力反应症状量表(UCLA PTSD Index for DSM-IV)、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对278名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抑郁障碍检出率28.8%(80/278).创伤后应激反应检出率23.0%(64/278),创伤后应激反应指数和抑郁自评量表总数呈显著正相关( r =0.707,P <0.01).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为:性别( r =0.227,P <0.01)、以前对地震知识知道情况( r =-0.142,P <0.05)、受伤/死亡的老师/同学与自己的关系( r =0.133,P <0.05).引起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为:性别( r =0.207,P <0.01)、受伤/死亡的老师/同学与自己的关系( r =0.159,P <0.01)、地震时是否在楼内( r =-0.137,P <0.05)、以前对地震知识知道情况( r =-0.122,P <0.05).结论 发现重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一定影响,其影响程度与灾难暴露程度等因素显著相关;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随访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难对青少年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及父母个性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n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杭州市452例学龄儿童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中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道德性、组织性及母亲个性N分高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结论: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是预防和矫治儿童行为不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士在护患沟通中的行为态度对住院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以某综合医院最近1个月不同科室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比较干预前后护士行为态度对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的情况。结果干预前调查患者共544人,焦虑、抑郁平均得分分别为(9.32±3.21)分、(9.38±3.49)分;干预后调查患者共483人,焦虑、抑郁平均得分分别为(5.73±3.05)分、(5.39±4.31)分,护士行为态度评分平均得分为91.99±5.89,统计发现,随着护士行为态度评分的升高,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有降低的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护患沟通中护士良好的行为态度能减轻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