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家、校环境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班级气氛量表和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对河南省4所学校478名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及积极心理资本的部分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流动儿童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115.82±19.24)、积极心理资本(122.78±21.28)上的得分与当地儿童(分别为119.71±17.43、128.68±2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2、-2.629,P0.05~0.01);流动儿童的家庭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适应性和班级气氛各因子的得分与积极心理资本各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164~0.396,P0.05~0.01);回归分析显示,内聚力和家庭实际亲密度能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资本,联合解释量为24%(t值分别4.904、2.779,P0.01)。结论学校和家庭应该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他们的积极心理资本。  相似文献   

2.
王丽卿  李巧  顾晨  朱慧全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650-1652
了解海口市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为制定青少年抑郁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口市城乡地区4 995名学生,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进行调查.结果 有抑郁症状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得分(60.64±10.30,39.69±8.70)均低于元抑郁症状的学生(69.40±10.84,45.70±8.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49,22.276,P值均<0.05).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家庭类型为极端型的比例(35.7%)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475,P<0.05).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分别与学生负面情绪(r=-0.49,-0.42)、自我效能低下(r=-0.53,-0.49)、人际问题(r=-0.42,-0.38)、缺乏快感与兴趣(r=-0.60,-0.59)及抑郁总分(r=-0.46,-0.41)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青少年抑郁问题密切相关,特别是极端型家庭的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保持家庭环境良好和谐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及父母自我分化的关系,为儿童品行问题预防和矫治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中的品行障碍分量表、成人自我分化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382名小学生的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品行问题在四种家庭亲密度类型上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8.190,P0.01),在适应性类型上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5.920,P0.01)。父母自我分化水平各维度对儿童品行具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adjR2=0.284,F=38.801,P0.01)。结论父母自我分化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影响儿童品行问题的形成,在干预儿童品行问题时要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敏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2-13,16
目的了解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提供相关依据。方法运用“学校生活满意度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淮北市82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和196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校满意度的同伴、教师和学业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9,3.02,2.97,P值均〈0.01)。在学校环境因子、家庭亲密度因子、家庭适应性因子、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因子等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各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学校环境因子、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因子上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家庭背景的留守儿童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的女生、初二年级学生及城镇家庭学生的生活质量更低。  相似文献   

5.
了解哈尔滨市45岁城市留守与非留守幼儿行为问题差异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11—12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哈尔滨市12所幼儿园208名45岁城市留守幼儿和按同班级、同性别、出生日期(3个月之内)匹配的城市非留守幼儿208名,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幼儿一般信息、儿童行为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等.结果 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2%和15.9%(χ2=1.32,P=0.25);留守组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6.7%)高于男童(13.6%)(χ2=5.52,P=0.02).留守组(26.78±30.22)与非留守组(21.77±30.06)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P=0.00),且思维问题和攻击性行为问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6,-3.47,P值均<0.05).家庭功能量表各维度与留守组幼儿思维问题和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1);在非留守幼儿组仅家庭功能角色维度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r=0.17,P<0.05).家庭功能沟通维度、角色维度对留守幼儿思维问题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0和0.24,家庭功能角色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对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7和0.18(P值均<0.05);家庭功能角色维度对非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17(P<0.05).结论 留守组幼儿思维问题和攻击性行为问题比非留守组幼儿严重,留守和非留守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初中流动儿童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积极心理资本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对河南省4所学校478名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流动儿童在家庭实际亲密度(69. 02±11. 07)、自我效能(31. 09±7. 11)、希望(29.21±6. 16)、乐观(29. 79±5. 77)和社会文化适应(103. 58±13. 40)上的得分与非流动儿童(分别为71.53±10.06、33.15±7.00、31.42±6.33、31.19±6.45和107.92±13.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初中流动儿童的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积极心理资本的各因子与社会文化适应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8、0.212、0.465、0.380、0.394和0.340, P0. 05~0.001);积极心理资本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社会文化适应之间发挥全部中介作用(P 0.001)。结论父母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资本,间接影响和提高初中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情况间的差异,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提高社会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中学生,分析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情况间差异.结果 生活中前4位负性生活事件,留守儿童依次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被人误会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学习负担重;非留守儿童依次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被人误会或错怪、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明显变化、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留守儿童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中人际关系、丧失、健康适应3个方面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量表中主观支持分及总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事件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间呈现弱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波动在-0.019~-0.296(P<0.05).结论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更易发生负性生活事件,而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指导,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上海高校大学生家庭关系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为降低疫情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和选择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上海市4所高校904名大学生,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家庭关系亲密度得分为(61.32±6.29)分、家庭关系适应性得分为(43.30±5.83)分,心理应激反应总得分为(30.77±7.33)分,内部维度得分分别为:闯入症状(11.63±2.53)分、回避症状(11.69±2.64)分、高警觉症状(7.45±2.33)分;表现为轻微应激反应和中度应激反应人数占比分别为77.5%(701名)和17.3%(156名);不同年龄、年级、家庭收入情况、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组大学生在心理应激反应3个维度得分及家庭关系2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家庭关系亲密度、家庭关系适应性得分对心理应激反应的闯入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症状维度得分均有负向预测效应(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面对疫情出现轻微程度心理应激反应且主要表现为闯入和回避症状,家庭关系的亲密度和适应性对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具有负向作用。高质量的家庭关系可降低新冠疫情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和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方面的差异及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方法 应用儿少生活事件量表,对贵州省农村1 416名儿童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总分为(44.97±16.20)分;非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总分为(40.92±15.1)分,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总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这5个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家庭经济水平、父亲外出打工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父亲文化程度.结论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面对各种生活中的负性刺激时,容易表现出适应不良,尤其是那些身为独生子女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留守儿童,他们对生活有着较高的期望,一旦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就更易出现品行、学业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学龄期儿童家庭功能现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期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相关策略支持和指导。方法通过简单随机抽样选取上海某区四所小学,按照班级进行整群抽样,对抽取的1124名学生家长进行社会人口学信息、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调查。调查学龄期儿童的家庭基本状况和家庭功能。结果此次调查显示学龄期儿童家庭适应性得分(48.31±8.43)分,家庭亲密度得分(71.62±10.33)分;父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周末照看孩子的时间、家庭人均月收入、母亲周末照看孩子的时间、及是否留守儿童与儿童家庭适应性得分显著相关(P<0.05);父亲周末照看孩子的时间、家庭人均月收入、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周末照看孩子时间、家庭类型及留守儿童与家庭亲密度得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家庭功能影响因素较多,在针对儿童身心健康制定相应策略支持时应综合考虑家庭环境因素,特别是对特殊家庭功能的儿童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易感性及其家庭环境因素, 为其健康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dolescent Health Related Risky Behavior Inventory, AHRBI)和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al Scale-Chinese Version, FES-CV)对178名留守儿童和132名农村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查。结果 1)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在暴力攻击行为(F=9.320)、破坏纪律行为(F=8.961)、自杀自残行为(F=10.911)和健康妥协行为(F=9.144)四个因子上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均<0.01);2)家庭环境可以预测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94%的变异, 其因果结构模型的适配度指标为χ2=40.396, RMSEA=0.047, GFI=0.961, NFI=0.933, PCFI=0.516。结论 留守儿童是健康危险行为的易感人群, 家庭环境是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分析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指导留守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养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在贵州和安徽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4个县,每个县里随机抽取农村户籍为主的小学各4所共16所,在每所小学五六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2 371名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蔬菜、水果、肉、蛋、奶、碳酸饮料、快餐等摄入频次,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从饮食摄入频率来看,每周能够摄人≥4次水果、蛋类、奶类的留守儿童分别为44.9%,35.1%,28.5%,非留守儿童分别为57.2%,38.5%,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53,10.45,46.67,P值均<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庭亲密度、照料人饮食行为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49,P值均<0.05),父亲单方照料儿童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负相关(β=-1.21,P=0.03).结论 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家庭的亲密度、照料人身份和照料人的饮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干预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ing Rating Scale,SSRS)和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对100例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并与相匹配的10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结果留守儿童SSRS和PHCSS总分评分为29.84±2.48、46.68±8.91,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SSRS和PHCSS总分评分(36.14±3.29)、(55.26±9.1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5.29,6.72,P0.01)。相关分析显示,SSRS和PHCSS量表得分值存在高度正相关性(P0.01)。结论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重要预测因素。社会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以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聊城市高唐县2个镇8个幼儿园共735名3~6岁学龄前农村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家庭养育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其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6.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4.3%。留守儿童在品行,多动问题方面的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看护人对养育负担的心理感受较轻(OR=0.652,95%CI=0.463~0.919)以及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OR=0.676,95%CI=0.478~0.955)是影响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 留守问题会对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学龄期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得分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留守儿童合理膳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8月对2009年在江苏射阳建立的儿童出生队列中501名9~10岁儿童进行调查,问卷询问儿童留守情况与其他基本信息,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膳食资料。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标准计算膳食多样化得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10和DDS)和食物多样性得分(food variety score, FVS);测量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并评估肥胖情况,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关系及影响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的比例为40.9%,3种膳食多样化得分(DDS10、DDS、FVS)分别为(5.69±1.31)(6.55±1.44)(13.48±4.23)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5.99±1.29,6.79±1.40,14.15±4.22)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DDS1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义线性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程度较低,膳食多样化与儿童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等有关。应注重留守儿童膳食多样化,改善儿童饮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状况及其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the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SLEC)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the Adolescent Health Related Risky Behavior Inventory, AHRBI)对178名农村留守儿童和132名农村非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事件(F=12.695, P<0.001)、惩罚事件(F=8.306, P<0.01)、丧失事件(F=19.256, P<0.001)和健康事件(F=9.138, P<0.01)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2)负性生活事件能够预测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24%的变异, 因果结构模型的适配指标为RMSEA=0.067, GFI=0.936, IFI=0.965, PGFI=0.579。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是负性生活事件的易感人群;而负性生活事件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宝鸡市农村618名儿童, 使用儿童孤独感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CLS)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Scale, MSSMHS)对其进行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发生率为85.64%, 非留守儿童为68.22%,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性别和父母外出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MSSMHS中的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6个因子及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均呈现正相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堪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展关于宁夏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绪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为今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某县6所小学和2所初中6-15岁学生共1455名,其中留守儿童643名,非留守儿童812名。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9.1%,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6.7%(X^2=31.606,P〈0.001)。留守儿童中男、女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31.7%、2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35,P=0.098);汉、回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6.2%、4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97,P〈0.001);学龄期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4.9%,低于少年期留守儿童的32.3%(X^2=4.211,P=0.040)。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中,女孩在社交恐惧上得分高于男孩(P〈0.05),少年期儿童在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及社交恐惧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学龄期儿童(P〈0.05)。回族留守儿童在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躯体化,惊恐与学校恐惧上与汉族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回族留守儿童更易出现焦虑情绪(OR=2.20)。结论: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水平在性别,年龄和民族上存在不同因子的差异,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